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的浪潮中,热点事件总是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但这一次,一位特殊人物的出现,搅乱了大众的视线,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与思考,她就是曾被称为 “最美通缉犯” 的卿晨璟靓。
在网络的浪潮中,热点事件总是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但这一次,一位特殊人物的出现,搅乱了大众的视线,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与思考,她就是曾被称为 “最美通缉犯” 的卿晨璟靓。
时间回溯到 2018 年,四川绵阳警方发布的一则通缉令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在通缉的一众 “酒托” 诈骗犯罪团伙成员中,卿晨璟靓因其通缉令上清纯可人的照片意外走红。本应是严肃的通缉信息,却因她的 “高颜值”,让不少网友将目光聚焦在她身上,“最美通缉犯” 的名号不胫而走。
然而,在这看似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诈骗的事实。她所在的团伙通过 “酒托” 套路,用一杯杯假红酒坑害受害者,涉案金额高达 140 多万,让许多辛苦打拼的打工仔倾家荡产。很快,卿晨璟靓在舆论的压力下投案自首,并于 2019 年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
时光流转,出狱后的卿晨璟靓似乎看到了网络带来的 “新机遇”。2025 年 3 月,她在抖音注册了新账号,头像大胆地使用那张曾经让她走红的通缉照,个人简介写着 “2018 年头条人物,现已改邪归正”。此后,她发布的 12 条视频,条条都围绕着自己的 “特殊经历”。
在视频中,她反复提及狱中生活细节,以 “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 为噱头,甚至开启直播揭秘酒托骗局,声称 “托儿要会撒娇装柔弱”。这些内容一经发布,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单条视频点赞超 10 万,直播间标题直白露骨,如 “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的逆袭”,引导粉丝刷礼物。据第三方数据平台监测,其近 30 天直播流水超 15 万元。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她似乎找到了一条快速变现的捷径。
然而,这样的行为真的能被大众和平台所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4 月 27 日 13 时 40 分,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公告,指出卿晨璟靓的账号 “多次以服刑经历为噱头博取流量”,违反了《社区自律公约》,对其采取了 “无限期禁言 + 取消营利权限 + 抹除粉丝” 的严厉处置。一夜之间,她的直播美梦破碎,账号消失在网络之中。
这一事件并非个例。2023 年,山西 “高颜值命案逃犯” 解丽萍逃亡 24 年落网后,其丈夫曾想借 “逃犯家属” 身份直播带货,同样被平台永久封禁;2024 年,因盗窃入狱说出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周立齐出狱后,面对诸多签约邀请,选择靠种地自食其力,收获了网友的点赞。对比之下,卿晨璟靓的行为显得格外刺眼。
从法律角度看,刑满释放人员虽然有重新回归社会、选择职业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底线地消费自己的犯罪经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直言:“刑满释放人员有就业权,但直播揭秘犯罪细节,本质上是在消费受害者!” 这种将犯罪经历娱乐化、商业化的行为,不仅是对法律威严的不尊重,更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从社会影响来看,网络直播平台受众广泛,其中不乏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若此类以犯罪经历博眼球的行为得不到制止,极有可能让一些人产生 “犯罪也能出名获利” 的错误认知,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和公序良俗。
对于直播平台而言,在追求流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抖音此次对卿晨璟靓账号的封禁,虽然及时,但也反映出平台在内容审核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她持续发布相关内容吸引大量粉丝、获取高额收益的过程中,平台前期未能有效监管,直到舆论发酵才采取行动。这警示各大平台,必须建立健全更加严格、高效的内容审核机制,从源头杜绝不良内容的传播。
而对于大众来说,我们在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和人物时,也应保持理性和清醒的头脑。不能仅仅因为好奇或者娱乐心态,就去追捧这类靠 “黑历史” 博眼球的网红。我们的关注和支持,应给予那些传递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创作者。
卿晨璟靓从 “最美通缉犯” 到直播被封的闹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个人、平台还是社会,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直播行业才能健康发展,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才能得到正确引导,而不是被一些不良现象所扭曲。
来源:代军哥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