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排长队买娃的人,把蒙娜丽莎都看“傻”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10:57 2

摘要:位于卢浮宫入口附近的泡泡玛特,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LA门信众”。在巴黎留学的歆歆还在国内的时候就是泡泡玛特的常客,也因泡泡玛特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娃友”。歆歆经常去卢浮宫蹲守上架的新品,她发现“卢浮宫限定的冰箱贴时常断货,好在还有限定帆布包,背着它走

在巴黎卢浮宫门前大排长队的人里,除了等着一睹《蒙娜丽莎》真容的,还有排队买限定款LABUBU的。

位于卢浮宫入口附近的泡泡玛特,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LA门信众”。在巴黎留学的歆歆还在国内的时候就是泡泡玛特的常客,也因泡泡玛特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娃友”。歆歆经常去卢浮宫蹲守上架的新品,她发现“卢浮宫限定的冰箱贴时常断货,好在还有限定帆布包,背着它走在巴黎大街上,可以收获无数外国小孩儿羡慕的目光”。

从北京到上海,从曼谷到巴黎,从卢浮宫到剑桥,从商业区到地铁站,从写字楼到美术馆,泡泡玛特的IP形象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甚至成为联通全球年轻人情绪的媒介。

泡泡玛特的IP形象,成为联通全球年轻人情绪的媒介。

以近期上线的旗下IP LABUBU在全球发售的第三代搪胶毛绒产品“前方高能”系列为例,产品发售当晚,“抢labubu”的登顶微博热搜榜首,全球各地,不管是洛杉矶、伦敦还是米兰、首尔,海外门店现场也大排长龙,LABUBU掀起全球抢购潮。

海外门店现场也大排长龙,LABUBU掀起全球抢购潮。

以“当家花旦”LABUBU为例,它出现在背包上,出现在办公桌角落,甚至填充着每一段友情、恋爱和人生低谷的缝隙。这是泡泡玛特最典型的出场方式——不是什么大型消费动作,而是一种日常的微介入;不用深度参与,没有很高的门槛,却能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提供一种轻量化的慰藉。你永远猜不到一个LABUBU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情绪,但你能确定,它不只是“好看”这么简单。

于是我们开始好奇:泡泡玛特怎么就成为了“全球通用的情绪密码”?在注意力极度稀缺、表达越来越符号化的当下,泡泡玛特为何能从“好看却无用”变成“维系精神状态的必需品”?这代人内心所需的安全感,真的可以通过一个毛绒、一次打卡、一个IP形象获得吗?当我们在谈“治愈”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没用”的东西, 为什么反而让人放不下?

在“实用主义”失效的年代,那些看起来“无用”的行为中,往往隐藏着最真实的情绪需求。

多年前,提起“潮玩”,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陈列在玻璃柜里的昂贵摆件,似乎只有这样的场景才能衬托起它们昂贵的材质。

泡泡玛特带来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从MOLLY到LABUBU再到小野,一个又一个标志性IP出现,将潮玩从小众、昂贵、严肃的印象中解救出来,变得亲切、灵活、可以随身携带。哪怕是习惯独处、社交敏感的人,也能轻松走进泡泡玛特的门店——不必提前想好要买什么,路过时进来看一眼也没什么压力。

泡泡玛特CEO王宁认为:“存在感的商业价值,有时大于满足感。”于是,泡泡玛特卖出的,从来不只是某个角色的形象,更像是一种“被看见”的可能性。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它既是展现个性、趣味与审美的方式,也是在疲惫与寡言中进行情绪交流的隐秘通道。

泡泡玛特卖出的,不只是某个角色的形象,更像是一种“被看见”的可能性。

LABUBU、CRYBABY、MOLLY、SKULLPANDA这些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信号。你会在地铁上看到另一个人包上也挂着同款玩偶,会无意中看到在平台上晒出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隐藏款。泡泡玛特的IP此时作为一种视觉提示搭建起情绪连接,使陌生人之间不需要热烈互动也能产生某种共鸣。这类连接没有社交压力,也不指向具体关系,却真实存在着。

泡泡玛特的IP像是为当代都市人设计的一套低能耗的表达语言——可以沉默,可以克制,但也可以被识别、被回应。这种“被识别的渴望”并不区分年龄、性别、职业,也不分文化圈层。

泡泡玛特的粉丝里,有紧紧抱着MOLLY不撒手的小朋友,有在社交平台上分 享“终于摇出隐藏款”的爷爷奶奶,也有Lisa这样的全球偶像 —— 她曾抱着LABUBU玩偶拍摄杂志,也无数次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与LABUBU的日常。

你很难定义泡泡玛特 “ 究竟是给谁的 ” ,因为它就是给所有人的,是为了回 应这 个时代普遍存在的情绪缺口而走入每个人的生活。

何以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

“朝阳公园还是太超前了!”住在北京的人经常这样感慨。这座开放式、不限时的公园,不仅是跑步爱好者的天堂,也是遛狗人、野餐组和即兴乐队的临时据点。在年轻人眼中,它是最具多元、包容特质的公共空间。

而在朝阳公园的西门,一个更“显眼”的存在悄然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地标——泡泡玛特城市乐园(POP LAND)。从“入园护照”到互动展区,从巨型装置到限定甜品,这座乐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被拍摄、打卡、分享和转发。任何一个原本对潮玩毫无兴趣的人,到了这里都会被氛围感染,发现泡泡玛特并不贩售“收藏品”,实际是在邀请人们“带着它一起生活”。

从手中的“小玩意儿”到城市里的“大空间”,泡泡玛特的出现频率早已超越了潮玩品牌该有的密度,它正逐步构建起一个“让IP进入日常”的完整路径。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POP LAND)。

情绪变成商品,商品变成语法,而泡泡玛特是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气词。这些产品既“可见”,也“可晒”。“爆改”泡泡玛特早就成为潮流,手工达人拿起曲别针和胶水,就可以给LABUBU整容;动手能力稍微差点的,加个底座就可以把MOLLY做成装饰放在车上;更有人拿起颜料给CRYBABY改色,解锁独一无二的哭娃......

除了被拥有之外,泡泡玛特通过被反复展示和转发,参与到社交媒体的节奏里。因此形成的视觉占位效果让泡泡玛特的产品获得了远超物理体积的存在感,也让IP真正渗透进当代年轻人的8小时生活圈中。

线下空间的拓展更是这一趋势的放大器。在城市乐园之外,泡泡玛特还通过快闪门店、商场中庭装置、主题展览等方式,不断为IP制造“被偶遇的可能”。人们不一定是为了购买才去现场,很多时候是去拍照、社交和放松情绪。

泡泡玛特并不急于让IP变得更“有用”,而是希望它们变得“有在”。也正因为这种温柔的渗透感,泡泡玛特才能慢慢走进年轻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模式也正在重塑品牌与他们的用户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通过贩卖焦虑制造稀缺性,也不急于让人下单,而是缓慢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圈层,通过情绪连接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从普适到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

为什么是泡泡玛特,而不是别的品牌?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要从反复购买的行为里找。

从视觉消费走向日常渗透,泡泡玛特不断降低用户的进入门槛,每一次出现都不喧哗,却能精准击中情绪的锚点。而这种表达体系,也正在延伸到全球。来自广州的设计师Mimions是CRYBABY的初代追随者,因为在社交平台上帮助泰国女孩Thanya做攻略,结识了这位从曼谷专程飞来上海参展的“同好”。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从互寄限定款,到第二年再次结伴逛展,因为一个IP建立起真实而长期的情绪联结。

泡泡玛特正以“好记、好看、好带”的跨文化设计语言在东南亚市场上“一娃难求”,也席卷了欧美社交网络。

拆盒的风正向全球扩展。

拆盒的风早就吹到了大洋彼岸。一个美国用户分享了自己在旧金山机场的经历:他在过安检时被拦下,原因却不是因为他携带了违禁品,而是包里还没舍得拆封的LABUBU引起了安检人员的注意。他写道:“TSA(美国联邦运输安全管理局)的执法人员把我拦下来,只为了看我拿到哪一只LABUBU。”他们甚至还试图通过机场的安检扫描确认出盒子里到底是哪一款。

在大量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时,晒出自己的泡泡玛特收藏成了中外网友之间的“通关暗语”。有人发图文展示家中玻璃柜里整齐排列的MOLLY,有人发出自己的开箱视频,也有人晒出只在本地发售的限定款,评论区到处都在求代购。这种跨文化的“娃语”传播,也正在世界范围内扩展情绪的表达边界。

泡泡玛特的全球扩展,并不是一套模板打天下,而是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共鸣——不用翻译,不用解释,只要被看见,就算靠近。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到的:“我们正从物质时代走向情绪驱动的连接时代。”泡泡玛特以图像为媒介,以IP为节点,绕过语言障碍,建立起“看见即理解”的文化快捷方式。

泡泡玛特正试图打造一个像乐高、迪士尼那样的“超级文化品牌”,放弃用无限SKU堆砌产品矩阵,潜心打磨一个个可以被反复认领、反复投射的IP,构建出一整套长期主义的体系。每个IP都像是一个性格坐标,不同的角色对应着不同的审美偏好、情绪状态和成长阶段。

当潮玩不再只是为了“玩”,当IP本身变成“情绪容器”,泡泡玛特也就完成了从潮流品牌到文化品牌的转身。它被反复选择,并不是因为它不断变化,而是因为它在变化中保留了那个最熟悉、最能安放自我的位置。

泡泡玛特的进化,是潮流产业与文化制造的结合体。它不再是那个靠潮玩出圈的爆款公司,而是一家以IP为语言、以情绪为产品的世界级品牌。它让IP变得显眼的同时,也在持续回应一个问题:在情绪价值泛滥的时代,一个品牌如何用真正“可用”的方式,留在用户生活中?

泡泡玛特给出的答案是:做一个不去打扰,却总在身边的朋友

来源:梦宇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