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表彰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工人、农民、科教人员、管理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及其他劳动者。根据工作部署,经自下而上、层层选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表彰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工人、农民、科教人员、管理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及其他劳动者。根据工作部署,经自下而上、层层选拔、好中选优,确定1677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62名全国先进工作者为表彰对象。内蒙古自治区60人获表彰,其中,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作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教授满全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满全受邀参加,并获得表彰。
个人简介
满全,笔名Dorontengri,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职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内蒙古作家协会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东京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
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项,用国通文、蒙古文、西里尔文、日文出版学术著作31部、诗集5部、编著44部、译著4部,在《民族文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阿来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以及《中国蒙古学》(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新人文學》(日文)、《应用语言学》(西里尔文)、《elibrary》(俄文)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3篇,曾获蒙古国“文学贡献”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朵日纳”文学奖、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次、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3次、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7次。
先后入选和荣获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领军人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首届“英才兴蒙”工程三类人才,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和自治区级重要人才工程、荣誉称号和奖励。
兼职全国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首届轮值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主要先进事迹
1. 创立全国首个数字人文专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复合型人才。
2023年,满全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申报“数字人文本科专业”,荣膺全国首个专业称号。2024年该专业软科评级为A+。2025年1月12日,在北京成立全国“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满全教授当选为联盟轮值主席,与全国联盟高校、科研机构及文化企业一起,大力培育数字人文与人工智能领域复合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以及光明网、央广网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全国首个数字人文本科专业建设情况,引发社会广泛反响。
2.开展地名历史文化全面复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2019年,满全教授带领的团队申请立项重大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历史文化大数据库》,以重大项目形式开展地名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和研究,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地名复查路线图,87个地点,总路程16932.36公里
项目涵盖内蒙古自治区下辖12个盟、市,103旗、县,768个乡、镇、苏木的地名及山水名,团队行程16932.36公里,约30万条地名进行搜集、统计、分类,考证和挖掘,产出3000多万字文稿,创建数据库平台,从2025年起,由辽宁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大型学术著作《内蒙古自治区地名考录》(12卷16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做出了贡献。
3.采用多种文字产出丰硕成果,构建学科体系助力科教兴国。
满全教授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创新实践,围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艺学、学科史和数字人文开展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中国、日本、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匈牙利等地用多种文字发表学术论文303篇,出版学术著作31部、编著44部、译著4部,在国际、全国会议上宣读论文200来篇,提出诸多创新观点,例如,学科三大系统、文学全史观、史料分类原则、数智文学史、故事基本模式等,旨在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助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同时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
4.建立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英才。
满全教授自踏入教师行列以来,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要求自己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领路人”,为培养出忠于党、忠于祖国的优秀人才,满腔热情地投入教学工作。通过三尺讲台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先后授课本科生3000余人、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余人,深刻改变了青年学子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抉择。2019年作为负责人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其主持的课程获批(首批)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并获“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培育计划”子项目。2022年满全教授带领团队申报的教学成果“开放式写作训练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其成效”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满全教授带领团队在本科生教育中持续实施“3+1”跨境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学习三年、国外学习一年),在研究生教育中推行“思政引领、团队协作、学术训练”三位一体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提出“学校与社会双向循环”理念,倡导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社会资源参与学校教育,试图解决学校与社会、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问题,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努力。
5.打造团队获批博士后流动站,构建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满全教授带领文学院和蒙古学学院团队申请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将学科评级从C档行列提升到B档行列,软科评级一直保持前30%,构建新格局推动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席专家,其带领的 2 支团队先后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1 个研究基地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团队中 10 余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40 余人次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工程,全方位服务于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6.组织文学活动繁荣文艺事业,提升国民素养增强文化实力。
从2016年起,满全教授一直担任内蒙古作家协会主席,用多种文字创作出版《温馨时光》(蒙古文版)、《遥远的雨季》(蒙古文版)、《飞鸟集:一段天边的浪漫故事》(蒙古文、汉文和西里尔文版)、《今夜,大海在北边》(汉文版)、《春夜,谁在呼唤》(蒙古文版)等诗集,与辽宁民族出版社合作策划出版《蒙古族著名作家作品精选》(主编)1-30卷。
曾获蒙古国“文学贡献”奖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多篇作品选入各种选本。2023年,荣获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称号。
依靠学术兼职职务,每年策划、组织和参与众多国内外文学会议及活动,参加工作以来,累计参加文学相关活动709次(其中2012-2024年657次),宣读会议论文182篇(不包括学术讲座),活动地域横跨3个国家21个省市,其中文学创作会议和活动307次、文学研究会议和活动211次、文学教育会议和活动191次。在组织话题、引领文学创作和研究、团结国内外同行推动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做出了贡献。
来源:内蒙古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