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香港老人在内地找‘喘气窗’——这场楼市围城,你站在哪一边?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9 10:47 2

摘要:潮湿的四月清晨,67岁的香港退休厨师陈伯拖着装满降压药的行李箱,在深圳光明区某售楼处门前排了四小时队。他身后滚动播放的LED屏上,「大湾区港人专享68折」的猩红字幕,正映照着队伍中数百张苍老面孔上刀刻般的皱纹。

当香港笼屋里的老人挤上开往深圳的巴士时,九龙湾豪宅里的内地买家正举着支票簿在售楼处咆哮——这场荒诞的楼市“双向大逃杀”,撕开了中国房地产最魔幻的伤疤。

潮湿的四月清晨,67岁的香港退休厨师陈伯拖着装满降压药的行李箱,在深圳光明区某售楼处门前排了四小时队。他身后滚动播放的LED屏上,「大湾区港人专享68折」的猩红字幕,正映照着队伍中数百张苍老面孔上刀刻般的皱纹。

同一时刻,在香港中环某高端楼盘,操着江浙口音的中年夫妇正用手机银行划出首付款,刷卡机吐出的收银条上,37万港元的税款数字刺痛着本地年轻人的视网膜。这场横跨珠江口的购房狂潮,像两股对冲的洪水,冲刷出中国人对「家」最原始的贪婪与恐惧。

政策的闸门一旦开启,资本便化身嗜血的兽群。2024年2月28日香港「撤辣」政策生效当天,九龙某新盘售楼处出现了魔幻场景:凌晨三点排队的内地买家与赶来抗议的香港青年在霓虹灯下对峙,保安不得不架起防暴盾牌分隔人群。

而在深圳福田口岸,拖着买菜车的香港主妇们正在地产中介指导下,用手机银行向惠州某楼盘转账定金——这些曾因限购政策蜷缩在4平米「棺材房」里的灵魂,此刻正疯狂吞噬着大湾区每平方米2.8万的「廉价空间」。

某位不愿具名的投行分析师用冰锥般的话语刺破泡沫:「这不是什么资产配置,这是两座城市的困兽在互相啃食血肉。」

撕裂的舆论场里,每个数字都淌着带毒的蜜糖。「内地人把香港当保险柜,香港人把大湾区当避难所。」社交媒体上这条获赞10万+的评论,道出了这场交易的本质。

在香港某论坛,本地网友贴出内地买家抢购的楼盘照片怒斥:「这些空置的豪宅夜里连盏灯都不亮,根本是钢筋混凝土砌成的棺材!」与此同时,中山某港人聚居小区里,前出租车司机王叔对着三室两厅的阳台吐着烟圈:「我在香港劏房住了三十年,现在终于能在客厅摆下全家福。」

而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的发言更显赤裸:「香港楼市年化3.5%的租金回报率,比内地理财靠谱多了。」

当珠江口两岸的购房合同如雪片纷飞,那些按在A4纸上的红手印,正在书写中国房地产最吊诡的寓言。香港地产经纪阿杰的手机里存着两组照片:一组是内地客户在维港夜景前举着「永久产权」的钥匙模型大笑,另一组是香港老人站在东莞毛坯房里抚摸粗糙的水泥墙流泪。

他说这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镌刻着资本的狂欢,一面印着生存的挣扎。而广州某智库报告里冰冷的数字更令人窒息:2024年第一季度,香港买家在大湾区购入房产中47%长期空置,而内地赴港购房者中83%从未更换过水电表读数。

潮水退去时,那些被政策催熟的交易终将露出狰狞面目。香港某银行风控部流传着一个黑色笑话:现在最怕听到两种电话铃声,一种是内地客户问「能不能用数字人民币还房贷」,另一种是港籍业主哭诉「惠州楼盘烂尾了怎么办」。

这场看似双赢的「围城」游戏,实则是高房价炼狱里的人们在互相充当对方的刽子手与救世主。

当陈伯终于拿到深圳新房钥匙时,他摸着防盗门上冰凉的金属拉手喃喃道:「原来逃出笼子的鸟,不过是飞进了更大的铁笼。」

珠江口咸湿的海风里,无数个陈伯和王叔正在用毕生积蓄,浇筑着中国房地产最昂贵的囚笼。

来源:夏之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