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政策、技术与资本驱动的种业革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30 09:25 2

摘要: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其中提到要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农业种植资源保存、鉴定、创制和基因挖掘重大设施。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实施

导读: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其中提到要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农业种植资源保存、鉴定、创制和基因挖掘重大设施。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实施生物育种重大专项,选育高油高产大豆、耐盐碱作物等品种,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01 生物育种

生物育种是指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细胞工程等)结合传统育种方法,对动植物进行遗传改良,以获得优良性状(如高产、抗病、耐逆、优质等)的新品种的过程,其核心是通过操控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来定向优化目标性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全球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技术,主要是为了应对传统种植方法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育种效率低、抗逆性差、资源利用效率低以及难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等。生物育种技术凭借其精准高效、抗逆性强、资源利用高效等优势,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同时推动农业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生物育种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对于提升农业竞争力、应对资源约束以及推动全球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育种方法主要依靠自然变异、杂交选育、诱变育种等手段,通过选择和组合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来培育新品种,相对来说育种周期更长,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且一般只能在同种或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杂交后代的表型不可预测。生物育种能够精准地对目标积极引进行操作实现定向改良,可以显著缩短育种周期,且不受物种界限限制,可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中,创造出传统育种难以获得的新性状。

从技术路径上看,生物育种根据其遗传操作方式和应用目标,可以分为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其中转基因育种通过跨物种基因转移方式实现了抗虫、抗除草剂等性状的导入(如Bt抗虫蛋白),目前已经在全球大规模应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等)凭借精准修饰作物自身基因的能力,在品质改良和复杂性状调控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作为传统与现代技术的桥梁,通过DNA标记加速了优良品种筛选;全基因组选择依托大数据分析,大幅提升了畜禽育种的效率;前沿的合成生物学与中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代表了未来突破产量极限的可能。通过应用生物育种技术,种业和畜禽领域可以达到提升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图表 1:主流生物育种技术对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来觅数据整理

02 海外生物育种发展情况

从国内外发展的对比来看,海外生物育种产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成熟型和领先性,海外发达国家和大型企业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巨大,如美国此前出台的《美国创新战略》将生物精准育种列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投入巨资推动生物种业的发展。欧盟此前也制定了地平线计划(2021-2027),投入1000亿欧元用于农业生物技术研发。

转基因技术是目前全球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据AgbioInvestor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63亿公顷(30.9亿亩),是1996年的118倍,2023年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6年的6个增长到29个,加上批准进口的国家全球转基因商业化应用的国家和地区已在2023年达到71个。从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来看,大豆、玉米以及棉花位列前三,2023年三者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9亿公顷、0.693亿公顷以及0.241亿公顷,三者合计占比达到94.2%。

图表 4:2023年全球不同作物转基因面积(百万公顷)

数据来源:Agbioinvestor、来觅数据整理

美国作为全球转基因技术的领先者,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普及率均居世界首位。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依赖,美国的转基因种植面积持续扩大,2023年其种植面积已达到744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36.1%,已经批准超过20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其中玉米、大豆、棉花的转基因品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3%、95%和97%,油菜和甜菜的转基因品种普及率接近100%。从增加作物产量的角度来看,在1995年转基因技术尚未商业化应用的美国,玉米大豆的平均每亩单产分别为475公斤和158公斤,2022年美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种植面积超过90%,平均单产已分别达到725公斤和222公斤,转基因技术对产量提升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

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海外生物育种的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能够精确修改目标基因位点,广泛应用于动植物遗传改良,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农业基因编辑专利在作物育种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已成功培育出多种基因编辑作物,如抗白粉病小麦、高油酸大豆等。目前海外地区已有多款基因编辑产品成功上市,如2021年日本Sanatech Seed公司推出的世界首款基因编辑番茄,以及2023年美国批准上市的首个使用CRISPR技术编辑编辑的芥菜。

03 我国生物育种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2024年人口数量为14.08亿人,此前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比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减少了1.13亿亩,耕地面积仅占全球不足10%,却需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人均耕地仅1.36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国面临严峻的“人地矛盾”。我国仍然依赖于粮食进口,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全年累计进口粮食1.58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05亿吨,占到粮食进口总量的66%。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推进生物育种行业发展对实现中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

来源:Wind资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