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7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湖东试验基地里,万余份承载着粮食安全使命的水稻育种材料与品系在此"安营扎寨",标志着本年度水稻育种科研工作全面展开。这场规模空前的春播行动,既是信阳农科人深耕育种领域的成果检验,更是河南省水稻泥质法育秧技术体系化应用的重要实践。
4月27日,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湖东试验基地里,万余份承载着粮食安全使命的水稻育种材料与品系在此"安营扎寨",标志着本年度水稻育种科研工作全面展开。这场规模空前的春播行动,既是信阳农科人深耕育种领域的成果检验,更是河南省水稻泥质法育秧技术体系化应用的重要实践。
作为豫南地区农业科研的核心引擎,信阳市农科院试验基地今年首次实现近万份水稻育种材料的规模化、标准化播种。市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籼稻育种岗位专家沈光辉介绍,此次播种的育种材料涵盖四大类:高产优质型、抗病抗逆型、生态适应性型及专用型水稻,其中不乏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的"高世代"品系。科研团队采用"三阶筛选法"——先通过实验室基因检测初筛,再经模拟气候舱抗性测试,最终在田间进行综合评价,确保选育品种兼具"高产基因"与"抗逆密码"。
在播种现场,科研人员们精心操作,确保每一个品系都能得到最好的生长条件。他们贯彻精确定量的工作思路,确保播种的准确性、均匀性、可追溯性;同时,他们还注重田间的水分管理和肥料施用,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每个品系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照顾,试验基地还采取了分组管理的模式。每个小组负责一定数量的品系,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跟踪,记录生长数据,以便后续进行性状评价和选择。相信在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和精心呵护下,这些水稻品系将会茁壮成长,为信阳市的农业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为农民带来更加丰厚的收益。
在这片充满科技感的试验田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春播的繁忙景象,更是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用智慧汗水浇灌的"种业芯片"。当万份水稻材料在信阳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扎根时,一个关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科技自强的故事,正在悄然书写新的篇章。(金宏辉)
来源:三农达人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