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省的一家儿童医院,一名3岁男童的到来引发了医院工作人员的高度警觉。男童被一位自称奶奶的中年女性带来就诊。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在浙江省的一家儿童医院,一名3岁男童的到来引发了医院工作人员的高度警觉。男童被一位自称奶奶的中年女性带来就诊。
医院常常会接诊到因摔伤或小病小痛前来就诊的儿童,但这名男童的伤势却与常见的摔伤显然不同。
医生叶某在接诊时注意到男童的面部肿胀,嘴唇被撕裂至骨头外露,腿部有明显的淤青,伤痕交错重叠,触目惊心。这些伤势远超普通跌倒可能带来的损伤,且男童的眼神充满恐惧,身体明显不愿接近任何陌生人,这让叶医生产生了强烈的怀疑。
叶医生首先进行了一番简单的检查,但发现孩子的伤情并未得到家属的充分解释。男童的奶奶不断强调孩子只是摔倒了,表示伤口的出现完全是意外。
然而,叶医生对这种简单的解释表示怀疑。孩子的身体语言以及伤口的严重程度完全与常规摔伤不同。叶医生在心中暗自思量,这个男童可能正遭受着家庭暴力,而不是普通的摔伤。
于是,叶医生决定细致地询问男童的伤情。虽然这个年仅3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有限,但在叶医生的耐心询问下,孩子终于透露出了令人震惊的真相:“是爸爸打的。”
听到这个回答后,叶医生意识到,眼前的男童不仅遭受了伤害,而且暴力的施加者正是他的亲生父亲。
男童奶奶听到孙子的回答后,面色一变,赶紧辩解称,孩子不过是因为调皮惹怒了父亲,才不小心被推倒撞到了茶几,伤口是这样造成的。
奶奶的解释显然站不住脚,叶医生的怀疑变得愈加坚定。伤势如此严重,不可能只是一次轻微的碰撞能够解释的。面对这种情况,叶医生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为了确保男童的安全,叶医生没有犹豫,立即报告给医院的相关部门,并且联系了医院的多个科室进行紧急会诊。
经过医生团队的进一步检查,专家们一致认为,男童的伤情属于人为暴力造成的伤害,且伤势极其严重。
男童的颅骨已经骨折,口腔内部多处撕裂伤,撕裂处的深度甚至已经露出骨头。这些伤口的程度显然超出了任何摔倒或碰撞的可能性。
医院的诊断结果坚定了叶医生的判断:男童受到了长期的家庭暴力侵害,施暴者正是他的父亲。
在确认伤情后,叶医生做出了一个果断决定——报警。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疗病患,更是要为遭遇暴力的弱者争取应有的保护。
叶医生的报警行为并非冲动,而是在面对儿童可能遭受的持续暴力时,唯一能采取的正确行动。医院的保卫科也开始介入,记录了男童的伤情和所有相关信息,确保一切程序都能顺利进行。
随着警方的介入,调查开始展开。警方确认男童并非本地居民,且事件发生地并不在浙江省内。
根据男童奶奶的描述,孩子的父母已经离婚,男童的父亲脾气暴躁,且长期未找到稳定工作,家庭经济情况较为困难。
警方进一步调查发现,男童的父亲的暴力行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存在的,且孩子每次被送到父亲家时,都可能遭受身体上的伤害。
男童奶奶虽然尽力为儿子辩解,但警方根据各方信息最终确认了男童父亲是施暴者。
这起事件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公众对男童所遭遇的暴力表示极大的愤慨和关注。新闻报道铺天盖地,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要求对施暴者进行严厉惩处。
与此同时,媒体对“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这一法律制度进行了广泛讨论,强调医生和其他社会成员在面对儿童虐待时的法律义务。
叶医生的举动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他果断的报告和及时的处理,展现了医务工作者在面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时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制报告制”是中国自2020年实施的法律规定,要求医生、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一线工作人员,在发现未成年人遭受虐待时,必须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确保儿童得到及时保护。
叶医生的举动无疑体现了这一制度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在许多类似的案件中,往往由于缺乏及时报告,未成年人始终未能摆脱暴力环境。
而叶医生的行为则为其他医务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未成年人保护不应仅仅依赖于法律,而是依赖于每个人的主动参与。
这种长期的暴力行为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还给他的心理和情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幸运的是,男童最终得到了应有的保护,他已经被送往儿童福利机构,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医疗救治。尽管他的身体正在恢复,但这些伤痕将伴随他很长时间。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潇湘晨报——“多处撕裂,骨头已露出!”医生举报3岁男童疑遭生父虐待,警方介入
大河网——河声丨为强制报告的医生点赞
来源:蒙哥浅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