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铜梁,春风裹着墨香漫过青瓦白墙。书店里指尖翻动书页的沙沙声,社区书架前孩童踮脚取书的身影,农家院坝里围坐读报的场景,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阅读的不解之缘。
四月的铜梁,春风裹着墨香漫过青瓦白墙。书店里指尖翻动书页的沙沙声,社区书架前孩童踮脚取书的身影,农家院坝里围坐读报的场景,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阅读的不解之缘。
当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化作具象的生活图景,铜梁正以纸墨朗读为形、文明新风为韵,在城乡大地勾勒出一幅全民阅读的生动画卷。
“我平时和孩子一起阅读时,会经常激发孩子联想。如,小涵,这周咱们读《草房子》。你看桑桑戴着草帽在稻田里奔跑的样子,像不像你上次在乡下捉萤火虫?”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巴川街道正街社区“渝好空间”里,“爱心妈妈”何正拿着绘本,向围坐的年轻妈妈们演示如何用生活场景引导孩子阅读。
20多名“爱心妈妈”围坐在暖黄色的灯光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学龄前儿童要多用拟声词”“中学阶段注重互动提问”等等笔记内容——这是她们为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准备的“阅读陪伴课”。
时针拨回到9年前,8岁的小涵第一次跟着何正走进南城社区图书室时,手攥紧着衣角,眼睛却忍不住望向满墙的书架。“当时,她踮脚够到《安徒生童话》,指尖轻轻划过封面上的小美人鱼,十分喜欢。”何正回忆道。每周五放学后的阅读时光,成了两人的“秘密约定”。春日的阳光斜照在木质书架上,何正看着小涵从结结巴巴读拼音,到后来捧着《西游记》主动讲解“弼马温”的由来;看着她用彩色便签在书页间记下“文言文中‘之’的三种用法”,从躲在角落的害羞女孩,到变成在班会上侃侃而谈的升旗手。
书页间的对话,让两个原本陌生的灵魂在文字里相遇,正如书架上那本被翻旧的《小王子》里,狐狸说的“驯养就是建立羁绊”。而她们的羁绊,正是从一个个共读的午后开始。
“老烧火工抬头望着星空,那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东西……”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的排练室里,大一学生黄晴晴正对着镜子调整语气,搭档杨赵薇握着剧本,在“烧火工”的台词旁标注着“沙哑、气音,带点海风的粗粝”。
为了参加“书香重庆阅读之星”有声阅读大赛,这对“00后”组合已在剧本前熬了3个深夜,反复揣摩刘慈欣《烧火工》里的宇宙浪漫。当说到“太阳从海面升起时,老烧火工的皱纹里盛着金粉”,黄晴晴会闭上眼睛想象渔村清晨的薄雾,让声音先于画面在听众脑海中晕染。
在铜梁,声音的魔法早已超越舞台。校园里,每天清晨的“朗读者”广播会飘出《少年中国说》的铿锵;社区微信群里,“妈妈读书群”的语音分享准时在周五晚8点响起;铜梁区图书馆的“童读挑战”活动中,孩子们戴着动物头饰,用奶声奶气的配音重现《猜猜我有多爱你》……
声音像一条无形的河,将文字从纸页中打捞出来,让每个角色在听众的想象里复活,正如黄晴晴在赛后发的朋友圈:“原来声音真的能长出翅膀,带着故事飞到很远的地方。”
双山镇的农家书屋里,65岁的吴荣强戴着老花镜,指尖划过《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里的插图。“书里说插秧要‘浅插、匀插’,和我们的法子不一样。”他掏出笔记本,工工整整记下“宽窄行种植法”。
在铜梁,阅读的触角早已延伸到每个角落。区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每周开进偏远村落,车身上“书香巴士”的彩绘引得孩子们追逐;数字阅读平台上,龙舞传承人正在直播讲解《铜梁龙文化史》,弹幕里飘着“原来龙灯的每个动作都有典故”;川渝“社保卡阅读一卡通”开通后,在重庆工作的铜梁人王女士惊喜发现,能在成都图书馆借到老家的《铜梁县志》……
2024年数据显示,全区78万册次的图书借阅量背后,是老人在触摸屏上学习使用电子书的专注,是打工者在工地宿舍里书拖着疲惫身躯专注读书的夜晚,是孩子们在“阅读存折”上盖满印章的雀跃——阅读,早已不是简单的“看书”,而是融入生活的呼吸。
四月的铜梁,书香正浓。这浓,是书页间的墨香,是声音里的暖香,更是一座城市因阅读而生长出的精神馨香。当全民阅读的画卷在巴渝大地徐徐展开,我们看见的,是无数个“何正”“黄晴晴”“吴荣强”的身影——他们在文字里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让这座城市在书香中遇见更美的未来。
记者:陆雨秋
编辑:秦琬淇 李珊珊
审校:蒋国明
大家都在看
主办:中共重庆市铜梁区委宣传部
承办:重庆市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关于我们来源:微铜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