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博物馆培训班,带来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7:02 2

摘要:这个春天,一场国际化的博物馆培训班来到我们身边。 4月14日至25日,由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联合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支持的博物馆管理能力建设与提升国际培训班在杭州举办。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苏秀书

这个春天,一场国际化的博物馆培训班来到我们身边。 4月14日至25日,由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联合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支持的博物馆管理能力建设与提升国际培训班在杭州举办。

它为何而办?又留下了什么?

它着眼于提高亚洲各国的博物馆综合管理能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

这是国家文物局、ICCROM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三方深化合作共识、创新协作模式的生动实践,这一合作模式既传承了国家文物局与ICCROM长期合作的优良传统,又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充分展现了三方携手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培育全球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新兴力量

此次培训班历时12天,汇聚了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7名学员和18位顶尖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了博物馆风险评估、数字遗产保护、藏品管理、国际合作等前沿议题。

开班首日,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文利围绕“文明古国里蓬勃发展的现代博物馆体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普惠均等的发展特征”“中国博物馆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等三方面为全体学员讲授第一课《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与展望》。

来自伊朗文化遗产、旅游与手工艺部文化遗产专家哈迪·米尔扎伊认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现代博物馆事业发展蓬勃壮大,有许多新的理念和AI科技值得我们学习。”

培训现场 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

理论深耕,在文明互鉴中寻找答案。来自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韦斯娜·日夫科维奇老师从风险评估视角引入全新的遗产保护理论,从风险成因、造成损失、影响途径和影响范围等方面定性风险进行描述,采用“ABC量表”对博物馆文化遗产进行风险评估,为学员在博物馆预防、预知、应对和控制风险上,提供一套全面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此外,比利时登德尔文化遗产中心文化遗产顾问希尔克·阿里斯从定义、发源和管理等方面概述数字遗产和数字遗产保护管理的探索,并以元数据作为融合可持续方法的策略,使用飞轮模型定制数字化遗产方案,让学员们对于国外专家如何量化管理文化遗产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实践出真知,从教室到实践基地的“知行合一”。4月22日,学员们参观学习位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内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观摩科研基地人员以一根针线展示丝绸文物修复技术,理解高新仪器设备用于文化遗产科学认知的重要性。在了解到科研基地承担了众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纺织品考古、保护与研究项目,如敦煌莫高窟出土丝绸的修复、与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合作纺织考古等项目后,学员们强烈表示今后与科研基地加强合作交流的意愿,期待共同推进科研成果和人才孵化等工作。

为全球博物馆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中国经验

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挑战的今天,举办博物馆管理能力建设和提升培训有助于凝聚国际共识,推动博物馆行业的创新发展。中国为此次培训班的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分享了“中国经验”。

培训现场 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

本次培训班共有13位国内博物馆馆长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授课,例如来自上海大学安来顺教授关于icom职业道德准则修订的专业观察;来自河南博物院马萧林院长对于河南考古出土的藏品管理分享;来自故宫博物院雷勇博士对中国古书画从肉眼到显微镜的深入解读;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季晓芬馆长分享专题博物馆的管理能力建设和创新实践经验,这13位授课老师让学员们领略了中国专家学者专业求索精神和科学技术赋能文物保护事业的独特魅力。

本次培训班选取良渚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和湘湖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实地观摩和学习探讨。

在参观良渚博物院时,学员们学习先进的考古发掘技术和文物保护知识,感受“良渚故事”的文明交流互鉴,同时探讨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的共鸣。

“‘良渚文明’是蕴含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智慧与传统,为我们借鉴中国发展道路和文化遗产事业带来启发。”来自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局的开发官员威廉·马尔科姆·德普·维拉辛哈说。

今天的中国,正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同各国携手在应对博物馆发展面临的全球性复杂挑战和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中国力量”。

培训现场 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

携手共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美好明天

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跨越时空、超越国界,闪烁着璀璨光芒,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金色纽带,始终承担着超越国界的文化使命,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

埃及法尤姆大学考古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穆罕默德·戈马认为:“12天的培训让人意犹未尽,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和游戏,不仅学习博物馆相关建设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了如何用目前最先进的形式和方法记录、保护、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这对于我未来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武汉博物馆助理馆员陈声宇表示:“来自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的托马斯老师提问两个问题,一是大家会说的语言,二是大家的从业时间。最后统计结果是23种语言,360年从业经验。数字构成了一个美妙的巧合,我们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的语言,讲述不同的历史文化,而360也正是地球旋转一周的度数。”

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文博馆员张倩认为:“我所在的学习小组成员来自伊朗、中国澳门、柬埔寨和马尔代夫。在藏品描述、风险管理、数字遗产使用等课程的讨论中,我们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实践提出不同观点,虽偶有分歧,但在持续的沟通中,我们逐渐拓展思维并更加理解彼此,最终形成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成果。”

在本次培训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工作岗位的学员,在分组中合理分工、热烈讨论、相互协作完成一份份作业,其中有不少精彩的成果,体现了跨国界、跨专业的合作,这不仅是一次知识与经验的传递,更是全球文博界携手共进的见证。用深厚的学识,生动诠释了全球文博事业的多元魅力,更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不同文明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共通理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