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彭宇,彭宇当代舞团艺术总监,亚视演艺学院现代舞教师、编导老师,曾带领彭宇当代舞团多次参加广州现代舞周,参加3届乌镇国际戏剧节、马来西亚国际舞蹈节、旧金山舞蹈电影节、美国西部舞蹈影像节等。
人物简介:
彭宇,彭宇当代舞团艺术总监,亚视演艺学院现代舞教师、编导老师,曾带领彭宇当代舞团多次参加广州现代舞周,参加3届乌镇国际戏剧节、马来西亚国际舞蹈节、旧金山舞蹈电影节、美国西部舞蹈影像节等。
彭宇当代舞团一粮仓剧场坐落于丹灶镇罗行墟,将艺术创造力和在地文化价值结合起来。彭宇当代舞团创设“罗行沉浸式舞蹈剧场”,引入舞蹈大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场馆,进行学术性交流,包括技术提升、思维培养、知识学习以及个人风格的塑造等,推进中国式当代艺术走向场景化、表演化。通过持续组织有兴趣的群众参与到舞蹈的创作和排演,使广大群众认识艺术、支持艺术、参与艺术、热爱艺术,从而促进社区发展,也为罗行墟开展文化旅游注入最鲜活的内容。
在旧街上起舞,街巷就是舞台,乡村就是巨大的舞蹈道具;在船只上摆动,身体化作风景,天地山水就是承载灵魂的容器……坐落于罗行墟旧粮仓中的彭宇当代舞团,正在进行新的舞蹈排练,筹备即将到来的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
代表着“自由”“奔放”基因的现代舞进入到岭南的乡村之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其制造的反差感,化作现代舞蹈艺术的一环。
彭宇是丹灶镇引入的“文产特派员”。2023年,为落实“水上南海”战略,丹灶积极探索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全市率先探索“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一批身怀“绝技”和乡土情怀的人才来到丹灶,用艺术点亮乡村。
当前,佛山正高标准建设环两江先行区,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作为先行区中的核心镇之一,丹灶提出要以人文为引领、打造“四脉一核”,其中一脉就包含南沙涌艺术水脉。在这方面,丹灶将以罗行艺术墟为起点,持续擦亮“墟游记”品牌,构建“一河两岸”艺术长廊。
在这样的背景下,彭宇的当代舞团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当代舞为南沙涌艺术水脉注入源头活水,成为彭宇和他团队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武术到舞蹈:一场身体的觉醒
彭宇的童年与武术紧密相连。出生于广东汕尾的他,自幼跟随少林寺俗家弟子习武,扎马步、练拳脚,汗水浸透了每一个清晨与黄昏。这段经历赋予了他对身体的极致掌控力,也让他对“力量”与“表达”有了最初的感知。
“武术讲究招式的精准和爆发力,而舞蹈更注重情感的流动。”彭宇回忆道。18岁那年,他加入部队文工团,在舞台表演中偶然接触到现代舞,瞬间被那种自由、抽象的肢体语言击中,“就像身体突然找到了另一种说话的方式”。
后来,彭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主修现代舞。在这里,他系统学习了玛莎·葛兰姆、坎宁汉等现代舞大师的技巧与理念,也开始了对“舞蹈本质”的追问。
现代舞与传统舞蹈不同,其起源就是源于西方舞者对传统古典芭蕾机械、僵化现象的现实批判。现代舞更加追求自由、个性的美学价值,反对单纯炫技、脱离现实的动作。
彭宇对现代舞也有着自己的理解。“现代舞不是讲故事,而是用身体传递情绪和哲学。”他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动作大开大合却暗藏细腻,既有武术的刚劲,又融入了中国舞的柔美。与此同时,他更加追求个性灵魂的表达和释放。在他的舞蹈编排中,齐舞的部分很少,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肢体语言,可以表达内心、表现际遇。这些特点,后来也成为他的作品的标志。
2014年,彭宇和友人在深圳成立深圳现代舞团,开始对当代舞领域进行深耕。在舞蹈创作上,他们始终保持着开放和多元的态度。舞团并不局限于某一种舞蹈风格或形式,而是将各种舞蹈元素和技巧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舞蹈作品。因此,他的作品中既有现代舞的流畅与自由,也有民族舞的韵味与风情,还有街舞的活力与动感。
随着团队成员的流动,2017年,彭宇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当代舞团,开始独立创作。
在彭宇看来,舞蹈也不应该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空间,可以大胆与周边环境的紧密结合。他们将现代舞与古建筑、稻田、工厂、渔港等场景结合,创作出多个具有“独一无二”的作品,并活跃在乌镇国际戏剧节、马来西亚国际舞蹈节、旧金山舞蹈电影节、美国西部舞蹈影像节等知名“大舞台”上。
这些作品不仅让舞团“破圈”进入大众视野,也让彭宇开始思考更深层的命题:舞蹈如何与土地、文化产生对话?
从粮仓到剧场:一个沉浸式舞蹈场域的诞生
2023年,丹灶在全市率先探索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引入一批文产特派员和项目扎根丹灶乡土,推动乡村振兴。在国际艺术家向阳的引荐下,彭宇第一次踏入罗行墟。
这座始建于明清的商贸墟市,曾因水路兴盛数百年。“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洗礼,罗行墟仍保留着充满烟火气的老街,这里的一砖一瓦也让我很着迷,能为我的舞蹈创作提供新的灵感。”罗行的历史底蕴让彭宇惊喜万分。
入驻罗行后,彭宇看中了这里的旧粮仓。“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粮仓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但我认为经过岁月打磨的老建筑更有历史的韵味,希望用动态的舞蹈唤醒罗行曾经的繁华。”随后,彭宇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修葺和装修,在保留旧粮仓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布局样式、内部功能进行整改,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细节。
改造过程中,他刻意保留了剥落的墙皮、生锈的铁门,甚至邀请村民将祖辈使用过的竹编器具等老物件搬进剧场作为布景。“这些痕迹本身就是历史,舞蹈应该与它们共生。”在彭宇看来,深耕本土文化,抓住地域特色是舞蹈作品的亮点。
走出粮仓,彭宇发现,罗行就是一个天然的环境剧场。“南沙涌的水岸、粮仓门口的斜坡、房前屋后的花园等等,都可以化身舞台。”彭宇介绍,舞者在不同的空间舞动、行走,将不同的场域关联起来。这样的剧场,观看方式是立体的,观众可以跟随舞者的脚步,去探索当地的空间和文化,沉浸式体验舞蹈艺术,仿佛自己也参与了表演。
由此,罗行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集舞蹈表演、艺术创作、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沉浸式舞蹈剧场”。
而舞团的入驻,更像一颗石子投入古墟的深潭。起初,村民们对这群“跳奇怪舞蹈”的年轻人充满好奇。于是,彭宇带领学员舞者走进罗行墟中山街,在苍翠挺拔的老树旁、电影场景般的旧墟老街、南沙涌边的基围等地翩翩起舞,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舞蹈艺术。
渐渐地,围观的人群从窃窃私语变为鼓掌喝彩,还有村中的老人主动说:“你们让我想起,年轻时在码头劳作的样子。”
从艺术到生活:一个“罗行即剧场”的核心愿景
彭宇深知,真正的融合需要更深的根系。
去年,彭宇带领团队开启“2024—探索罗行”系列创作,并邀请本地居民齐齐参与排练和创作,聆听他们的时代记忆,再将那些关于古建筑、渡船、竹编、节庆的碎片转化为舞蹈语言。
如即将到来的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将进一步强化“环境剧场”的概念,将舞台从传统的剧场延伸至罗行艺术墟的大街小巷、街边商铺、艺术馆、公园、水岸等各个角落,全方位演绎“罗行即剧场”的核心愿景。同时,还通过现代舞融合竹编、龙舟、武术、烧番塔等传统文化,激发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以艺术乡创探寻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每一个舞蹈作品,也包含了彭宇的独特思考。比如《床》这个作品,就承载着一段青春的记忆。在彭宇看来,铁架床曾是很多人学生时代和青春岁月的见证者。于是他将床作为舞蹈的道具,舞者躺下去时仿佛在互相谈论梦想,起来时又仿佛一同经历了成长的磨砺。这部作品不仅唤起了观众对奋斗岁月的回忆,也让大家感受到了舞蹈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再如作品《水月之间》,就将舞台搬至罗行墟旁边的水道上,让舞者在竹筏上翩翩起舞。夕阳西下,水面闪烁粼粼波光,舞者与自然完美融合,不仅展现了罗行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深入挖掘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整体来看,彭宇的创作理念不仅仅关注舞蹈技巧本身,他更注重舞蹈与环境、空间、社会、文化的互动。他认为,舞蹈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表达方式,能够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传递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观众总是能看到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这种“在地性”创作不仅让舞团找到了独特的表达维度,也让罗行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把舞团搬进乡村,不仅让市民近距离了解艺术、接触艺术,成为休闲娱乐的艺术聚集地,还激发了市民的文化热情和创造力,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舞者不能局限于一个舞台,丹灶罗行也应该让更多人熟知。”作为南海“文产特派员”,未来十年,彭宇计划引入舞蹈大咖资源,通过举办乡村舞蹈节等形式,推动当代艺术走向场景化、表演化,同时与罗行携手走向国内、国际性的艺术舞台,为环两江先行区丹灶片区增添更多的艺术活力。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