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小时候,太姥姥活到98岁,每年除夕她往堂屋正中间一坐,四世同堂30多口人能把院子填满。太姥姥耳背,却喜欢看着重孙子们在跟前蹦跶,谁要是想偷溜出去玩手机,她就拿拐棍敲门槛:“小兔崽子,先给太姥姥磕了头再跑!”
你的家族还有年终聚会吗?
过年能聚到一起的家族,得满足三个条件:
一个长寿的老人;
一个舍得花钱的组织者;
一群心甘情愿干活的人。
一、长寿老人:家族聚会的“定海神针”,却也是越来越稀缺的“奢侈品”
现在年轻人总说“年味淡了”,其实家族聚会的“魂”,往往系在那个最长寿的老人身上。
我小时候,太姥姥活到98岁,每年除夕她往堂屋正中间一坐,四世同堂30多口人能把院子填满。太姥姥耳背,却喜欢看着重孙子们在跟前蹦跶,谁要是想偷溜出去玩手机,她就拿拐棍敲门槛:“小兔崽子,先给太姥姥磕了头再跑!”
可这几年,家族里的老人们像秋天的树叶一样慢慢凋零。去年大舅爷走了之后,家族群里有人提议“今年还聚吗”,消息沉了三天都没人接话。
为啥说长寿老人是聚会的“刚需”?
第一,他是家族的“活族谱”。记得太姥姥在世时,能叫出每个小辈的乳名,甚至清楚记得谁哪年摔断过胳膊、谁高考差了3分没上重点。这种“被记住”的存在感,让年轻人哪怕平时不联系,过年也愿意回来露个脸。
第二,他是矛盾的“灭火器”。 cousins之间因为工作竞争红过脸?妯娌之间为了礼金多少拌过嘴?只要太姥姥往那一坐,瞪一眼就能让气氛缓和:“大过年的,都给我收收脾气!”
但现实很扎心——这样的定海神针越来越少了。
现在80后90后的父母辈大多才60多岁,兄弟姐妹也就两三个,根本撑不起“大家族”的架子。就算有长寿老人,也常被“分居”难题困扰:跟着大儿子住,二儿子觉得偏心;轮流住吧,老人又怕给子女添麻烦,干脆躲进养老院。
冲突点来了:当家里最年长的人变成70岁的父母,他们还有精力张罗几十口人的聚会吗?年轻人嫌麻烦不想回,老人怕折腾不愿催,家族聚会的“第一根支柱”,就这么摇摇欲坠了。
二、舍得花钱的组织者:出钱又出力的“冤大头”,凭啥要当?
就算有老人在,没个舍得花钱的“牵头人”,聚会照样黄。
我三姨夫就是典型的“冤大头”。每年他提前一个月订饭店,单是30人的大包间就得花2000多;给孩子们的红包从50到200不等,一出手就是小5000;最夸张的是去年,他自掏腰包给每个小家庭送了箱进口水果,又花了3000多。
有人背后说他“显摆”,三姨夫听了直叹气:“我不花这个钱,你们连面都懒得见,家族情分能靠嘴维持?”
为啥组织者必须舍得花钱?三个现实原因:
1. 场地成本越来越高。以前在老家院子里支口大锅就能办流水席,现在农村自建房少了,想聚齐就得下馆子。二线城市稍微像样点的饭店,30人套餐起步4000,还不包括酒水。
2. 年轻人“怕吃亏”心理。要是AA制,总有人嫌“我家孩子小,吃得少该少摊点”;要是轮流坐庄,轮到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时,很可能直接“装死”。最后只能靠某个经济宽裕的人兜底。
3. 人情往来需要“润滑剂”。给小辈发红包、给长辈带礼物,这些看似“浪费”的开销,其实是维持关系的隐形成本。就像我三姨夫说的:“空着手来吃饭,下次谁还好意思再来?”
但矛盾点在于——凭啥是我当这个冤大头?
前几年我舅舅想“接力”当组织者,结果发现光订饭店就碰了一鼻子灰:堂哥说“订太贵的显得你有钱”,表妹说“订太便宜的掉档次”。最后舅舅一气之下在家族群发了句:“以后谁想聚谁组织,我不伺候了!”聚会直接黄了两年。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愿意出钱的人,不一定有精力;有精力的人,不一定舍得花钱;又有钱又有闲的人,可能早就嫌家族聚会“掉价”,跑去三亚过年了。
三、心甘情愿干活的人:当90后拒绝“打杂”,家族聚会成了“一人忙百人闲”
就算有人出钱、有人牵头,没一群愿意干活的“打下手”,聚会照样办得鸡飞狗跳。
我记得小时候,家族聚会是“全民总动员”:舅妈们凌晨4点起来揉面蒸馒头,舅舅们负责杀鸡宰鱼,表姐表哥带着我们小孩贴春联、挂灯笼,连8岁的我都能被派去压饺子皮。
但现在呢?去年除夕我回老家,发现只有我妈和三姨在厨房忙得团团转,表弟瘫在沙发上打游戏,表妹抱着手机直播“家族年夜饭筹备现场”,就连我70岁的舅舅,都在跟人视频下棋。
年轻人为啥不愿干活?三个扎心真相:
1. 传统分工模式瓦解。以前“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在厨房忙活是“本分”,现在90后女孩谁愿意一回家就当免费保姆?我表妹直接说:“我在城里点外卖都不用自己做饭,回老家凭啥要洗碗?”
2. 代际劳动观冲突。长辈觉得“干活是热闹”,年轻人觉得“干活是内耗”。我堂哥去年被喊去搬桌子,当场甩脸:“我花2小时搬桌子,不如多刷几个短视频挣点流量钱。”
3. 缺乏参与感的恶性循环。年轻人越不干活,长辈越觉得“指望不上”,下次索性不喊;越不喊,年轻人越觉得“聚会跟我没关系”,形成死循环。
最尴尬的场景莫过于:组织者在厨房满头大汗,其他人在客厅刷手机等开饭。前年我 aunt 气得在饭桌上拍筷子:“你们个个吃得香,咋没见谁帮忙摘根葱?”表弟回了句:“花钱来吃饭的,还要干活?”差点没把老人气晕。
四、家族聚会的“消失”,藏着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变迁
当长寿老人、花钱组织者、干活年轻人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的大家族聚会,正在从“刚需”变成“奢侈品”。
这背后藏着三个时代趋势:
1. 小家庭崛起,大家族式微。计划生育政策让“多子多福”成为历史,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对“堂表亲”的感情本就淡薄。去年我统计家族群人数,发现30岁以下的小辈只有7个,还没长辈多。
2. 城市化割裂了地缘纽带。以前家族聚齐靠“同住一个村”,现在年轻人四散在北上广深,春节光抢票就耗尽精力,谁还愿意为了一场聚会转三趟车?我表哥在深圳工作,去年为了赶家族聚会,光机票就花了3000,到老家待了2小时就匆匆返程。
3. 新娱乐方式冲击传统社交。以前过年聚在一起是为了“热闹”,现在年轻人有电竞酒店、剧本杀、跨年演唱会……谁还稀罕听七大姑八大姨唠叨“啥时候结婚”?我侄女去年年夜饭吃到一半,突然说“我要去跟网友连麦跨年”,拎着包就走了。
但我们真的不需要家族聚会了吗?
未必。前几天我翻到太姥姥的旧照片,发现最珍贵的不是满桌饭菜,而是照片里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那是一种“被归属于某个集体”的踏实感。就算现在聚会越来越难,每年除夕,我妈还是会给每个 cousin 发消息:“能回来就回来,妈给你们做好吃的。”
五、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家族聚会”
如果传统的大家族聚会注定难以维系,不如换个思路:
1. 把“必须聚”变成“自愿聚”。别道德绑架“不回来就是忘本”,年轻人想出去旅游就旅游,长辈想清静就清静,等大家想聚了,再找个理由(比如老人寿宴)好好聚一次。
2. 让年轻人成为主导者。我表弟去年提议“家族搞个短视频大赛”,让每个小家庭拍3分钟过年vlog,投票选出最佳创意。结果平时不说话的表妹,居然拍了个“奶奶的年味食谱”,播放量破万。
3. 轻量化聚会,拒绝形式主义。不用非得三十晚上聚,大年初三、初五都行;不用非得吃满汉全席,火锅、烧烤、甚至外卖都行。我堂姐去年搞了个“家族露营年夜饭”,带了一堆自热火锅去公园,小辈们反而玩得更嗨。
最后想说:家族聚会的意义,从来不是“凑够多少人”“花多少钱”,而是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和你有着剪不断的血缘联系。
哪怕一年只见一次,哪怕只是坐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家常,只要这份情分还在,“年”就还是那个有温度的“年”。
互动话题:
你家现在还有家族聚会吗?是越来越热闹,还是越来越冷清?
如果让你当组织者,你愿意花多少钱、费多少劲来张罗?
评论区聊聊,看看多少人跟你有一样的故事!
来源:康康爱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