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畔,“红色前哨连”的不变誓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14:19 2

摘要:驻守在这里的,是一支有着80余年风雨历史的中队——武警广东总队珠海支队执勤一中队。1944年,该中队诞生于抗战硝烟,历经辽沈、平津等战役及南下剿匪等战斗的淬炼,1964年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连”荣誉称号。

伶仃洋畔,波翻浪涌。

拱北口岸,车流如虹。

这里,是珠江奔涌入伶仃洋的海口,是祖国南海国防的重要门户。

这里,是拱北口岸、珠澳人工岛,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交通枢纽。

驻守在这里的,是一支有着80余年风雨历史的中队——武警广东总队珠海支队执勤一中队。1944年,该中队诞生于抗战硝烟,历经辽沈、平津等战役及南下剿匪等战斗的淬炼,1964年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连”荣誉称号。

岁月更迭,历经23次调整改革、两次驻地搬迁,他们依然挺立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80余载,任凭时光磨洗、斗转星移,他们仍是守卫特区一线的坚强前哨。

军号里的信念传承

司号员刘世凯的时间,永远比别人快十分钟。

四月清晨,情侣南路尽头一片沉寂。阳光混着露水未散的潮湿气息,斜射进“红色前哨连”的营房,把一个身影拉得细长。楼道里,一串清脆的音符穿过宁静的空气——刘世凯吹响了下队以来的第3691次军号。

“军号还是得听人吹!和那电子的精神气儿就不一样!”一班副班长孙贵浩说。

自从2024年初被指导员陈振炜任命为中队司号员后,刘世凯每日10余次的军号声,从来没有间断过。

司号员刘世凯吹响集合号。任森 摄

对于刘世凯而言,军号不只是时间节点的提示,更是责任,是使命,是对信念的坚守和精神的传承。

他低头摩挲着手中的军号,金灿灿的号身在阳光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岁月沉淀的斑驳锈迹缠绕于管壁,勾勒出深浅不一的纹路,每一处凹陷都仿佛在诉说一段无声的故事。

“这号是爷爷传给我的。”

司号员刘世凯军号上的斑斑锈迹。邓资颖 摄

刘世凯的爷爷,也是一名司号员。为确保军号指令分毫不差、传递及时,无论寒冬凛冽、烈日灼人、风雨交加,上世纪的司号员们,都必须坚持立于空旷开阔的室外吹响号音。而那斑驳锈迹,正是爷爷以时光为注脚,将半生坚守镌刻于军旅岁月的痕迹。

“爷爷那么艰苦的年代都坚持下来了,我更要把军号的精神、使命传承下去。”刘世凯说。

司号员刘世凯的传承故事,是“红色前哨连”薪火相继、血脉永续的缩影。那份历经战火淬炼的号令精神与忠诚基因,一直熔铸在每一名官兵的信念里。

2017年8月,中队官兵们参与“天鸽”台风灾后重建工作。

1969年3月,接到移防通知,老指导员赵全珍号召官兵“二话不说跟党走”,他们打起背包就出发,离开驻守了17年的沙头角镇,驻扎在珠海;2009年至2024年间,中队17000平方米的营房用地被划入港珠澳大桥建设区域,他们“三让营房”,集体搬进设施简陋的旧营区;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肆虐,他们“逆风而行”,蹚着齐腰的洪水奋战在抢险救援一线,成功疏散人工岛上2万余名被困工人……

跨越半个世纪,他们做出了相同的忠诚抉择。

每当“红色前哨连”营区里的军号声再次响起,吹过珠澳人工岛的海风知道,掠过港珠澳大桥的候鸟知道,那是前哨卫士们的初心在岁月长河中激荡,是新时代的使命号角在海天之间回响。

队歌中的传统赓续

“光荣的红色前哨连

屹立在伟大祖国的南海边

刀光剑影吓不倒

荣华富贵不可撼

拒腐蚀 永不沾

政治本色永不变

发扬革命好传统

永远屹立在最前线

永远屹立在最前线”

这首上世纪60年代流传下来的“红色前哨连”队歌,战士们一唱就是2万余个日夜。

它是每一名新兵下队后都要学唱的第一支歌,也是中队每日开饭前战士们合唱时最常选的曲目。对于每一名中队官兵而言,队歌是标识、是旗帜、是灵魂。战士们日复一日用歌词中的字字句句警醒自己,践行使命,永葆本色,在时代的熔炉里淬炼成钢。

“队歌中有坚守的信念,有奉献的精神,有无悔的青春。”中士廖星炜说。

中队官兵合唱“红色前哨连”队歌。金美姊 摄

“红色前哨连”不只有属于自己的队歌,还有属于自己的乐队。他们的梦想,是把“红色前哨连”的精神、故事和情感,写在歌词里、写进旋律里,让更多人知道“红色前哨连”。

时代的浪花奔涌向前,音乐的旋律推陈出新,“红色前哨连” 的故事也在无数个日月交替中续写新篇。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新时代 “红色前哨连” 的官兵们,始终以热血为音符,以信仰作节拍。他们用激昂的旋律奏响的,永远是镌刻在血脉中的忠诚与荣耀。

今天,踏入“红色前哨连”营区大门,左手边便能见到一方被官兵们悉心呵护的、被命名为“初心园”的菜地,从翻土播种到施肥除草,都由中队官兵们自发打理。你看那一颗颗种子生根、发芽又结果,正如那一茬茬官兵下队、坚守又传承。

哨位上的使命坚守

第一次看到那双手,没有人不感到惊讶——

指甲边缘参差不齐,指尖的皮肤翻卷皲裂,渗着暗红的血痂,像寒冬里被朔风撕碎的老树皮。掌心的硬茧层层叠叠,轻握时传来砂纸般粗粝的触感。每一处伤痕,都是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印记。

一抬头,一个黝黑的面庞映入眼帘。

这名出生于1999年的战士,叫李渊,是“张继班”的第30任班长,但更多人叫他“拼命三郎”。

“在李渊身上,我看到了一名中国军人应有的样子。”中队长谢志雄说。

训练场上,他的汗水总是湿透整套迷彩服,帽子取下来就能拧出一滩水;比武场上,他忍着手掌被磨破的疼痛,在单杠上一待就是90分钟,连续完成单杠卷身上213个……

“他已经是第一了,本可以不用这么拼的。”很多人这样说。

“我是‘张继班’的班长,我的责任和使命和别人不一样,我必须挑战自己。”他却这样说。

“张继班”班长李渊(右)在操课间隙与战友掰手腕。任森 摄

“张继班”,得名于中队历史上一位战功赫赫的老英雄“张继”——他在班长、副班长相继牺牲、班里仅剩4位战友的情况下,毅然冲向敌人阵地,一手高举手榴弹,一手夺过敌人的机枪,迫使敌人束手就擒。老班长张继的故事,像一面精神旗帜,引领着一茬茬官兵在各项任务中不惧艰难、勇担使命。

中队官兵进行武装奔袭训练。任森 摄

在“红色前哨连”,这种精神的赓续与传承是随处可见的——

每一名战士,都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战斗编号,印在他们的床头、衣柜上,也印在中队的史册里。这是自1964年被授予“红色前哨连”荣誉称号以来,中队坚持了60余年的传统。

不断增长的数字编号,如同永不熄灭的信念火炬,见证着“红色前哨连”无数个“张继”、无数个“李渊”的奋斗故事。

2024年末,中队迎来了第1415名战士——排长陈少钦。让他更加动容的,是队史上的另外一位英雄——梅开春。

中队官兵在“梅开春哨”前巡逻。刘佳良 摄

1992年10月17日,中队战士梅开春在巡逻途中发现4名持枪抢劫银行后潜逃珠海的歹徒。刚刚实施过犯罪的几人,拿出巨额现金请求“网开一面”,被梅开春果断拒绝。陷入绝望的几人顿生歹意,开枪突袭,梅开春奋力反击,牺牲在了巡逻线上......

“梅开春哨”正是英雄梅开春牺牲的哨位,是“红色前哨连”的一号哨位,更是战士们心中的“一号哨位”。

“我时常在想,33年前,那个年仅18岁的哨兵,是带着怎样的信念,与4名持枪歹徒殊死搏斗的。33年后的今天,这个他拼了命守护的地方,我们也要继续坚守。”陈少钦说。

中队官兵在港珠澳大桥下执勤。任森 摄

“越是天气不好,越要把弦绷紧。我们松懈了,不法分子就有机可乘。”陈少钦说,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前哨卫士们的警惕之心从未有过片刻松懈。

从沙头角到茂生围,他们初心如磐,以热血为利刃,坚守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为祖国建设发展镌刻永不磨灭的印记。

从青涩岁月到铁血征程,他们接续传承,以忠诚为底色,丈量祖国南部海岸,让信仰在伶仃洋畔熠熠生辉。

夜色如墨,霓虹与月光交织,倒映在蜿蜒的水面上,波光粼粼。身在哨位,遥望居民楼里的盏盏灯火,每一名哨兵,都有属于自己的坚守答案。

日复一日,他们把身影嵌入海岸。

潮起潮落,浪花把他们写进史诗。

春去秋来,波涛洇染出四季的轮廓,而比浪涛更绵长的,是一茬茬官兵血脉中流淌着的使命坚守。每一朵奔涌的浪花里,都藏着“前浪”与“后浪”的私语。海天之间,一代代“红色前哨连”官兵们续写着永不褪色的精神诗篇。

作者丨解放军报记者 金美姊

来源丨中国军号、学习军团(ID:xuexijuntuan)

监制丨欧灿 侯大伟

编审丨刘建伟 钱宗阳 宋逸

责编丨高思佳 周舟

来源:学习军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