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现状与展望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8 17:33 3

摘要:简介:郑佩佩,女,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技术传播研究。*通信作者:王慧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陶佩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农村发展和农业推广研究。

1,王慧军2*,陶佩君3*

单位:1.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3.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简介:郑佩佩,女,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技术传播研究。*通信作者:王慧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陶佩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农村发展和农业推广研究。

基金项目: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3557502D)。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5年6期

引文格式:郑佩佩,王慧军,陶佩君.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5,53(6):232-237.

OSID开放科学计划

长按识别论文专属二维码,听作者讲述论文写作背景,与同行交流心得体会。

2024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其中农业科技成果约有8000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3%,与发达国家水平(美国、日本70%~80%,德国、英国、法国90%)相差甚远,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但是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迟迟未解决。因此,探索提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的有效路径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目前正是新媒体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微信、短视频、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更是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与传统方法相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且成本低,能够使农户及时接收到高效的农业信息,做出更加优化的生产、收获、存储及市场等决策,能够缓解农业技术推广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成为解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新机遇。因此,应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研究入手,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和现状,以及新媒体应用的研究情况,并提出未来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研究的改进方向。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研究做了综述,但都是从某一视角对文献进行定性分析,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对文献的筛选和归纳等方面存在主观性、局限性和片面性。鉴于此,笔者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的相关文献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并进行全面的动态分析。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该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CNKI是世界上最大的且连续动态更新的学术文献数据库,截至2019年12月,收录国内期刊9473种,2.8亿篇全文文献,包括期刊、博硕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年鉴工具书等资源。该研究将检索条件定为:主题=“农业技术推广”or主题=“农业科技推广”or主题=“农业推广”or主题=“农技推广”。2006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我国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标志着互联网开始正式走入农村居民的生活中,所以检索时间定为2006—2024年,以查看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情况和新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应用研究情况。综合考虑检索的文献质量,限定期刊级别为SCI期刊、核心期刊、CSSCI期刊和博硕论文。检索时间为2024年3月30日。删除不相关条目,得到有效样本文献2295篇,其中期刊论文1444篇,硕博论文共851篇(博士论文157篇,硕士论文694篇)。选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的发文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聚类等文献信息进行分析。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发文时间分布分析

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年度发文情况见图1。从发文总量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研究发文量整体上呈先增加再下降的趋势,2006—2012年发文量较多,呈阶段性增加特征,原因在于2006年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标志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热度快速提升。直到2012年,我国重新修订并实施了《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和改革方向,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达到峰值214篇的高发文量。之后,由于我国农业市场化与多元化的发展,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的发文量逐年下降。2020年后发文总量只有24篇,之后呈现急剧下降现象。从博硕论文量来看,2014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的毕业论文最多,由于硕博论文从确定选题到完成论文需要2~4年的时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博硕论文的时间分布与发文总量的趋势大致相同。

图1 2006—2024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领域年度发文量比较

2.2 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发文作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通过对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及其合作关系。节点数量与大小代表了核心作者群体共现频次,线条数量与粗细反映了作者合作关系与合作强度,共同组成了作者群与合作网络的知识图谱。通过Citespace软件统计得到,16位发文量超过5篇的学者,其中陶佩君、高启杰、张俊飚位居前3名(表1)。从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2)可以看出,网络作者节点数为495个,合作密度仅为0.0015,说明整个作者合作网络较为分散,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还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已初步形成4大团队,陶佩君团队合作网络最大,合作作者人数最多,其次是胡瑞法团队、张俊飚团队和廖西元团队,其他多为小规模合作。研究团队之间没有联结,这会削弱对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对长期发展不利。

图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领域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

2.3 发文机构及合作网络分析

由于CNKI经Citespace软件数据转换格式后,只能对期刊论文样本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但也能反映农业技术推广研究领域发文机构的特征。从机构发文量来看(表2),中国农业大学发文量最多,达68篇,其次是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分别发文43篇、33篇和33篇。从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3)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中心度较大,说明这两所大学与其他机构合作较多;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的字体都较大,说明这5个机构是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中的领军团体。从整体来看,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力量集中在我国农业大学,而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较弱。

图3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3 研究内容与热点分析

3.1 研究内容

利用Citesapce对样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见图4,聚类模块值Q为0.4455,聚类网络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为0.7715,聚类结果令人信服,并采用LLR(log-likelihood ratio)算法和keywords命名,得到11个聚类。通过对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分析,将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内容归结为以下3类(表3)。

图4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3.1.1 一是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研究,包括聚类#0、#1、#7、#9、#3、#5、#6、#10,具体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不同政策背景下研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0),包括关键词现代农业、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1、#7、#9),包括关键词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高等农业院校、农村科技中介、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体制创新改革的研究(#3、#5、#6),包括关键词激励机制、机制创新、体制改革、组织体系等;借鉴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经验的研究(#10),包括关键词以色列、美国、启示等。学者们的研究逻辑多按照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描述、存在问题分析、提出改革对策建议。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研究多是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得出,也有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历程出发,发现问题;在对策建议中,有几种侧重点: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改革推广体系和运作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不充分,量化研究严重不足。

3.1.2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的研究,包括聚类#2和#4,涉及农业信息化、新媒体、互联网、互联网+、电视媒体、传媒手段、农业传媒与传播等关键词。传播媒介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传播手段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农业技术推广中。学者们分别对农业信息化、大众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应用做了相关研究。

3.1.3 关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包括聚类#8。在该类研究中,农业技术扩散方式、扩散动力、扩散渠道以及社会网络是研究的主要方面。在这类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围绕扩散主体、影响扩散的因素、扩散规律、社会网络效应等问题通过建模、数据仿真并进行实证分析。

3.2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论文研究方向与内容的体现,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了研究热点内容。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295个样本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统计得到农业技术推广研究领域内2006—2024年排序前20的高频关键词(表4),可以发现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热点比较集中,主要有农业技术(农业科技、农技)的推广体系、推广模式、运行机制、现状、问题和对策。而新媒体、互联网+、互联网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分别仅有12、5、3次,且出现的最早年份分别是2013、2016、2017年,显然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融合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研究不足且不够及时。

3.3 研究热点的演化

突现词的意思是指在短时间内某几个关键词出现频次突然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的演化过程和最新的研究前沿。该研究利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进行了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到具有高突现值的22个关键词。结合相关文献与政府政策实施情况,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演化路径划分为4个阶段。

3.3.1 第一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2006—2010年)。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低效的根本原因。为此,2006年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理顺其管理体制,同时要放活经营性服务,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来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该文件发布之后,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研究成为此时期的研究热点。

3.3.2 第二阶段。多元化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2011—2016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加快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强化社会服务职能转折期。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针对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质量与效率不高,监管薄弱等问题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服务新格局。2013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正式颁布实施,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等内容写入法律。2016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通知》明确和规范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职能作用与发展方向。多个政策出台之后,学者们纷纷将研究重点放到多元化主体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明确了行政组织与其他主体各司其职,来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3.3.3 第三阶段。细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与传播内容(2017—2018年)。2017年,我国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规范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大大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学者们也细化的农民合作社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018年被称为农业质量年,绿色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被学者们关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循环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的热点内容。

3.3.4 第四阶段。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的更新(2019—2024年)。乡村振兴战略自实施以来,就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同时期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媒体技术,所以该时期的研究多是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媒体参与的农业技术扩散和技术采纳。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对2006—2024年的农业技术推广的文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研究发文量呈下降趋势,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有陶佩君、高启杰、张俊飚等,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有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内容总结为主要的三大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手段和技术扩散;研究热点集中在推广体系、推广模式、运行机制;研究热点的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多元化主体参与、细化推广主体与推广内容、新时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更新。同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整体较为薄弱。从发文作者来看,仅限于少数作者,从发文作者合作网络来看,研究团队联系强度弱,团队间合作研究很少;从发文机构来看,研究单位农业类大学与其他综合类大学、科研机构等合作少,学科融合差。(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内容浅显,研究方法缺乏创新。从关键词聚类图谱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内容只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研究、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的研究和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而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不充分,量化研究严重不足。(3)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更新速度慢,没有紧跟时代发展。从高频关键词排序和关键词突现图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比较集中,且内容陈旧,乡村振兴、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融合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研究不足且不够及时。

4.2 展望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创新与传播双轮需要齐转才能真正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目前,从文献研究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是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职业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研究内容没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4.2.1 加强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需要农学、传播学、农业推广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支撑,每位研究者和每个研究机构都有擅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所擅长的领域里有所成就。但是如果想要全面、深入、科学地研究好农业技术推广需要这些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同时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实现科研上的突破与创新。

4.2.2 丰富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研究内容。(1)深入研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新型体系构建,特别是在我国已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农业技术的传播主体包括政府、推广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农民做到有效分工,同时充分运用新媒体等传播手段,对传统传播方式进行媒体融合改革,顺畅小农户与大市场的信息通道,构建起政产学研商农融合的研究团队。(2)加强研究传播者技能素质提升,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缺乏高新通信技术人才的情况,应该创造有利条件,加强人才培训、培养,积极引进既懂技术、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3)更新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和方法,优化传统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试验的检验性、示范的展示性、培训的教育性作用,充分调动科研、教育、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吸引农民广泛参与,提高传播效率。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根据农民的技术接收渠道越来越多地依赖手机端特点,创建“传统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客户端+社交媒体”产品,如农业技术类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权威性、专业性而具有公信力,新媒体则因速度快、信息多而迅速传播,发挥双媒体优势,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接收农业技术信息的受众,掌握他们的偏好、反响,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更精准更有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农民开展差异传播、精准传播,用农民听得进、看得懂的方式,提升新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4)完善研究法律政策支持等内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改变了传统农业传播的结构和格局, 需要国家建立健全互联网使用及农业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 以保障信息化农业传播的顺利实施。

第一作者

郑佩佩

女,1992年出生

河北邯郸人

博士

研究领域: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研究。

论文专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通信作者

王慧军

男,1957年出生

博士

教授

任职情况:曾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专家献策服务团副团长,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推广理论与方法委员会主任。

研究领域: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

论文专利: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20多部专著。

基金项目:主持“在粮食安全框架下河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战略研究”“燕山山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典型示范”“华北灌溉农田减蒸降耗增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项目;参与了“谷子抗除草剂种质创制与应用”项目。

获奖荣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北省山区创业(集体)一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首席专家的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创新团队被评为“河北省高层次创新团队”。

通信作者

陶佩君

女,1963年出生

博士

教授

任职情况: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区域发展系主任。

研究领域: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

论文专利:出版学术著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科学研究》《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协同运行机制研究》《供需平衡视角下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研究》3部。近年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1篇,EI论文5篇,一级期刊论文6篇,核心期刊论文40篇。

基金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和省部厅级课题多项。

获奖荣誉:曾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一);河北省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一);近年作为主持人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三等奖3项。

更多推荐论文

论文推荐|武汉地区不同修剪方式对紫薇二次成花的影响

论文推荐|硼掺杂改性稻壳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四环素

论文推荐|基于边缘计算的AI-IoT智慧农业综合节能系统研究

论文推荐|安徽中烟郴州基地单元主栽品种质量评价

论文推荐|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黄瓜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论文推荐|基于CiteSpace的农田碳汇研究进展

论文推荐|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及障碍度研究

论文推荐|羊圈带式饲喂输送系统设计研究

论文推荐|三江平原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论文推荐|玉田水库消落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采编:夏梦

排版:小同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