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4年后再次“重逢”,两架白骨并排“站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8 16:39 2

摘要:2005年,83岁的李秉权老人在遗体捐赠书上签下字,之后便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10年后他的妻子胡素秋也毅然决然的以同样的方式,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用以科研。

“我死后,就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贡献,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2005年,83岁的李秉权老人在遗体捐赠书上签下字,之后便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10年后他的妻子胡素秋也毅然决然的以同样的方式,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用以科研。

“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肤、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将我的遗体送去解剖。”这是早在2008年胡素秋就立好的遗嘱,此时离她去世还有7年的时光。

目前,这两具白骨就屹立在云南省昆明市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入口处,他们没有“森森白骨”那般让人感到害怕,来来往往的人,无不投来敬意的目光,驻足凝视。

这对白骨就是李秉权、胡素秋夫妇,他们活着的时候不但伉俪情深,而且在各自的医学领域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逝世后更是将自身价值发挥最大化。如今,两架白骨并排站立,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延续着对生命和爱的“重生”。

生前一起救死扶伤,死后一起捐献遗体。

一个是贫寒子弟,一个是将门之后,他们之间的故事让人动容。

出生于1922年的李秉权,老家在云南腾冲,是云南省神经科奠基人,也是云南省第1位捐献遗体的医学教授。

年幼时期的李秉权,父母就离世了,只能依靠兄嫂卖草鞋为生。那时军阀混乱、民不聊生,寒门子弟别说想要出头,就连温饱都是问题。但自小志向远大的李秉权,就立志要振兴中华民族,从医救人,中学毕业之后考入了云南大学医学系。

6年的求学之路,对于家境贫寒的李秉权来说,充满了艰辛也充满着快乐。

学习期间,他依靠打工和微薄的贷款、奖学金支撑生活,很多时候几乎是饿着肚子去学习的,但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和打倒他,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空闲之余,他几乎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苦读各种医学典籍,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这种勤奋刻苦、与众不同的气质,深深的吸引到了他的学妹胡素秋。

与出身贫寒的李秉权不同,胡素秋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门千金,她不但容貌出众、气质优雅,父亲胡瑛上将还是朱德元帅的金兰兄弟,是位著名的护国名将,而且学校里有众多的追求者,基本上都是家境优越的官家子弟、富家公子,但是胡素秋却偏偏看中了相貌平平、出身平凡的李秉权。

“我选中李秉权,是爱慕他的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勤学刻苦,努力钻研,而且对我一往情深。”。由于都是医学专业,他们有着许多共同语言,胡素秋及其家人并没有因为门第悬殊而反对这段感情。

大学毕业后,李秉权被被甘美医院聘用,等到胡素秋毕业,他便用攒了一个多月的工资,到百货商店买了一只派克钢笔向胡素秋求婚。不久,两人就在亲友的见证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不久,新中国解放。他们重返母校,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被分配到云南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批医师。

由于新中国刚成立,在医学领域及配套设施方面都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在不断地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下,两人都在各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战经验。

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李秉权在云南省创建了第一个脑系科门诊,被称为是“开颅第一人”,曾完成过双头畸形的手术,更是创新运用“颅骨大骨瓣切除并脑室外引流联合减压法”,成功抢救52例颅脑火器伤患者。

在高治愈率的临床实战中,李秉权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军功奖章,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而在妇产科领域,胡素秋也同样成为了领头人,成为云南著名妇产科学家,著有我国首部《妇女更年期卫生》。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夫妻二人总会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即便有了3个孩子,也依然奋斗在医疗一线,以至于有的时候孩子生病了都无法照顾,更别说一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了。

因为常年拍片造影,会有很大的辐射,这致使李秉权身体多处器官功能遭受侵害,比如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等。而妻子胡素秋更是因为操劳过度,做过三次腹部手术,但是李秉权都因为给其他患者做手术,未曾陪伴妻子左右。直到第四次手术,李秉权才腾出时间亲自为妻子主刀,把妻子从鬼门关救回来。

尽管聚少离多,但是夫妻二人从来没有彼此抱怨过,而是在彼此热爱的医学领域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000年,78岁的李秉权和家人商量,希望自己去世后捐出自己的遗体,让学生实践。

“院里的骨架太少了,我们去山上找。”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李秉权说求学期间,医学院的骨架标本数量极少,他只得叫上伙伴们跑去后山的乱葬岗寻找尸骨,用火把尸骨煮沸、消毒、晾干之后制作成骨骼标本。而且自己之前得过好几种疾病,可以让学生做病理解剖。解剖完之后,可以把骨头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听完李秉权的诉说,家人从不愿意到慢慢理解和支持。妻子胡素秋尽管也是万般不舍,但是从心里也决定自己离世后也会捐出遗体。

2005年3月,李秉权在昆明因病去世。遵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遗体被捐献给了曾经的母校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大学医学院是昆明医科大学的前身),他的骨骼标本如今陈列在大学校园的科学馆。

“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诊病虽然轻而易举,但用药时常只记得药品的‘适应症’,却记不太清‘禁忌症’和‘配伍禁忌’,为了不害病人,我停看门诊啦!你记性好,不要跟随我退,要继续好好为人民服务!”

丈夫去世后,胡素秋一直记着丈夫生前对她的叮嘱和勉励,让她一直坚守在医疗前线,直到85岁,才离开自己坚守了一辈子的医疗岗位。

2015年,在丈夫离世的10年后,93岁的胡素秋也走完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她留下遗嘱:“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肤、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将我的遗体送去解剖。”。用同样的方式,也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母校昆明医科大学。

4年后,胡素秋与李秉权夫妇的尸骨被制作成标本,并排站立在医科大学的科学馆里。分别14年,他们又“重逢”了,亦如当年并肩在手术台工作一样。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精神价值却是无限的。李秉权、胡素秋夫妇用自己

有限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医者仁心,更书写了生命的永恒。

文献资料:

云南网 致敬!云南“医学伉俪”捐献遗体制成骨架供教学科研

文献资料:中国新闻网 传奇医学伉俪的“特殊重逢”:把灵魂赋予教学骨架

来源:育儿经验宝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