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在邓小平同志手底下工作时,张宝忠有着怎样的经历呢?而作为邓小平同志的身边人,张宝忠又是怎样看待邓小平同志的呢?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因病去世,举国哀悼。身为邓小平同志的贴身警卫员,张宝忠更是悲痛不已。
待一切都尘埃落定,张忠宝离开北京回到家乡之时,许多县里领导和自己的亲朋来拜访他,并问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你做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么多年的警卫,怎么不跟县里说一声。”
这个问题张宝忠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乡亲们见状也不再询问。
那么,在邓小平同志手底下工作时,张宝忠有着怎样的经历呢?而作为邓小平同志的身边人,张宝忠又是怎样看待邓小平同志的呢?
和善的邓小平同志
在讲述前,笔者先简单介绍一下张宝忠,他幼年命运多舛,家中贫困。他出生于1934年,由此可以看出张宝忠经历了无数战争,他注定一生不凡。
从1954年起,张宝忠就一直跟随着邓小平同志,担任邓小平同志的警卫员。
张宝忠在第一次遇见邓小平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是笑着向他走来并主动伸出手要和张宝忠握手。因此,张忠宝对邓小平同志的第一印象就是和蔼亲民。
刚开始的时候,张宝忠由于不了解邓小平同志,每次遇见邓小平同志在一言不发严肃的处理工作时,都会十分胆怯,生怕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卓琳同志看到张宝忠的不适应之后,便主动给张宝忠讲邓小平同志的工作习惯:
“一直以工作为中心,每当工作的时候,他都会少言花时间自己思考问题。”
对于这一点,张宝忠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道:
“于是我便知道邓小平同志跟谁都话少。虽然话少,但是一旦说起话来从来都是和蔼可亲,而且对谁都是微笑慈祥的样子。于是我很快就松弛下来,觉得这个比自己整整大三十岁的首长就像自己可亲可敬的老父亲。”
当张宝忠和邓小平同志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也发现邓小平同志不是一个沉默、严肃的领导,他遇到不懂得问题,也会去笑着问手底下的工作人员。
在张宝忠做卫士时,他并非经常跟随首长出去,所以此时的张宝忠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陪伴。
但是,他对邓小平同志的了解正是起于那个时候。很多当年看似并不起眼的事情,或者许多事情的枝末细节,在一个二十几岁年轻人的记忆中还是很深的。
1958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张宝忠离开了邓小平同志,因为张宝忠患了肝炎,组织上把他从小平同志身边调离,安排其治病去。
在经过一段时间住院治疗,张宝忠的肝炎基本好了。张宝忠便申请希望可以回到邓小平同志身边。
但组织考虑到张宝忠刚刚痊愈的身体,为了不让他太劳累,也为了保护邓小平同志,于是就把张宝忠分配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工作,他便和邓小平同志暂时的分开了。
1960年夏天,张宝忠受中央工作人员邀请,接受医院检查并回到了中南海。当他再次看到邓小平同志的时候,发现邓小平同志脸色不如从前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当时的邓小平同志在见到张宝忠时,还是以一种慈祥和蔼的态度迎接张宝忠的回来。
当张宝忠看到首长那久违的微笑的时候,他便暗下决心这回一定要好好保护首长,不再离开首长了。
重新回到中南海的张宝忠,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邓小平同志在这几年的变化和发生的事情。
在听到卓琳同志回忆,邓小平同志在那几年为国家发展积劳成疾,又加之一次不小心的摔倒,旁边还没有警卫员保护,使得邓小平同志老的更快了。细心的张宝忠听后便明白了,该如何照顾保护首长:
每当邓小平同志行走的时候,他都会靠近点首长,随时紧急应对;每当遇到不平整的道路的时候,张都会扶着邓小平同志行走。
也正是得益于他的细心,使得在遇到重大安全事件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没有因为安保失败而造成伤害,这就是一名合格警卫拥有的素质。
期间还出现过一件趣事,由于张宝忠经常跟随邓小平同志外出工作,这就不免被记者拍照。加之张宝忠经常用手搀扶邓小平同志,警惕邓小平同志摔倒,所以记者拍照时总会让张宝忠很突出,有些不知道详情的人开玩笑说他老是抢首长风头。
他也对此做出了他的解释:“无论在什么时候,首长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乎,张宝忠便和邓小平同志有了更深的情谊,邓小平同志的和蔼可亲,更使他注重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职责了。也正是张宝忠对邓小平同志的细心保护,使邓小平同志在晚年给张宝忠写了一副字——“勤勤恳恳”。
邓小平同志对人的和善不止体现在他性格上,邓小平同志也会十分关心周围人的生活。
张宝忠在1956年向上级请求结婚,上级也不出意外的批准了宝忠的婚礼。在结婚前,邓小平同志与卓琳同志为了表达对宝忠的祝福,拿出了20块钱作为给他准备婚礼的钱。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张宝忠的家里只能由妻子承担负责。
邓小平同志明白张宝忠的难处,于是时不时的就会给他点补助。邓小平同志对张宝忠的关心,让张宝忠难以忘怀。
邓小平同志不只是给予补助,他还会主动让张宝忠尽量多陪伴自己的家人。然而每次邓小平同志批准张宝忠可以回家探亲时,张宝忠都会十分担心邓小平同志安全,总是以最快时间回到邓小平同志身边。
朴素的邓小平同志
1977年,邓小平同志搬到了北京的一个米粮库胡同。胡同的尽头种着几棵老榆树,邓小平的家就在老榆树右边的一个院子。
这个院落灰墙灰瓦,外表看上去尽显朴素之气。邓小平和家人住在里边的院子里,外面的院子是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警卫员、司机和其他一些工作人员也住在外面的院子里。
站在邓小平同志朴素的小院里,就可以清晰地听到墙外群众的说话声音,因为墙的旁边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地方,邓小平同志十分享受这样的生活,他认为自己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更应该贴近人民群众。
入住小院之后,邓小平同志还嘱咐自己的工作人员不准大声喧哗,不准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有次邓小平同志对张宝忠说道:
“张宝忠啊,我们住在这个地方不能妨碍群众。群众修房子啊,上房啊,不要妨碍他们。还有,对门口来往的人都不许妨碍。”
伟人的朴素不仅限于此,当后勤要给邓小平同志配发三辆警卫车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向张宝忠提出意见:
“怎么我出门需要两辆车进行陪同?这未免太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了吧?”
最终,大家扭不过邓小平同志,只能在邓小平同志出行的时候,用一辆警卫车跟在他后面很远的位置,以保证他的安全。
邓小平同志不仅在住宿方面朴实无华,在外出考察也是十分简朴。根据张宝忠的回忆,邓小平同志外出考察,从来不坐专列,每次都是和人民群众一起坐的火车。他就是为了更好的体察民情,更好的明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邓小平在这些方面的朴素都不敌他在生活上的朴素,他的衣服基本不怎么换,如果要是领子坏了,他就让自己的妻子帮他换个领子,衣服破了,就让妻子打个小补丁。
根据张宝忠的回忆,在邓小平同志去世之后,当他整理衣物时,他震惊的发现邓小平同志的内衣上尽是补丁、窟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无法想象这会是邓小平同志所留下的衣服。
热爱生活的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发展殚精竭虑的同时,他也没有忽略对家人的陪伴。据张宝忠回忆,邓小平同志最喜欢小孩子在他身边玩耍,他很愿意花时间陪着孩子们。
不仅仅是邓小平同志家里的孩子,就连在小院里工作人员的孩子,也允许去邓小平同志身边嬉戏玩耍。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孩子是天真的,是需要嬉戏打闹的。
邓小平同志从来不会对孩子们生气,所以孩子们也不害怕他。可孩子们一旦发生争执,只要邓小平同志一出面,孩子们就瞬间老实了。这一点让张宝忠十分佩服。
邓小平同志对孩子的喜爱程度可以据一件事情来看出,每当邓小平同志早上起床,就会让张宝忠去把他的小孙子抱过来。在把孩子接过来抱在怀里时,邓小平同志的脸上就会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在张宝忠的回忆里,邓小平同志空闲时间除了陪着自己的孙子,他还喜欢运动,尤其是游泳,邓小平同志的游泳技术是一流的。他游泳时最喜欢横跨江河,然而像这样的运动却让张宝忠很伤脑筋。
因为江河隐藏的危险太大了,再加上邓小平同志的年岁已高,万一有不测,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但邓小平同志一旦到了北戴河,就一定要去游泳,无论谁劝都没有用,张宝忠只能想办法保护邓小平同志,始终准备着应对紧急情况。
正是因为张宝忠的细心和恪尽职守,避免了一次危机。
有一次,邓小平同志去北戴河居住时,就去北戴河游泳。那天天气很好,张宝忠也保持着一级警备状态,观察着首长的动作。邓小平同志刚开始游得很平稳,头在水中一起一伏的很有规律。
过了一会儿,张宝忠发现邓小平同志在水中有点不太对劲,于是张宝忠就立即钻到水中一看,发现邓小平同志的两只脚紧紧地重叠在一起,他迅速把首长的脚掰开。
浮出水面后他问首长:“怎么回事?”
邓小平同志只是说:“我的脚别在一起了。”
张宝忠经过这次经历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更加认真关注邓小平同志,不能再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了。
那年,邓小平同志已经快八十岁了,但还是保持着对运动的热爱。
结尾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邓小平同志都是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态度对人的。
张宝忠陪伴邓小平同志走了一生,当邓小平同志去世的时候,张宝忠的内心是崩溃的,是难以接受的。
他在离开北京的时候,看着邓小平同志院里的一草一木留下了自己的眼泪。
来源:湖北电视台-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