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莱芜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张道一先生别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07:39 3

摘要:自古观事如临渊,初见迷雾蔽目,正观难辨端倪,逆溯方见真章。风水之道,恰似蒙尘璞玉,信者视若天人交感之秘钥,以其暗合天地气机;疑者斥为荒诞不经之谈,笑其虚妄无据。

自古观事如临渊,初见迷雾蔽目,正观难辨端倪,逆溯方见真章。风水之道,恰似蒙尘璞玉,信者视若天人交感之秘钥,以其暗合天地气机;疑者斥为荒诞不经之谈,笑其虚妄无据。

于莱芜之地,说起张四教,鲜有人识;提起张道一,则家喻户晓。然二者实为一人处,历来可谓如此神奇。

张公讳四教,字道一,号芹沚,乃清代莱芜首名进士,亦是明清六百余载间,留传奇轶事最多之莱芜名人。其生平波澜起伏,官居四品显职,享鲐背遐龄,更兼子孙绕膝,诸多际遇,正面观之迷雾笼罩,唯有溯流而探,方悟其中精妙。

公诞于明万历三十年四月初二日午时(公元1602年5月22日),出生地为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北乡仓山保南台庄,即今莱芜区和庄镇张家台村。此地北临悬河,河势蜿蜒如带,然沿岸山形卑伏,不见雄峻;南耸峻岭,却呈散列之势,非传统堪舆学中“背山面水,左辅右弼”的环抱吉局。这般形胜,致使张氏一族虽累世耕读传家,然三百年间科场寂寂,罕有显达者。

古语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观公之迹,此语若合符契。公父张布,号东岩公,素怀仁德,泽被桑梓。毕生致力于架桥筑路、兴庠育才,遇灾荒则倾囊赈济,未尝稍吝。万历四十三年,岁大饥,饿殍载道,东岩公慨然出积粟三千担,活民无数。及灾退,焚千余券契,分文不取,其德义播于四方,人皆颂之。

公自幼颖异,目下十行,乡里私塾授业,辄能举一反三。及入莱芜县学,与同窗切磋,师友皆赞其才思。然科举之路坎坷,自束发应试,二十余岁初战棘闱,铩羽而归;三十四岁再赴科场,仍名落孙山。如此蹉跎十余载,至不惑之年,犹困于场屋。虽东岩公广行善事,公亦勤勉向学,然于科举之途,屡试不第,乡人皆叹命运无常,风水之厄难破。

迨东岩公辞世,家道中落。公欲再图进取,向乡邻假资,竟遭推诿,人情凉薄,令公心寒。愤而越文字岭,投山前文字县村远房族伯。族伯待之以礼,厚赠金银,备齐车马,助其赴试。文子县村背靠九十九顶摩云山,前临平畴,明堂开敞,暗合堪舆吉局。

顺治二年,公考取举人,次年联捷进士。族伯闻讯,于文子县集——常庄地区最大集市,大张旗鼓庆贺。延戏班唱念月余,设粥棚施粥三十日,轰动四方。公感其恩,又念张家台村人情凉薄,遂将籍贯改至文子县村,报捷、立旗杆、庆功名皆在此处,后举家迁居扎根。

公初授山西平阳府推官,任上“司法平、折狱敏”,断案明决。曾遇寡妇被控毒杀亲夫,案卷看似确凿,公细察供词、复验尸身,终揪出真凶,沉冤得雪,仅九月,抚按交章上奏,以政绩卓异获御赐袍帽。

后任吏部考功司主事,考核官吏秉公无私;转兵部车驾司主事、督捕司员外,皆能胜任。御前考授山西提学道,课士以德行为先,再察科试,所取士登甲榜者达26人 ,为其所知者,或以功名,或以道德显于世。泽州陈廷敬应童子试于潞州,为公赏识录用,后陈廷敬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康熙帝师,公亦获“帝师之师”美誉。

公秩满后,任整饬榆林兵备道、陕西按察司副使,诰封奉政大夫。到任即禁科敛、省徭役、招流亡,驭军绥民,兴学劝农。三年间,军民大悦。然公刚正不阿,不愿逢迎权贵,终被罢归。临行日,布袍肃然,策骑返乡,不失风骨。

暮年挂冠归乡,公性豁达诙谐,不拘小节,人称“张闹玄”。尝助外乡卖盆人解困,其侠义之举,至今为人乐道。初居莱城南门里官邸,一日携家人游苍龙峡,见古木之下,喜鹊与蛇缠斗,其状如“小龙小凤龙虎斗”。公精于堪舆,当即断言此处乃风水宝地,遂购下原亓诗教之望峡楼别墅,更名“乐饥斋”,隐居于此。时人多以为公清贫致居陋室,殊不知其早有官邸,位居四品却甘守清幽,实因恐宝地为他人所占,故长居于此,静观风云。公著有《大榆山房诗集》《独宦斋稿》等,诗文闳深。康熙三十八年,入祀乡贤祠,其轶事辑为《张道一的传说》,流传乡里,经久不衰。

公薨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戌时,即公元1695年2月4日,世寿九十有三,横跨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六朝。自明至清,历经数朝更迭,终以四品之身,成为清初莱芜仕宦官职最高者。且享高寿而子孙绕膝,当世观之,亦属世间少有。自公以降,原山张氏门庭鼎盛,科甲蝉联,冠盖相望,一跃而为清代莱芜望族之首。溯其根源,一则东岩公累世积德,泽被后世;二则公得吉壤之助,风水庇佑,福荫绵长,此诚阴阳相济、德宅并彰之明证也。

赞曰:天道幽渺,风水无形,然公之遇,若合符节。父积阴德而未显于当时,子迁吉壤乃腾达于异日。观其宦海勤恪,侠义存世,高节晚成,信乎!非独风水之助,实乃德才之报也。

铭曰

原山莽莽,淄水泱泱。

张氏祖庭,南台之阳。

东岩积善,古道热肠。

筑桥修路,惠及八荒。

兴庠授业,文脉传扬。

荒年赈饥,焚券免偿。

厚德载物,善积福藏。

道一承风,志在朝堂。

科场坎坷,矢志不遑。

终登甲第,宦海奔忙。

平阳断狱,清正贤良。

督学三晋,桃李盈堂。

慧眼识珠,廷敬启航。

精研堪舆,妙悟玄黄。

苍龙峡畔,吉兆显彰。

择居筑室,福荫绵长。

诗稿传世,雅韵流芳。

自此张氏,科甲联芳。

兰桂齐秀,世代其昌。

阴阳合德,宅运隆昌。

宗风永续,山高水长。

张公轶事,自其存世之时,已播于乡野闾巷。殁后数百年间,口耳相传,未尝或绝。其德行高洁,福泽深厚,足为后世典范。今特撰别传,并赋七律十章,以彰其美,永志不忘。

其一

少负奇才困棘闱,科场十载叹多违。

南台庄里风难顺,文子村前运始归。

德荫累年终有报,官声一路自无讥。

堪舆巧悟兴衰事,留得传奇后世稀。

其二

悬河北望势逶迤,南耸危峰少护持。

三百年间空向学,廿余番试总衔悲。

一朝迁籍逢佳运,数载为官展异姿。

最是堪舆真妙术,苍龙峡畔隐幽思。

其三

东岩积善泽桑麻,赈济焚劵众口夸。

子继高风承夙愿,父遗厚德荫寒家。

孤灯夜读经纶卷,匹马晨征翰苑衙。

终得功名垂史册,阴阳相济绽奇葩。

其四

平阳折狱见清明,细察沉冤辨浊清。

铁面无私彰正气,丹忱有胆破疑情。

御赐袍冠昭功绩,誉满朝堂播令名。

宦海浮沉终不悔,高风亮节照寰瀛。

其五

督学三晋育贤良,慧眼如炬选俊郎。

廿六英才有甲第,万千桃李竞芬芳。

幸识廷敬非凡器,喜得门生作栋梁。

“帝师之师”称美誉,德才双耀永流芳。

其六

榆林赴任整兵戎,减役招民德政丰。

劝课农桑兴教化,禁绝科敛惠穷通。

刚直不附权门贵,清正难随世俗风。

卸甲归时身若燕,萧然布袍傲苍穹。

其七

“张闹玄”名播四方,诙谐仗义热心肠。

解危助困真情厚,济弱扶危古道长。

笑看炎凉尘世态,闲观变幻岁华霜。

苍龙峡畔寻幽境,独守清斋乐自彰。

其八

堪舆妙术识祥光,喜见灵禽斗莽虺。

果断购得风水地,悠然筑就乐饥堂。

高官不恋清幽处,陋室偏安岁月香。

诗稿遗篇传雅韵,墨香千载韵悠长。

其九

九旬高寿阅沧桑,六代风云袖底藏。

宦海曾经操胜券,乡居亦复守晴阳。

满堂子孙承欢笑,一径松筠伴晚凉。

回首平生无憾事,德风长沐润梓桑。

其十

张氏门庭自此昌,科名累世耀荣光。

堪舆早卜兴衰局,积善终成福祉彰。

青史留名垂典范,民间传语话流芳。

阴阳德宅皆相济,不朽传奇万载扬。

来源:历史故事与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