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亢龙有悔。” 《坤》:“含章可贞。或者从王事,无成有终。”“括囊,无咎无誉。”《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谦》:“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损》:“
上古三皇五帝之际,中华民族文化秘密的核心一直是口口相传。自夏商周始记诸文字。中华民族文化秘密的核心就是:“允执厥中。”
《易经》就是上古三坟五典的集大成者,里面有很多关于“允执厥中”的表述。
《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亢龙有悔。” 《坤》:“含章可贞。或者从王事,无成有终。”“括囊,无咎无誉。”《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谦》:“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损》:“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而有文字记录说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秘密的第一位大帝,就是尧帝,在尧帝传位给舜帝时告诫舜帝:“允执其中。”
舜帝传位给禹帝时,继而扩展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秘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夏商周三代之际,允执厥中也是在各个方面体现:
一、《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说的就是夏朝的开创者大禹治水的事迹,大禹采用的以疏代堵的治水策略就是“允执厥中”的具体实施。
二、《尚书-汤誓》:“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说的就是商朝开创者商汤,为了讨伐夏朝暴君桀,让社会恢复到“允执厥中”正道的。
三、《尚书-洪范》:“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整篇说的是周武王向箕子请教治国之策,并将此治国之策作为标准传至后代。也是“允执厥中”的治国理念。
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向平民传播,诸子百家开始接触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秘密,并将允执厥中的核心秘密通过自己的理解传播到华夏各处,使之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
一,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主张行事须符合“中”的标准,反对过犹不及。《孟子·尽心上》:“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主张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应变,如仁政需兼顾民本与秩序。《荀子·修身》:“礼者,所以正身也。”,主张通过礼法约束实现社会平衡。宋明理学:朱熹将“允执厥中”与“存天理,灭人欲”结合,认为“中”是天理的本然状态;王阳明则从心学出发,强调“心即理”,主张通过“致良知”达到内在的中和。
二、道家:自然无为的“守中”。
《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以虚静无为保持内在平衡,反对人为干预。例如治国应“治大国若烹小鲜”,避免过度扰动。《庄子·齐物论》:以“天钧”“两行”消解对立,认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主张超越是非对错,在道的层面回归自然之“中”。
三、法家:制度与权术的平衡。
《韩非子》:虽未直接论“中”,但强调法、术、势的结合,主张通过严明法度与权谋制衡实现统治稳定,如“刑赏二柄”需刚柔并济。《商君书》:以变法追求“强国弱民”,看似极端,但实际暗含通过制度设计达到国力与民力的动态平衡。
四、墨家:功利主义的“节用尚同”。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用”“节葬”,“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反对奢侈浪费,强调实用层面的适度,可视为对物质追求之“中”的实践。
五、 名家与阴阳家:辩证与调和的“中”。
《公孙龙子·白马论》:“白马非马。” 名家通过辩术揭示矛盾,间接体现对事物对立统一的认知。
《邹子》:“阴阳相生,万物更替。”阴阳家以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解释自然与社会规律,如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中强调阴阳平衡为治国之本。
因此,中华民族文化秘密的核心-允执厥中,不仅对自身修为有关,而且对治理国家,了解宇宙万物,无所不通。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能悟到此秘密,简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基础。
来源:傲雪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