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健康北京建设的蓬勃浪潮中,青年医者正以热血与智慧,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近期,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开展第一届首都卫生健康系统青年榜样培育宣传活动,推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何新宇等10人获得第一届首都卫生健康系统青年榜样称号,北京医院刘文静等20人获得第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在健康北京建设的蓬勃浪潮中,青年医者正以热血与智慧,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近期,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开展第一届首都卫生健康系统青年榜样培育宣传活动,推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何新宇等10人获得第一届首都卫生健康系统青年榜样称号,北京医院刘文静等20人获得第一届首都卫生健康系统青年榜样提名。他们来自临床、中医、护理、医技及公共卫生等不同领域,有奋战在临床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崭露头角的科研新秀,还有守护在疾病防控最前沿的公卫尖兵。
他们用奋斗和无畏的青春,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平凡岗位上绽放非凡光彩,为首都卫生健康事业注入澎湃力量。为进一步提升全行业青年典型的传播力、影响力,迎接第106个五四青年节,今日特将第一届首都卫生健康系统青年榜样及提名获得者的简要事迹在《北京青年报》刊载。
何新宇医工结合点亮牙髓治疗“中国方案”
何新宇,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2018年,何新宇开展了利用铒激光治疗牙髓病的新技术研究,随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医工合作。他历时6年攻克技术壁垒,于2024年完成了带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牙髓治疗系统”。面对我国牙髓病高发与专科医生短缺的矛盾,何新宇和团队设计的国际首个“自动化牙髓病治疗临床路径和治疗系统”的落地,为口腔医疗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成果受邀Nature特刊的专访,在国际医疗创新领域发出“中国声音”。2024年下半年,凭借这项成果,何新宇荣获第七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中研杯”医学成果转化路演比赛等多项全国比赛一等奖,并获得多个省部级及院校级奖项,也斩获了北京协和医院2024年度医疗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协和医院创新转化大赛一等奖等多个院校级奖项,得到众多专家及业内同行的认可。
王雷明在微观世界破解神经肿瘤基因密码
王雷明,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是微观世界的“病理侦探”,每年完成临床病理诊断6000余例。他聚焦神经肿瘤的分子病理诊断及相关机制研究,从神经肿瘤的分子变异谱系到表观遗传学甲基化分型,开发出一系列神经肿瘤病理诊断流程;深入研究组蛋白突变胶质瘤的分子谱系和致病机制,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及风险预测的标记物,被WHO中枢神经肿瘤分类标准参考;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报道肺癌脑转移患者存在MREG-ALK融合基因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应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可取得显著的疗效,患者通过靶向药物治疗,可免于脑组织的破坏性切除。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支持,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文章20篇。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
刘含若跨学科融合创新青光眼诊疗新模式
刘含若,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教授。她以“临床需求导向、学科跨界突破”为信条,与团队研发了青光眼早期筛查与诊断的新技术方案,并形成医防结合防控新策略向临床推广。自2014年起,她带领团队攻关非侵入性眼颅压力差测量技术,该技术首次实现跨筛板压力差的精准无创测量,被纳入《中国青光眼指南》,为全球青光眼诊疗贡献"中国方案",并在中国空间站应用。她带领团队主导创建多模态智能评估体系,将深度神经网络引入眼科诊疗,历时三年推动我国首个青光眼AI诊断系统,获国家三类医疗器械证书。她敏锐洞察医疗决策的成本效益困局,自学卫生经济学理论,创建“眼病转归-治疗干预-健康收益”模型,以临床思维重构经济学算法,赋能数字化医防融合体系。该体系使基层眼病防控成本降低70%,三度登上《柳叶刀》系列期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2023年度中国重要医学进展”。
潘爱星挺直脊梁守护脊柱健康的公益使者
潘爱星,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医院首批青年管理骨干。他专攻脊柱外科,擅长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独立完成脊柱外科手术逾2000例。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多次参加“大海脊柱拯救行动”,赴青海、宁夏、西藏、四川等地进行脊柱侧弯筛查和救治。十余年来,他和所在团队共筛查脊柱侧弯患者10万余人次,为千余名脊柱侧弯患者实施手术。他积极开展脊柱健康科普活动,其“脊柱疾病创意科普系列视频”曾获2020年“健康北京”科普大赛短视频类最佳作品奖。其“脊柱侧弯的规范治疗”科普作品获得2019年“健康中国”全国骨科大夫科普大赛一等奖。他专注科研,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6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5项。他通过科研探索改进了多项传统临床治疗方案,显著降低了脊柱侧弯手术治疗的并发症,提高了腰椎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
邓健文孤勇逐光破解罕见病诊断难题
邓健文,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罕见病医学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北京市科技新星。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数量已超7000种,我国有近2000万患者与罕见病抗争,他们默默承受病痛而查不出致病原因,在生死边缘徘徊。钻研罕见病成为邓健文努力的方向,2018年,他加入北大医院神经内科,专攻眼咽远端型肌病这一罕见病。找到困扰临床的致病基因是治疗罕见病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他带领研究团队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啃下硬骨头,终于在2020年,他和团队报道了眼咽远端型肌病在中国患者里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并命名为“GIPC1”,这是基因组“暗物质”的动态突变。3年时间内,他所在的团队联合国内多个神经肌肉病中心连续找到了3个致病基因,实现了相关研究在国内“从0到1”的跨越,解决了国内75%以上该类疾病患者的精准诊断问题,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姜文剑心外“利刃”守护心脏的跳动
姜文剑,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成人心脏外科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一名年轻的心外科医生,他每年主刀手术50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99.78%,曾获亚洲瓣膜修复大赛亚军。基础研究是临床突破的源泉,他率先发现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损伤,从而诱发主动脉夹层,可通过增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能量代谢来修复主动脉壁,以降低主动脉夹层发病后的死亡率。他首创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冠脉CTA的多模态影像定量评估体系,通过预测风湿性二尖瓣的修复疗效精准指导术式选择;研发了修复专用手术器械,获得国家专利7项。他先后在《EurHeartJ》《CircRe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著16篇,主持包括国自然优青项目在内的国家级课题6项,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4项,多次受邀在ESC、AATS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作报告,为国际同行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赵鲁卿中医新锐破解溃疡性结肠炎难题
赵鲁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临床一线工作14年,深耕中医药诊疗国际重大疑难病绿色癌症“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作为执行主任,她成立北京市中医系统第一家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每年诊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近3000人次。她创新提出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气滞血瘀”为核心病机,创研“清化祛瘀健脾”系列方剂并多维度验证临床疗效。首创提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复发”临界态理论,构建复发风险分层评估体系及以“清化祛瘀健脾”为指导的整合干预方案。以“清化祛瘀健脾”为核心治则,融合先进纳米技术,构建系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纳米靶向递药系统,阐明多靶点机制,突破传统方剂疗效瓶颈。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13项;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收录33篇;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7项国际或全国行业共识和指南。
张晓精神卫生“多面手”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张晓,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康复中心主治医师、副研究员。医疗工作上,他专注服务青少年群体,针对青少年精神疾病及行为问题扎实开展工作,对患者认真负责,广泛获得患者好评。教学方面,他担任临床研究生班班主任,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曾两次获评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班级获评北京大学“先进班集体”。科研方面,作为北大六院副研究员,他主持并结题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目前主持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计划”课题、北京市卫健委研究型病房“卓越临床研究计划”子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MCMedicine、SchizophreniaBulletin等期刊发表论著。思想工作方面,他是研究生二支部书记,带领支部党员广泛开展活动,积极投身社区科普宣教、心理健康进校园等,是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共产党员”,也是北大六院“优秀党务工作者”。此外,他还积极投身科普,曾撰写多篇精神疾病科普文章,创办公众号“突触”,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郝营冲锋在前诠释临床护理人担当
郝营,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一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她始终以“专业精进,使命担当”为职业信条,在临床护理、学科建设和健康传播领域持续突破,以奔跑的姿态践行南丁格尔誓言。她持续精进自我,于工作期间攻读硕士学位,系统学习循证护理与护理管理学知识,主持院内课题,以骨干身份参与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建设项目等课题。专业能力提升反哺临床实践,她以提升护理质量为基础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3项。她积极参与院内护理门诊、互联网+门诊,在脂肪肝MDT门诊中带领成员构建“评估-干预-随访”全流程体系,累计服务患者千余人。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首批派驻人员,她以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冲锋在前,组建徐州医院肝病三科,开创“种子护士”培养计划,培养省级专科护士2名。历时372天,当地医院科室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徐州七院的护理团队提供了宝贵经验。
李若曦灾疫现场铸防线低温消毒填空白
李若曦,中共党员,北京市丰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科长、副主任医师。他扎根基层一线,多次参加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和终末消毒等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曾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他主动参与低温消毒技术的现场实践,填补了我国在低温消毒剂现场使用的空白。在丰台区创建国家卫生区中,他作为病媒生物防制的主要负责人,推动该区病媒生物防制以全市最优的成绩通过验收,并将“丰台经验”在全国会议中进行分享。他率先开展托育机构调查、湿地病媒生物调查,走在全市前列。探索蜱传疾病的传播因素,创新监测设备并申请专利1项。参与团标制定1项,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共20余篇。他还积极带领共产党员、团员青年投身志愿服务,成立丰台疾控志愿服务队并成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淬炼青春本色。
刘文静银龄守护老年护理创新的温情践行者
刘文静,中共党员,北京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保健医疗部科护士长、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护师。17年来,她在老年护理领域勤耕不辍,帮助无数老年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被誉为“新时代的护士榜样”。她是党团工作的引领者,作为一名20年党龄的党支部书记和团总支书记,带领青年党团员发挥专业特长服务银龄老人。2015年牵头发起的“健康相伴,夕阳更红”志愿服务活动持续至今,每年服务院内、社区及养老服务驿站等数千名老人。她是保健护理的深耕者,17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一线和病床岗位前,多次带队完成国家大型会议、大型活动、全国两会、暑期保障及外事活动等保健出差任务。她也是护理创新的探索者,作为国际造口治疗师,她将最先进的伤口护理技术和理念传播给身边的医护,为患者提供无痛、快速的护理方案。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夜尿、睡眠等问题,她申报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为解决老龄化社会存在的共性难题而不懈奋斗。
魏嵩点亮胸部肿瘤治疗的希望之光
魏嵩,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科研秘书,北京胸科医院志愿者协会会长。她既是医术精湛的白衣天使,也是潜心钻研的科研先锋,更是心怀大爱的公益领航人。自2021年入职北京胸科医院,她便全身心投入到胸部肿瘤疾病的诊疗一线,年均管理住院患者500余例,深耕于肺癌、纵隔肿瘤、胸膜间皮瘤、胸腺肿瘤等复杂领域。在科研道路上,她和团队自主研发的“肺癌脑转移微流控多器官仿生芯片”突破现有细胞转移基础研究方法的诸多局限性,斩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创新研发肿瘤转移可视化的自体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标记-回输一体化”设备,已成功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批中国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7篇,累计影响因子55.4分,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毕业短短2年内,她即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重量级课题。
闫鹏服务基层百姓家门口的“守护神”
闫鹏,通用技术集团航天医科七三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从医16年来,他始终扎根临床一线,以精湛医术守护患者生命,以公益热忱服务基层群众,以航天使命护航国之重器。年均接诊患者超4000人次,主导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技术让无数呼吸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带领团队开展5项省部级课题,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他是基层医疗的“拓荒人”,为满足辖区患者就医需求,他带领团队三年内将科室床位从38张扩至102张;近年来,坚持每周深入社区义诊,足迹遍布云岗各个街道社区;三年来,他设计的“情景剧科普课堂”让社区呼吸疾病急诊率下降25%,居民称他为“家门口的守护神”。身为服务保障航天系统医疗专家团队成员,他带领团队常年为航天科研人员提供健康保障,开展科研生产一线巡诊活动,担纲航天梦的“健康卫士”。
李浩磨玻璃型肺癌基因解码者
李浩,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学科助理、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年开展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等四级手术约600台。针对近年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磨玻璃型早期肺癌,他在国际上首次系统解码这类肺癌的基因突变图谱,不仅发现三种影像亚型磨玻璃型肺癌间存在基因递进演变,更揭示其与实性肺癌截然不同的免疫特征。该系列研究为磨玻璃型肺癌诊疗提供了分子层面的重要依据,获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并被美国胸心外科学会授予国际胸心外科学界最高青年奖格拉汉姆奖学金。针对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这一新兴疗法,他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肺癌免疫微环境检测技术,创新实现了多个单一检测标志物精准融合显像,极大提高了现有检测方法的信息量。李浩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北大首届“临床医师科学家”称号、北大优秀青年医师奖、北大人民学术新星及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马亚用人工智能赋能儿科超声
马亚,中共党员,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潜心医学与科研,她在国内率先开展胃肠道腔内超声造影技术,成功将其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肛门闭锁等疾病,一举打破长期依赖放射造影的局面。在国际上,她首次凭借超声诊断先天性短肠综合征,研究成果发表于消化领域顶级期刊。近年来,她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儿科超声融合,建立全球规模最大、最全面的胆道闭锁多模态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石构建了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借助该模型,即便是毫无胆道闭锁诊断经验的超声医生,也能提升35%的诊断效能,攻克了“胆道闭锁早期发现”这一全球医学难题。此外,她还主导建立先天性巨结肠、胆道发育畸形等多个疾病数据库;大力普及肺脏超声技术,牵头举办首儿所儿童超声诊断学习班,邀请全国同行交流学习。她主持1项国自然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在研经费超百万,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梅冬创新技术破解儿科用药难题
梅冬,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她深耕儿童用药研发与临床转化近十年,以创新技术破解儿童用药短缺难题。坚持“临床需求-基础研究-制剂开发-上市转化”全链条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作为技术骨干研发的2.2类改良型新药巯嘌呤微片,实现精准剂量调整,获临床试验批件并完成技术转化,成为国内首个针对儿童白血病的个性化口服制剂;参研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医疗机构制剂,填补儿童用药空白。为解决儿童用药口感难题,创新“苦味数据库+电子舌+儿童尝味试验”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建立国内首个“低龄儿童个性化用药临时调配平台”,解决手工分剂量用药难题。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多家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100;申请专利11项,授权5项。
齐啸实战建功筑牢传染病防控堡垒
齐啸,中共党员,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流行病和地方病控制科科长,副主任医师,在科研领域,他锲而不舍突破传染病防控技术瓶颈,以环境监测结果为主要依据,提出城市多居室合租人群间猴痘传播概率低,并用于超大城市防控实践;参与全国多中心猴痘系列研究,阐明中国猴痘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心理状况等情况。近五年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他是实战先锋,锻造超大城市疾控“硬核战力”,重大事件处置“零失误”,调查中国大陆首例本土感染猴痘病例,精准处置未扩散;带队支援门头沟水灾后卫生防疫,个人获聘北京洪涝灾害卫生防疫专家。他是学科建设领航者,作为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国家级师资,多省市培训授课覆盖千余人。扎根公共卫生一线12载,他以“科研立身、实战建功、育才为责”为信条,在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实践及学科建设中展现青年领军者担当。
宋继鹏硬核骨科知识的柔性传播者
宋继鹏,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主治医师,外科第三团支部副书记。他苦练基本功,建立了个人超2000G数字手术录像库,反复对自己500余例手术视频不断复盘、剖析,整理形成近百页学习心得,练就了扎实的脊柱内镜技术,并多次在全国、省级临床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他协助推动科室内部微创理念,使脊柱外科四级手术微创率提升至65%,是全院最年轻的诊疗组组长。作为脊柱外科科研秘书,他在临床工作中敏锐发现痛点问题,针对性申请专利3项,在多个知名期刊发表文章11篇,已获2项省部级、3项院局级课题资助。为宣传正确的健康知识,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普,开创个人科普专栏,累计发表原创医学科普文43篇,总阅读量破百万。创作“骨科疾病科普”“脊柱保健”“医生最怕你这样做”等系列作品,全网累计播放量达2300万次,找到了硬核骨科知识柔性传播的新途径,搭建医学殿堂与百姓生活的彩虹桥。
侯征带着妙手仁心到边疆
侯征,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互联网医院办公室副主任。她长期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擅长妇科微创手术,妇科良性及恶性肿瘤、女性盆腔疼痛、妇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治。2019年,侯征任北医三院延安分院妇科副主任,多次主持危重孕产妇抢救。她善于把控关键点,确保医疗安全,让老区延安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她作为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医院负责人之一、妇产科负责人,不仅出色完成各项医疗任务,还主动承担了诊所宣传工作。她通过“小侯大夫的朋友圈”传递正能量,展现了大国医者形象。2023年7月至今年1月,她作为中组部第十一批援疆干部,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她带领团队开展妇科肿瘤的手术和化疗,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成为患者口中“见到她就很安心”的援疆专家,足迹几乎遍布新疆所有地州。把专业精神融入国家需求,这是她践行医者使命的方式。
王志强用中西医结合对抗脾胃病
王志强,中共党员,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脾胃疾病诊疗十余年,他专注中西医结合疗法,擅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肝炎等多种疾病,尤其在胆囊炎、胆石症非手术治疗领域经验丰富,通过中医治疗手段已经治愈数名胆囊结石患者的病痛,症状缓解且结石溶解,避免手术风险。其临床诊疗特色突出中西医融合优势,将消化内镜技术创造性转化为中医望诊延伸手段,构建“四诊合参+内镜病理”的立体化诊断体系,形成“病证结合、标本同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作为脾胃病科医生,他始终秉持“患者至上”理念,日均接诊量超百人,视患者为亲人。作为科室副主任,他辅助科室管理,参与规范化建设,他主导制定标准化诊疗方案,优化诊疗流程,定期组织学术交流。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中医药事业的热忱,王志强入选“北京中医药新时代125工程”培训项目,让传统医学在现代临床绽放异彩。
王攀扎根胸外科无影灯下守初心
王攀,中共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他十年如一日深耕胸外科专业,擅长肺癌微创手术治疗及全程管理,能独立开展“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等复杂手术,每年主刀为超过300名患者解除病痛。近4年来,他通过互联网平台服务患者超3200名,疗效与态度满意度均达100%,并从全国28万余名医生中脱颖而出,连续2年获评“年度好大夫”称号。临床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他还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类比赛,荣获包括2024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肺癌多学科病例大赛全国总决赛第一名在内的多个专业奖项。他热衷医学科普,用文字、直播、比赛等形式传递医学知识。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千院万医“组团式”医疗帮扶进基层项目,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
展嘉文融古汇今创新中医骨伤防治新策略
展嘉文,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助理、运动医学三科副主任医师。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他在孙树椿教授及朱立国院士等导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正骨手法、中药外治法、微创手术及康复锻炼等方法,诊治颈椎病、腰肌劳损等脊柱退行性疾病,以及膝骨关节炎等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孜孜不倦追寻真理,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以改善椎间盘营养代谢为切入点,发现应力刺激下终板软骨细胞外泌体是延缓椎间盘退变、防治脊柱疾患“不荣则痛”的效用新靶点。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了集组织培养、循环代谢、模拟加载、智能预测于一体的脊柱退变防治研究新装置,形成了动态解析脊柱退变与中医药防控全周期演化机理的研究平台。通过力学生物学研究,揭示应力改变与组织退变构成的交互作用发病基础,构建了中医药阻断退变交互进程的综合防治新策略。
李琳生殖医学先锋点亮生育希望
李琳,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中心实验室副研究员。他专注于生殖医学,在生殖障碍性疾病的遗传学及致病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曾在国际上首次报道CHEK1基因突变导致受精卵分裂障碍,AK9、TSGA10、SPAG17等基因突变导致男性精子发生障碍,其中11项研究被世界权威人类遗传疾病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引用并收录,多项成果被收录于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华男科学杂志》专家共识。他积极与临床医生合作破解出生缺陷难题,研究明确了罕见早老症的致病因素。多年来,他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2项,以骨干身份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重要国际杂志发表论文41篇,累计影响因子高达348分,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编专家共识6篇。曾获第九批“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表彰,并入选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团队、首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人才等项目。
张志军运动医学健将守护关节健康
张志军,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治医师。多年来,他致力于肩、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疗工作,不仅参与了中国国家跳水队、国足、CBA等专业运动员的疾病诊治,帮助他们重返赛场、为国争光,同时,秉持“让患者恢复积极的生活和运动方式”的理念,他为老百姓解决常见的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等问题,使他们伤愈后仍能享受运动的乐趣。作为科室科研骨干,他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10篇Q1区SCI论文。在复杂性髌骨脱位诊疗方面,他首次提出“高度J形征”的概念,系统报道了其发生率、产生机制及对重建移植物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复杂性髌骨脱位的诊疗体系。鉴于运动损伤的预防比治疗更为关键,他经常深入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深入浅出地讲解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并通过科普节目让更多人学会如何科学运动,真正做到远离伤痛、拥抱健康生活。
郑成俊无私奉献的援蒙专家
郑成俊,中共党员,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主治医师。他秉持“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理念,潜心钻研、矢志不渝。师承名老中医栗国强,系统学习“李氏”正骨手法,熟练掌握常见四肢骨折及关节脱位的手法整复技术。工作中,他经常加班加点为病人诊疗,精湛的医术深受百姓赞誉,收获20余面锦旗和众多感谢信,获“最美医师”等称号。2022年8月,他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援蒙工作,担任武川中蒙医院副院长。期间,他自费捐赠价值2800余元的投影仪,助力提升医院教学与培训条件;完善医院规章制度,培养住院医师,定期开展医学讲座,毫无保留地传授骨伤科疾病中西医诊疗方法。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武川人民的一致好评,2023年被评为“北京榜样——支援合作先锋”“呼和浩特市青城好人”,武川县京蒙对口帮扶“优秀医师”。回京后,他仍不忘武川百姓,被聘为武川中蒙医院客座专家,持续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王茜以爱为盾筑牢防艾长城
王茜,中共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性病艾滋病门诊主治医师。在保持年均接诊超1万人次的高强度临床工作的同时,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横向课题的科研重担。她通过参与编写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专家共识,在多个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等方式,将科研成果持续转化为临床创新动能。作为“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工作室”核心成员,她在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孙丽君教授指导下,依托“名师带徒”培养体系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母婴阻断零感染。该技术已助力实现近千名新生儿及阴性配偶零感染。门诊中,她耐心倾听,用温暖话语化解患者心结,办公室整齐码放着30余面锦旗。她利用业余时间在互联网医院服务患者超5000人次,用专业与温情筑起抗击病魔的坚固防线。她连续9年走进北京各高校,防艾宣讲覆盖5万学子。从临床一线到科研高峰,从诊室方寸到广阔社会,王茜用青春丈量医者仁心的深度。
魏艳艳心灵灯塔照亮精神家园
魏艳艳,中共党员,北京回龙观医院副研究员、8区病区主任。入职以来,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出色的临床能力服务患者,于2022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青年精神科医师希望之星称号。在临床工作中,魏艳艳始终扎根精神卫生事业一线,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一次次救治中,用自己的专业与温情,帮助无数绝望的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在科研工作中,她主持“首发专项”“青苗计划”“培育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发表30余篇高水平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近100分。同时,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成功申报专利一项并获授权。她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举办科普讲座,在科普杂志、医院公众号发布多篇科普文章,通过权威媒体多次开展科普传播精神卫生知识,曾获全国精神心理健康公益科普大赛科普新星。她热衷志愿服务,其“剪去烦恼”事迹被权威媒体报道,充分展现了精神科青年医生的担当。
宁振振银针绘同心京蒙共安康
宁振振,中共党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2024年7月,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京蒙医疗协作项目,担任科右前旗中蒙医医院副院长一职,亲自带教培养出10名优秀医生,总计带教20余人次,带领团队外出义诊6次,授课10余次,在草原上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在当地,他成立专家工作室,提出多种中医疗法为一体的治疗思路,将现有的针灸中药治疗技术与推拿正骨针刀、穴位注射、火针、艾灸以及耳豆技术等多种中医疗法有机融合,打出一套“组合拳”,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他牵头研究建立中医诊疗流程,并在中医科的基础上成立亚临床科室,整理优势病种、宣传治疗范畴,推广中西医并重并用的诊疗思路,将影像、查体、诊断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当地中医医疗水平,医院门诊量激增数十倍。短短半年援蒙工作中便获得15面锦旗。宁振振用一根银针、一把针刀,书写了京蒙协作的华彩篇章。
胡月青破认知迷雾守记忆之光
胡月青,中共党员,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她在老年认知障碍诊疗领域工作十余载,率先将音乐联合光照疗法、经颅电-磁联合刺激技术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睡眠障碍,为认知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科研道路上,她主持局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SCI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6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参编专著4部,并获得“预防长期卧床老人膝关节挛缩装置”和“转移垫”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显著降低了长期卧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作为“北京老年医院记忆中心”公众号的运营者,她持续输出原创科普内容100余篇。她积极策划“守护脑健康”“认知障碍爱心义诊”等公益活动20余场,直接受益群众超过2000人次。她以精湛的医术、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社会贡献,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冯兆民传染病防控战线上的“逆行者”
冯兆民,中共党员,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他始终奋战在传染病防控第一线,在猴痘、禽流感、猕猴疱疹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中做出重要贡献。例如,参与我国首例人感染猕猴疱疹病毒病例的疫情处置工作,撰写专家共识,填补国内技术方案空白,为今后传染病处置提供依据。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传染病防控工作,作为防控技术专家,完成涉奥检测实验室技术培训督导,为重要防控策略优化提供关键专业技术支撑。先后奔赴尼泊尔、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国家,了解当地新发传染病流行形势,评估输入风险。科研方面,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荣获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冬奥会服务保障贡献个人”,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首都前沿学术成果奖等,2023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他用青春之力筑牢首都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李涛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