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清明节假期,我回老家车溪祭祖。踏上儿时留下足迹的老路,陪同父亲在老家周边走了一趟,走过家乡的青山绿水和田间地头。听他絮叨陈年往事,我那模糊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回想起昔日与耕牛为伴的苦楚日子,曾经生活的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寻觅到家乡的味道,记住了乡愁。
周明斌
今年清明节假期,我回老家车溪祭祖。踏上儿时留下足迹的老路,陪同父亲在老家周边走了一趟,走过家乡的青山绿水和田间地头。听他絮叨陈年往事,我那模糊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回想起昔日与耕牛为伴的苦楚日子,曾经生活的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寻觅到家乡的味道,记住了乡愁。
回乡的感触
自从我懂事那刻起,就天天看到父亲没日没夜地耕耘、起早摸黑打理责任田,周而复始、年复一年。而今,年过八旬的父亲,总是不肯闲下来安享晚年,再辛苦也不让自家的责任田抛荒。他认为抛荒田土就是浪费粮食,总要种点花生、玉米、红苕、洋芋之类的作物,来保证自己生活的自给自足,尽量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
看到年迈的父亲每天都这么辛劳,我内心受到极大地触动。好心劝说他莫种地了,好好休息,脾气倔强的父亲总是说,适当的劳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些年来,由于两个弟弟为了各自家庭的生计,不得不长期外出打工挣钱。每年农忙之际,我都要回几趟老家,帮助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春耕秋收农活,以减轻他的劳动强度,同时让自己心情舒坦些,也让良心好受些。
父亲常说我始终是农民的儿子,什么农活都要会做,踏实本分和勤劳持家是为人处世之根本,不要认为在国家单位上班,就忘记自己是农村出去的孩子,不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做人要低调,做事要接地气。
我刚上班时,父亲也多次要求我给他耕田犁地。跟在臭烘烘的牛屁股后面,耕牛偶尔还会拉屎放屁,牛后面还跟着一些牛蚊子,牛尾巴为了驱赶牛蚊子、左右不停摔打,时不时还打在脸上。我那时候极不乐意,一百个不情愿,总以头痛发热身体不舒服的理由来搪塞。现在想来,我当时真的有一点脱离农村的迹象:自诩为是一名财政干部,身着一身庄严税服,放不下自己的身段。我认为,耕田犁地一身灰扑扑、脏兮兮的,弄得满身尘土和泥水,有失身份。
清明节不仅是祭祀踏青的节日,也是农民春耕播种忙碌的时节。此次回家时,父亲正忙着种庄稼,我帮他扶犁,配合他犁了几块空闲耕地,在犁地过程中再次与老牛结伴同行。“这头牛跟随我已有些年头,很通人性,任劳任怨,脾气秉性温顺,你只要随着它的步调去犁地,很快就能成为耕田犁地的好把式。”父亲很耐心地对我说道。老牛拉着犁具在前面埋头走,我在后面硬着头皮扶起犁具,深一脚浅一脚跟老牛同行。
老父亲看到我犁地的架势、生脚生手动作极不协调,就亲自上阵,给我做了一个标准的示范动作,并细心地指导我说:“犁地要一犁接一犁,要犁得精细、犁到位,不能做卖工懒手脚,不要搞‘猫蒙屎’。犁地和当会计做账一样,每发生一笔业务都要记录清楚,要做到日清月结,否则时间拖久了,就会打‘炸和’记错账,会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
在老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稳住阵脚,摆正架势,不急不慢地跟着老牛步调前行,姿势一正确,犁地也轻松了许多。心情也就愉悦舒畅了,我不再为耕田犁地而担心和害羞。
望着老父亲,我在心灵深处找到一种慰藉,知道如何孝敬他、如何让他高兴、如何跟他深入交流、如何顺他意哄他开心。在父亲眼里,我下地帮他犁地耕田,比给他送钱财更能让他开心,我内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家乡的现实状况
现在,像我这样50余岁的中年人,基本上都是外出到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务工,或者进城送接孙儿们上学放学,给子女们充当免费保姆,很少有在家务农的,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坚守在山旮旯里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在老家的乡村,每逢山寨里遇到红白喜事,前来捧场帮忙的人,大多数是留守家里的老弱病残,遇上老人去世出殡的体力活,几乎找不到青壮年前来抬丧,还得花钱从城里请专业帮工队。
青年人进城务工干活,做搬运工、建筑工之类的,每年可有大几万元收入,比蹲守在家务农强得多,日子也算过得丰富多彩;稍有专业技术的人,在城里做装修工、水电工、修车工等,每年能有十几万元收入,相当于在家做十几年农活;有知识文凭的人才,机遇好的话,去发达城市发展,打拼个十年八年,挣一大笔资金后,在城市里购房买车,干脆把家安置在城里,几年都回不了一趟家,把家里的责任田留给了父辈,忘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忘记了家乡的味道,更没有了什么乡愁可言。
父亲的过往经历
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讲述他的经历:父亲是家中长子,还有3位手足,我的祖父在父亲年仅12岁时因病去世,当时,我的大姑姑7岁、二姑姑3岁,小叔叔不足1岁。祖母一人没有能力供养4个孩子,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很有读书天赋的父亲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学业。但父亲非常渴望上学,经常跑到祖父坟前哭诉自己内心的委屈。
父亲扛起了家里的重担,和祖母共同撑起了那个贫寒的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每天早出晚归,无论天晴下雨、寒冬酷暑,父亲都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农业农村相关政策有所变动,农民的日子逐渐好起来了。为了彻底解决农民吃饱饭问题,1980年,国家实行小包干“责任制到户”,我家按人头分得了一些土地,也分得了一头小牛。父亲认真耕耘着责任田,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耕责任田”。
我们兄弟相继出生,父亲喜上眉梢。在父亲心中,有了我们兄弟,他就有了接班人,家族传宗接代后继有人,责任田也就有了继承人。在我心中,父亲就是我们登天的梯,就是我们拉车的牛,他一辈子省吃俭用,吃不如人、穿不如众,为子女操碎了心。
生不逢时的父亲,对我们的学习教育十分严格,时刻叮咛我们要努力学习,听老师教导,“书中自有黄金屋”,要从读书方面寻找出路。他把自己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我们兄弟身上,希望我们能通过学习走出去,成为国家干部。
在当时那种家庭环境中,我深受父亲的熏陶,每天除了学习,就是跟着老实巴交的父亲下地干活,我从小就养成勤劳肯干的好习惯,经常干些肩挑背驮的重活。放学后,我的任务就是去山坡上放牛,与牛结伴的时间居多,我经常骑在牛背上看书,把学习当成了首要任务。
我家那头牛脾气温顺,无论是闲时带它到山坡上绿水间寻找嫩草,还是农忙季节,干一天农活后,喂它一些干稻草、玉米叶、包谷壳、豆角之类的草料,它都大口大口吃得津津有味,从不挑食料,跟着主人勤勤恳恳干活。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中,我渐渐读懂了辛勤劳作、老实本分的父亲,也读懂了那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老牛,更读懂了在父亲眼中认为能刨出“金元宝”的责任田,因为责任田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我遗传了父亲的基因,脑筋灵活、思维敏捷,也有读书资质,把学习摆在首位。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加之自己的不懈努力,我没有辜负父亲殷殷期望,跳出了“农门”走上了财政工作岗位。
“三农”政策下的农村新气象
随着国家的日益富强,2002年,全国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压在农民身上的负担,从此改写了中国几千年以来,农民种地要上交公粮交农业税的历史。
紧接着,国家相继出台了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好政策。这些惠民政策及一系列惠农、强农的政策及措施,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亿万群众都感受到“三农”政策带来的好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多次提及: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加大“三农”投入,政策向“三农”倾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反哺力度。伴随着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出台,彻底唤醒了我国“三农”的春天。在外碰得头破血流的务工人群,一部分纷纷选择返乡创业,在责任田土中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流浪的心重新找到了宁静归宿。
随着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上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在外打拼近20年的弟弟,打算年底回家重操旧业,操守起父亲留下的责任田,寻求新的创业致富之路,准备发展高效有机生态农业,思索着如何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政策发挥责任田效益的最大化。
我坚信弟弟能做父亲一样的人,认真耕耘责任田,诚实守信,踏实做事,本分做人,灵活运用国家给与的乡村振兴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广袤新农村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做好耕种责任田的继承人,当好父亲的接班人。
不经意间,家里的那几块空闲耕地,在我和老牛的齐心协力工作下,很快就犁完了。夕阳也已经靠近西边山坳,天空中出现色彩斑斓的晚霞,夕阳的余辉透过云层斜射下来,照在瘦骨嶙峋的父亲身上,也照在我和老牛身上,与身后刚犁过的新鲜土地,在袅袅炊烟和晚霞相互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乡村晚景图。
编辑: 杨柳
二审:蒋海洋
终审:蒋海洋
来源:人民之友2023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