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奥华南总部如何以“产业共同体”撬动新增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4:12 2

摘要:据广东省家具协会统计,2024年全省家具制造业规上企业总数同比下降6%,营业收入下降2.6%,但利润总额却逆势增长10.4%。在整体经济环境趋紧、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反映出一个事实:行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低质量增长正在被压缩,而拥有高组织

在中国家具产业最密集的华南地区,一场结构性的“转向”正悄然发生。

据广东省家具协会统计,2024年全省家具制造业规上企业总数同比下降6%,营业收入下降2.6%,但利润总额却逆势增长10.4%。在整体经济环境趋紧、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反映出一个事实:行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低质量增长正在被压缩,而拥有高组织能力与系统效率的企业,反而正在拉开差距。

与此同时,宏观政策也在推动行业的供给逻辑重构。住建部推动的三类城市更新工程中,办公空间成为重点焕新触点。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1.8%,成为年度消费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需求在升维,结构在重构,但产业链协同能力仍严重滞后。特别是在华南区域,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一方面形成了丰富的制造基础,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企业间协作割裂、响应能力弱、成本结构重叠等老问题。这使得中小企业陷入“有单难接”的困境,而头部企业也因缺乏高效配套而面临交付压力。

问题变得清晰:当办公空间需求进入多场景、智能化、绿色化时代,行业能否从“单点制造”走向“系统协同”?谁又有能力与意愿,构建一个真正能支撑产业共建的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圣奥将全国布局中的南方关键一子,落在中山,试图以“办公生态”的方式重塑行业协同逻辑。

AIoT智慧办公物联圣奥华南区域总部

华南办公家具产业看似密集,实则协作链条薄弱。要撬动这片产业热土的效率杠杆,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1. 告别单打独斗:办公生态的重建,迫在眉睫

办公家具的制造不再只是“造桌椅”,而是逐步向“复合空间解决方案”转变。而现实是:即使在产业集聚最成熟的华南区域,不少企业仍是“各自为战”。一家专注钢制,一家专做板式,还有专攻软体或智能,但缺乏一个真正能统筹协调多类型产品、推动交付标准一体化的中枢平台。

“要想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做大蛋糕,寻求市场增量,就不能只顾单打独斗,必须依托产业链的协同努力,而产业园区可以帮我们缩短距离,降低沟通、响应及物流成本,形成资源高效配置的产业生态圈。”圣奥科技董事、华南区域总部董事长柴维龙说道。

当场景需求变得更复杂,协同能力反而成为最大的短板:订单碎片化、信息不互通、标准不一致、物流成本上升——这些非产品因素,逐渐成为制约产业效率的主因。

因此,解决“办公家具做什么”不再是重点,关键在于“谁来组织产业协同、以何种方式来组织”。

2. 区位优势显性化:中山,承接产业共建的“桥头堡”

要解决协同问题,区域的支点选择尤为关键。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城市,具备天然的辐射优势:

1小时直达广深港,3小时通联东南亚核心市场。同时,它对接中山港、盐田港、澳门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多枢纽,形成“海陆空铁”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为产业配套提供了高效的交通与供应基础。

更重要的是,中山正处于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窗口期。近年围绕“制造业单项冠军”“链主企业”“碳标签试点”等出台的政策,逐渐构建起一个支持龙头企业牵引产业升级的机制网络。对于以组织能力见长的企业而言,中山不只是一个制造基地,更是构建“协同型平台”的最佳试验场。

3. 园区定位升级:从智能工厂到办公产业引力场

在此背景下,AIoT智慧办公物联圣奥华南区域总部落地中山。

活动现场图

2025年3月,圣奥华南区域总部一期预投产。与其说这是一个新工厂,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如何搭建办公产业生态”的组织性尝试。园区内部集成了从制造(自动化产线、智能仓储)、管理(自研数据中台)、体验(沉浸式展销系统)到人才(培训道场、研发实验室)等多维功能。

“我们不是租块地建厂,而是要搭一个生态,托举更多伙伴一起成长。”柴维龙的表述,说明了这个园区的本质。

更重要的是,园区不仅为自身提供赋能工具,还面向入驻企业开放检测资源、物流仓储、物料管理系统、人才培训与品牌孵化服务,逐步打通从设计、制造到交付的完整协同链条。

这也意味着,圣奥华南区域总部不再是“为自己做得更快”,而是“为整个产业协同做得更稳”。

如果说“产业集群”意味着地理聚合与供需共振,那么“产业生态”则进一步要求一种有组织、有能力的协同结构,让上下游不仅“在一起”,更“做得成”。

在圣奥看来,产业园不应只是企业的集散地,更应成为一个“托举式平台”,通过系统设计与能力共享,让协作变得更高效、可持续,并最终形成有复利效应的共同体。

1. 打通协同链路,让制造协作不再高成本

办公产业的协作成本,往往被低估。

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对接、排产、运输,背后是一套庞大的协调系统。而如果缺少统一的订单入口、交付标准与信息同步机制,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效率损失点。

为此,圣奥华南总部构建了高度系统化的协同工具:包括AIoT智能立体仓(实现成品自动调度、仓储共享)、自研数据中台(打通业务数据流与管理流)、检测实验室(统一产品标准)、人因工程实验室、CMF设计系统、方案体验中心等。

圣奥 AloT 全智能立体库示意图

“不是一个企业单独快,而是大家能一起快。”这是圣奥希望构建的产业共识。

园区还开放通用物料共享、设备服务共享、培训与品牌传播平台,为不同体量、不同品类的入驻企业提供“即插即用”的服务系统,大幅降低协作摩擦成本。

2. 支持中小企业,在共生机制中释放活力

相比头部企业的“组织惯性”,中小企业的短板往往集中在:客户获取难、品牌溢价低、生产成本高、转型路径模糊。

“有些企业产品很好,但一直找不到客户,我们帮他找客户;有些品类做得扎实,但交付不快,我们来做连接。”正如柴维龙所说,圣奥在这个平台中并不追求所有事亲力亲为,而是通过“能力托举”激活更多边缘节点。

园区为此提出了“四大合作模式”:包括厂房租赁、合资入股、共拓市场、联合研发等灵活机制;并提供“十大资源福利”,涵盖订单共享、物流系统、检测中心、管理系统导入、人才培训与激励等。平台的底层逻辑,不是输出控制,而是复用能力。

这对于很多“有能力但资源不足”的企业来说,提供了一条可被借力的成长路径,也让协同成为一种常态机制,而非临时拼凑。

圣奥智造工厂实拍

3. 龙头赋能,从“做大”转向“让更多人做强”

过去,产业园区的常见发展逻辑是“龙头企业引流+资源招商”,但在实际运营中,平台方与入驻企业常常处于弱链接状态,缺乏持续互动。

圣奥则是将自身作为“能力供给中心”。据介绍,圣奥在自身管理中已长期践行精益制造、信息化财务、数字化平台等系统建设,如今这些经验也被整理为可复制模块,逐步对外赋能。园区入驻企业不仅可以接入圣奥的订单系统,也能导入其仓储标准、数字系统、精益培训模型。

“我们希望的是,一家企业不再只是‘能做产品’,而是逐步具备‘组织产业的能力’。真正的龙头,不是把别人甩在身后,而是能带着别人一起跑。”这是圣奥在构建“平台型组织”时更为本质的思路。

一个平台是否成熟,最终要回到两个验证:一是机制是否完善,能否跑通;二是企业是否受益,愿意长期绑定,而圣奥华南总部用实践证明了办公产业平台模式的可行性。

1. 平台机制:共享资源、多元模式、闭环赋能

为促成产业协同落地,圣奥提出了“十大共享资源”+“四种合作模式”的系统解决方案。

十大共享资源包括:订单资源共享、智能仓储调度、检测资源、管理平台导入、品牌孵化支持、人才培训体系、公共展厅配套、基础设施支持、产能灵活匹配、材料通用物料领用等。平台本质上是为协作建立“统一基建”,让产业伙伴接入即用、高效联动。

四种合作模式,则提供了灵活共建的路径:包括传统租赁、合资入股、共拓细分赛道、联合开发新品。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能力类型的企业,都能在平台中找到适配的协作位置。

这种系统性的组织方式,改变了传统园区“招商—入驻—自行发展”的松散结构,取而代之的是“战略绑定—能力共享—协同演化”的强链接模式。

现场报告照片

2. 案例观察:平台模式如何与企业协同进化?

平台的真实价值,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接,以及企业与生态之间的协同进化。楼鑫包装和凯伦木业的案例,十分值得思考。

2.1 楼鑫包装:从订单试水到战略协同

浙江楼鑫包装,是最早与圣奥合作的企业之一。早在2003年,企业创始人楼鑫在业务困难时期主动拜访圣奥,并拿下了第一笔课桌椅包装订单。此后,合作逐步深入,从单一外包转为驻场协同,直至正式入驻多个园区。

“我们是被引导去跟上他们的节奏。”楼鑫坦言。除了业务增长,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迁移:从客户服务到企业文化,再到精益生产模式,圣奥将自身的标准与方法论分享给合作方,共同进化。

如今,楼鑫已成为杭州地区家具包装品类排名第一的企业,业务覆盖全国多地,并在品牌、管理、客户信任等层面获得显著跃升。

2.2 凯伦木业:从运输减损到绿色转型

另一家案例是北京市凯伦木业。从2015年与圣奥开始合作,到2017年正式入驻,企业逐步从边缘配套成长为重要合作伙伴。

“我们入驻后,运输损耗大幅减少,新材料替代方案让产品成本下降近30%。”负责人胡伟光表示。更重要的是,在圣奥“绿色可持续”理念影响下,凯伦加速推进环保材料替换和车间升级,使其产品更符合行业新标准,也提升了在招采谈判中的议价空间。

如今,凯伦已在多地设立产能点,并计划将“驻厂协同”作为未来主力业务模式复制到更多产业合作中。

作为圣奥“铁三角”全国布局中的南方支点,华南总部不只是面向本地服务,也承担着整合全国办公产业资源的任务。据了解,圣奥已在浙江建立华东基地,在河北雄衡建设北方基地;如今华南区域总部的建成,意味着从东南沿海到环渤海,再到大湾区的全国三级产业平台已经搭建完毕。配合北美基地的稳定生产,圣奥正在形成“本地制造+全球供给+平台协同”的办公家具新模型。

现场报告照片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产能升级,更是一种产业组织方式的范式重构。通过园区平台构建、资源共享机制设计、管理方法输出等路径,圣奥尝试将分散的产业要素重新组织成一个高效、共生、复利的系统网络。

而这套协作机制的底层逻辑,正从单一的“资源协同”,走向“能力协同”,再迈向“价值协同”。它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塑了信任关系和长期主义的产业结构。

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不是跑得最快的企业,而是能带着更多人一起跑、一起成长的组织者。

协作,不只是方法,更是方向。

来源:FurnitureToda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