摘要:源于抖音等自媒体上各种的真真假假,人们对乡镇基层干部普遍观感不佳,认为他们贪污腐败,勾结黑恶势力,欺压善良群众,侵吞集体资产,以权谋私,于是乎各种各样的大帽子接踵而来,仿佛这一级组织已经毫无必要,撤销势在必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源于抖音等自媒体上各种的真真假假,人们对乡镇基层干部普遍观感不佳,认为他们贪污腐败,勾结黑恶势力,欺压善良群众,侵吞集体资产,以权谋私,于是乎各种各样的大帽子接踵而来,仿佛这一级组织已经毫无必要,撤销势在必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对历史有些熟悉的人都知道,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对于农村来说意义重大,从土地分散给农户自行种植而后又取消农业税之后,村干部在农村的权力可以说是一落千丈。就像原来大家庭的家长,掌握着家里的财政大权,但分家之后各家顾各家,再也没有人理会这个曾经的家长。现在甚至很多村里的年轻人完全不知道村干部都是谁,这在五十年前几乎是天方夜谭,令人难以想象。
但随着传统村级行政权力的丧失,农村行政事务效率的低下也随之浮出了水面。国内负责各项具体行政事务的局委是少有乡镇派驻机构的,而它们的工作职责在农村层面往往以属地责任的名义转嫁给乡镇。举个例子,县环保局负责全县的环保工作,但实际上它的能力只能维持在县城范围,它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来完成对全县的及时管控。所以在占国土面积绝大部分的农村区域,各种行政事务实际上是由乡镇政府来承担的。
学过行政管理学的人都知道,权责相当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它并不拥有各局委的那些行政权力,例如审批、罚没、监管等等,但上级把与之相关的行政职责以属地责任的名义压给了它。比如上级要求某乡镇政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消除辖区内的小散乱污企业,否则就对乡镇进行处分。但事实上乡镇政府并没有关停这些污染企业的权力,它不可能强行拆除相关企业的设备厂房。类似的这些情况几乎已经成为了当前司空见惯的新常态。
为什么这种情况在之前少见,现在却日益泛滥呢?原因也很简单,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村区域的经济活动也日益活跃。原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日益破碎。原来农村小农经济配套的行政框架非常简单,治安、医疗、教育,除此之外寥寥无几,具体来说就是派出所、卫生院和学校,而这三个机构都是直属于县局委的,日常工作和乡镇没有太多交集。所以在取消农业税和计划生育之后的特定时间段内,乡镇政府的工作量是有限的,大多都属于政治任务范畴。
在经济活跃的当下,农村远非当年老婆孩子三亩地那样简单,围绕县城的乡镇建设有诸多产业园区,村内有农民自己建设的各种小型作坊、工厂、养殖场和公司等等经济实体,原分散给各户的责任田也有很大部分转租给了种植大户,成方连片面积达数百甚至上千亩的种植基地也比比皆是。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之配套的上层建筑却迟迟不能就位。了解经济学的大家应该知道,市场活动必须处于合理的监管之下,否则就会产生种种的弊端。我们当前农村经济体量在激增,而配套的监管服务体系又不能全面就位。于是乎农村的乱象频发: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宅基地上建房,面积和高度缺乏监管经常导致邻里采光矛盾、通行纠纷甚至地面下沉。小工厂作坊生产的缺乏监管导致产品质量失控、税收流失,工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更直接的影响就是环境的严重污染,直接威胁民众的生存与健康。
从金融的层面来看,农村金融活动的无序性导致了非法集资的猖獗,金融诈骗多发,追查困难,给农村农民造成了惊人的损失,相关案例比比皆是,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从社会治安方面来看,一个眼前的例子就是缅北电诈的猖獗,其根源就在农村。电诈人员分布有宗族化聚集化的势态。很多人都是来自同一个村的亲戚邻居,其呈现出病毒式的爆发传播,而这和农村区域执法力量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农村违法犯罪经济活动因为具有宗族化的趋势,给本就匮乏力量的农村基层执法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层面,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都在增加。公共卫生、交通出行、老幼病残护理救助、优生优抚等等,原有的卫生民政站所构架单薄,难以应对急剧扩大的群众需求。急剧发展的农村经济活动需要畅通的交通,所以乡村公路的运营维护职责也相应出现了指数倍增长。去过农村的都知道,为什么村级道路经常见到限高栏,就是因为过路的重型卡车严重破坏沥青道路,村级的道路很多都是村庄集资修建,超载卡车毁路给村庄造成了损失。
在精神文化领域,农业也是非法宗教活动的重灾区。因为监管力量不足加上农村文化活动的相对匮乏,非法传教活动在农村屡禁不绝,非法的宗教聚集点也时隐时现,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隐患。
这种种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传统的乡镇政府带来了莫大的压力。传统的乡镇基层政府的构架就是党委班子领导下的有限几个办公室加上负责各村事务的行政区组。专项办公室负责对接县局委的行政事务,例如计划生育、民政、农业、招商、水利等等,如果有临时的重大任务则会设立临时办公室。党委班子按照上级布置的日常和临时任务来安排工作,将各村需要完成的任务下发给各行政区组,指导村两委落实完成。
从这种组织架构我们可以看出“大政府小部门”的特征,这种架构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来说是适配的,但对于活跃的市场经济来说却显得格外的应对乏力。例如,上级要求对村镇的餐饮行业营业机构进行油烟净化装置定期常态化检查,确保餐饮行业油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乡镇政府首先要开会讨论安排工作方案,然后分管副职负责督促相应办公室和行政区组予以落实。
但在实际工作中,乡镇政府会首先面临人员不足的问题——一个较大的乡镇会下辖数十个行政村,加上道路曲折,三个人的检查组全面检查一遍可能要数周的时间,而稍微熟悉乡镇工作的人都会知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本上乡镇每天都要处理县级各局委下发的十几甚至几十项工作任务,对于几十个人规模的乡镇政府来说抽调三五个人基本已经是极限。但上级一般划定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绝大多数任务都必须采取专项工作组加行政区组的模式。专项工作组统筹全面工作,行政区组与所对应村的村两委干部负责具体落实完成。
说到这里,想必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能看出,这种工作模式无力应对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经济市场。行政区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谓的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并不具备这些专业技术水平,也不可能接受全行业技术培训。他们不可能既懂环保设备工艺的具体参数规格,又熟稔农药化肥生产流程,同时对电诈、毒品植物识别、宗教文化、行业法律法规等等游刃有余。县级十几个局委的专业工作职责同时压到一个人身上,还要要求他做好做细,这无疑是违反常识的。
在这里认真的读者可能就发现了错误,一个行政村的村两委至少三个人,加上乡镇政府的包村干部,也就是说每个村至少有四个工作人员,怎么能说压到一个人身上呢?谈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把目光转移到村干部这一层面上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非国家行政机关。所以虽然村干部领取财政转移支付的工资,但并不属于国家公务人员。村干部的职务是村民选举产生,有着法定期限。
村里竞选村干部的都哪些人呢?大多是在村里镇上或者附近有生意的企业家,而且生意一般还不小。村干部每月的工资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九牛一毛,他们愿意当村干部的是因为他们的生意需要村干部这个职务能带来的人脉和影响力。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村干部虽然领财政工资,但由于他是群众选举产生的,所以他们的天然立场是维护群众的利益,说的不好听点哪怕这种利益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只要不涉及他的个人利益,他也很大可能不会主动揭发检举而是不闻不问,因为人人都会做选择题,检举揭发对他个人好处非常少,同时会得罪村里的亲戚邻居,进而影响到他的利益。村干部任期有限,谁也不能保证能永远连任,所以为什么要去得罪人?
而现在的问题是,县级局委下发的任务大部分都是具有监管性质的:监管自建房建设、违法占地、秸秆禁烧、环保管控、公共卫生维护管理、工商业管理、文明殡葬等等,这些工作虽然是为了维护群众公共的利益,但会不可避免的打击一些人的违法违规利益。在宗族亲朋关系浓厚的农村,你觉得村干部会对这些工作认真负责吗?
这里有人就会说,我们要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管,坚决撤掉这些尸位素餐的村干部。但这种想法往往没有考虑到农村的现实。村干部竞选直至现在都受到宗族亲戚关系的严重影响,并不是说你有能力有意愿就能当选的。你可以撤掉这个村干部,但新选上来的村干部绝对还会是村里原有大宗族的代表人,而且情况会更糟糕。因为撤掉的村干部本身就代表了村内很多人的利益。如果撤掉他你会发现,在征地、矛盾调解等很多关键工作上乡镇政府很大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
鉴于村干部在很多工作上的不作为,乡镇政府的包村干部不得不担负了这些工作的绝大部分。所以我们就发现了这一点矛盾,虽然每个村至少有四个工作人员,但这些工作基本都落实在一个人肩上,而且这个包村干部还必须在很多问题上对村干部做出妥协,不然他的工作根本开展不了。因为他虽然是包村干部,但他除了劝导教育之外并无任何的行政权力,面对全村数百乃至上千人口的宗族力量,他才是弱势的一方。如果不妥协的话,面对村一级的故意敷衍拖延,上级交办的很多任务就根本无法完成。
综上所述,当前乡镇政权的困局虽然说起来千头万绪,但本质上还是落后的上层建筑无法满足经济基础的需求。如何最优化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率之间的平衡,这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组织架构、合理有效的财政资源评估投入机制、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一味的充实基层、督查问责并不是百试百灵的济世良方,即使大家都离开办公室,但坐在田埂地头一样束手无策,除了让群众嘲笑之外还有什么好处?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