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6日,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佛山市医师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自身免疫病分会、佛山市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和佛山市顺德区和祐医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岭南自身免疫病大会暨风湿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在佛山举办。国内顶尖风湿免疫领域专家学者通过1
4月26日,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佛山市医师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自身免疫病分会、佛山市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分会和佛山市顺德区和祐医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岭南自身免疫病大会暨风湿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在佛山举办。国内顶尖风湿免疫领域专家学者通过15场专题报告、2场热点讨论,对炎症机制、骨免疫疾病、生物治疗、精准医学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共同展望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前沿技术与临床应用,全面总结风湿免疫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创新成果,为临床实践与科研转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华南地区风湿免疫学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学术热点与前沿突破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自身免疫病分会常务委员、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杨斌教授作“从IMID的炎症机制看axSpA的治疗策略”专题报告
杨斌教授系统阐述了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IMID)的分子机制,聚焦强直性脊柱炎(axSpA)的病理生理过程。他提出,通过靶向调控炎症信号通路,可为axSpA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策略,并强调早期干预对延缓疾病进展的重要性。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过敏性疾病分会常务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陶爱林教授作“过敏反应机制及干预策略”专题报告
陶爱林教授指出,过敏反应已从局部症状逐步演变为系统性重大疾病,其与自身免疫病(如SLE、干燥综合征)存在代谢通路交叉,并通过研究揭示了过敏原多靶向性特征,提出通过调节葡萄糖、脂质及氨基酸代谢干预CD4+T细胞炎症。此外,新型诊断技术(如体外激发试验)和特异性单抗靶向治疗为过敏性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自身免疫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李晓娟教授作“靶向破骨前体巨噬细胞与骨免疫疾病治疗”专题报告
李晓娟教授重点探讨免疫系统与骨骼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尤其是破骨细胞及其前体巨噬细胞在骨破坏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特色包括靶向破骨细胞分化与功能、免疫细胞交互作用,探索抗炎药物对免疫细胞极化的影响。此外,她还致力于天然产物药物开发,利用青蒿琥酯等天然化合物,靶向破骨细胞分化相关信号通路,为骨破坏性疾病提供新型治疗策略。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自身免疫病分会顾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古洁若教授作“筛查与评估SpA相关附着点炎的临床实践指南”专题报告
古洁若教授结合最新国际共识,强烈建议通过超声(灰阶+能量多普勒)结合临床检查(如MASES评分)提高检出率。研究证实,IL-17抑制剂可显著缓解附着点炎并延缓结构进展。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朱国峰教授作“结核病比较免疫学技术与新型疫苗药物研发”专题报告
朱国峰教授分享了结核病免疫调控机制的最新发现,强调TNFα阻断药物在潜伏感染复发中的作用。他提出,基于基因组规模的疫苗文库和动物模型筛选技术,将加速结核病新型疫苗及药物的研发进程。
北大国际医院刘湘源教授作“免疫性不孕临床对策”专题报告
刘湘源教授系统解析了免疫性不孕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流程,强调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检测的重要性。针对不同抗体类型,提出糖皮质激素、人工授精及免疫调节等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通过真实病例展示了多学科联合治疗的成功实践。
学会自身免疫病分会副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韩师教授作“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进展”专题报告
许韩师教授聚焦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从定义、分型、临床特点和防治策略解析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D2T RA):经两种机制生物/靶向药治疗失败且持续疾病活动者;分持续炎症型(PIRRA)和非炎症型(NIRRA,中枢/外周神经敏化)。他表示,高危因素包括女性、高RF、肺病等,合并症多且与社会经济相关。防治强调早期强化治疗(生物制剂)、纠正可逆风险(吸烟/肥胖),治疗需个体化(利妥昔单抗/JAK抑制剂等)。未来需统一定义并探索精准疗法。
学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分会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曲源教授作“风湿免疫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专题报告
曲源教授阐述了风湿免疫病(如SLE、SS)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诊疗,强调其危害(如降低生存率、增加出血风险)及发病机制(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和生成障碍)。传统疗法如糖皮质激素、丙球蛋白存在应答率低、副作用大等局限,而新型TPO-RA类药物(如艾曲泊帕、罗普司亭)通过激活血小板生成受体,可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对激素依赖,临床研究显示其安全有效,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新选择。但他还提到,治疗需个体化,结合出血风险与患者需求。
风湿免疫病诊疗争议与共识等热点讨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黄荣姬,南海区人民医院邱可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张敏,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分会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玉萍等教授围绕“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等议题展开激辩,达成“以患者为中心,平衡疗效与风险”的临床共识。
技术创新与学科交叉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自身免疫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明松教授作“炎症性肠病的生物治疗”专题报告
李明松教授系统阐述了炎症性肠病(IBD)的优化生物治疗,涵盖其病因、诊断及治疗策略。IBD病因强调遗传易感基因(如中国患者TNFSF15高表达、IL23R低表达)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指出中欧患者基因差异影响生物制剂疗效。诊断需结合内镜、影像学(CTE/MRE)、病理学及多组学分析,强调排除肠结核等误诊疾病。治疗主张早期个体化综合干预,推荐靶向药物(如英夫利昔单抗、乌思奴单抗)及小分子药物,重视黏膜愈合和透壁修复,以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基因组学研究为中国IBD精准诊疗提供了新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管剑龙教授作“白塞病诊治进展”专题报告
管剑龙教授系统阐述了白塞病的临床表型(口腔/外阴溃疡、皮疹、眼炎、血管/神经/心脏/肠型等)、诊断标准及鉴别要点(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区分),强调内镜、影像学(FFA、OCT)及分型研究(成人/儿童表型差异),并引用中国多中心研究数据及病例分析,突出其多系统累及和异质性特征。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自身免疫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力刚教授作“微创治疗平台的搭建”专题报告
接力刚教授通过展示其团队开发的关节镜与超声引导下微创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切除、痛风石清除等手术中的应用成果,着重强调“精准操作+术后康复”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发展的重要意义。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堂德教授作“医生科普内容生产”专题报告
张堂德教授结合自身千万粉丝科普账号运营经验,提出“科学严谨+通俗表达”的传播策略,同时为大家总结了科普内容生产的经验,总结爆款医学科普的“黄金三角模型”:科学权威性、生活相关性与视觉冲击力。他强调,反常识标题(如“感冒药越吃好得越慢?”)和热点借势是提升传播效率的关键。同时呼吁医生利用新媒体提升公众对风湿病的认知,助力疾病早筛早治。
清华大学张明君教授作“纳米载药免疫细胞融合闭环精准给药研究”专题报告
张明君教授的研究通过仿生设计、智能材料与闭环算法的结合,推动了纳米载药与免疫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跨越生物屏障和实现精准调控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其成果不仅为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口服递送提供了新方案,也为脑部疾病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团队或将进一步整合脑机接口的多模态传感技术,实现从药物递送到疗效监测的全闭环精准医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潘云峰教授作“风湿病康复治疗技术”专题报告
潘云峰教授向参会者展示了智能设备(如步态分析系统、软体手功能机器人)在风湿康复中的应用,并解读了2024年EULAR推荐的数字化疗法(如远程普拉提训练、可穿戴神经电刺激装置)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自身免疫病分会主任委员、和祐医院于清宏教授作“致病性自身抗体”专题报告
于清宏教授深入探讨了自身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中的核心作用,指出抗体表位特异性检测和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临床应用潜力。他强调,靶向B细胞、补体系统的生物制剂及纳米抗体技术将为自身免疫病治疗带来突破。
风湿免疫学科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等热点讨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昌松,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肖长虹,自身免疫病分会常务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毋静,自身免疫病分会常务委员、江门市中心医院冯明亮,自身免疫病分会常务委员、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申伟等教授围绕“风湿免疫疾病多学科诊疗实践与思考”“风湿免疫治疗药物的现状和挑战”等议题建言献策,呼吁加强区域医疗协作与青年医师培养。
展望未来协作与创新
本次大会通过15场专题报告、2场热点讨论,全面展现了风湿免疫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创新成果,为临床实践与科研转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国际化与高质量发展。
来源:云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