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时迁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他出身官宦世家,曾祖赵旸曾任秘书少监,祖父赵泽、父亲赵涣亦任官职。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时迁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他出身官宦世家,曾祖赵旸曾任秘书少监,祖父赵泽、父亲赵涣亦任官职。
本文赵蕃的五首诗作:《虚白》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结尾“宾主两嗒焉,不言而目击”,寥寥数字勾勒出心意相通、无需言语的最高境界,韵味悠长。《发潭州》中“蛩鸣幽砌苔,马齕荒原草”两句,以萧瑟秋景烘托羁旅之愁,对仗工整,意象鲜明,极具感染力。
《水乐》全诗虽短,“始信石能方,无疑铃解语”两句尤为精妙,将无情之物赋予音乐灵性,充满发现的奇趣。《水浅》的结尾“会看桃浪来,一碧千里远”,在枯寂描绘后宕开一笔,展现对未来的希望,意境开阔,给人力量。《曝日二首其一》里,“孰愈万全药,贤于五袴歌”两句对比,将晒太阳的自然之乐提升到超越药物与物质奖赏的高度,体现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朴实而深刻。
陈君作斋舍,谥之以虚白。
惟虚白故生,此义无二说。
人言庄周愚,我爱庄周达。
东坡老仙翁,出语世津栰(fá)。
亦尝为虚白,是乃道所集。
庄苏一等人,夫子盖三益。
惟虚定何虚,而室又何室。
是取此蘧(qú)庐,而谓无一物。
鉴明尘垢去,水静鬓眉出。
是中可观妙,无但充游息。
何当过夫君,相与以终日。
宾主两嗒(tà)焉,不言而目击。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友人陈君书斋“虚白”的理解和赞赏。开头朴实,直接点题,说陈君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虚白”。“虚白”二字很有讲究,语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意思是空明的心境能生发智慧和光明,吉祥便会汇聚停留。作者赵蕃深以为然,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虚静澄明,才能生发出真正的智慧,没有别的解释。
接着,赵蕃引经据典,为“虚白”的境界寻找知音。有人说庄子看起来愚笨不合时宜,赵蕃却欣赏庄子的通达智慧。庄子正是“虚白”境界的代表人物。还有苏东坡这位如同老神仙一般的人物,他的言论是渡人过河的舟楫,也曾经谈论过“虚白”的妙处,认为那是大道汇聚的地方。庄子、苏轼这样的人物,就好比孔子所说的三种有益的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能引导人向道。赵蕃将陈君的书斋与庄子、苏轼的思想联系起来,提升了书斋的精神内涵。
那么,“虚”究竟是怎样的虚,“室”又指什么样的房间呢?赵蕃解释说,其实就是把眼前这个暂时的居所(蘧庐,本指驿站或临时搭建的住所,这里比喻书斋或人生寄居之所),看作空无一物的地方。这种空不是真的空荡,而是心灵的状态。如同擦亮的镜子没有了尘垢,平静的水面能清晰映出人的容貌。内心达到虚静纯白,就能洞察精微的妙理。所以,陈君的书斋不仅仅是休息的地方,更是一个可以观照内心、体悟大道的所在。
最后,赵蕃表达了向往之情。什么时候能去拜访陈君,在“虚白”斋中待上一整天呢?想象着到那时,主客二人心意相通,或许都沉默无言,只是一个眼神交汇,便已领会了彼此心中那份对于“虚白”境界的认同与契合。这种“不言而目击”的境界,正是心心相印的最高体现,也是对“虚白”最好的注解。
此诗围绕“虚白”二字展开,引述庄子、苏轼的思想,阐释虚静澄明对于修身悟道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境界的赞赏和对精神契合的向往。语言平实,说理清晰,意境深远。
人言天宇澄,政好行远道。
秋阳既已后,朔风尚兹早。
那知羁旅臣,宁有佳怀抱。
鬻(yù)田就远宦,廪薄不得饱。
故乡虽难归,成里生且老。
及今翻滞留,悠邈不能到。
客中更作客,此意将谁告。
妻儿重相别,更语各善保。
蛩鸣幽砌苔,马齕(hé)荒原草。
深羡田中人,
春禾复囷(qūn)藁(gǎo)。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赵蕃离开潭州(今湖南长沙)时,那种身不由己、前途渺茫的羁旅愁绪。开头写景,别人都说天空澄澈,正是适合远行的好天气。但时节已是秋阳之后,寒冷的北风却来得这么早。天气虽好,但寒意已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他反问,谁能理解我这个漂泊异乡的臣子,哪里会有什么好心情呢?
接着,诗人道出了自己远行的苦衷。为了谋求一个遥远的官职,不得不变卖田产。即使如此,官俸微薄,连温饱都成问题(“廪薄不得饱”)。故乡虽然贫瘠难以安居,但毕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如今却因为宦游在外,反而滞留他乡,离家越来越远,回不去了。这种漂泊在外、作客他乡的心情,又能向谁诉说呢?
离愁最是难堪,尤其与家人的分别。临行前,与妻儿再次告别,只能嘱咐彼此多多保重。寥寥数语,饱含辛酸无奈。诗人启程后,所见所闻也加深了悲凉感。只听到蟋蟀在幽静的石阶青苔旁鸣叫,看到马匹在荒凉的原野上啃食枯草。蛩鸣、荒草,都是萧瑟秋景,映衬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了田野中的农人。他深深羡慕那些耕作的人们,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粮食满仓(“春禾复囷藁”)。农人生活虽然辛苦,却能守着家园,享受基本的安定和温饱。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自己背井离乡、生计无着的漂泊之苦。
整首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从天气与心情的反差写起,叙述远宦的原因、对故乡的思念、与家人的别离、途中的见闻,最后以对农人的羡慕作结。情感真挚,叙事清晰,语言质朴。深刻反映了宋代下层官员为生计奔波的艰辛与无奈。
如抑又成扬,既考亦或鼓。
始信石能方,无疑铃解语。
这首小诗极其凝练,描绘的是一种由水引发的声响,充满了奇妙的音乐感。赵蕃用非常简洁的笔触,捕捉了水声的变化和特质,赋予其生命和韵律。
诗的前两句直接描摹声音。“如抑又成扬”,水的声响时而低沉压抑,如同乐器演奏中按下的动作;时而又变得高亢飞扬,如同音符的上扬。这种抑扬顿挫,变化多端,极富节奏感。“既考亦或鼓”,水的声响有时像是敲击(考,指敲击乐器),清脆利落;有时又像是击鼓,沉稳有力。诗人用音乐术语来形容水声,让无形的声音变得具体可感,仿佛一场正在进行的演奏。
后两句是诗人听完“水乐”后的感悟。“始信石能方”,方,可以理解为方正、合乎规范,引申为能发出合乎节律的声音。诗人听了这水声,才开始相信,即使是坚硬的石头,在水的激发下,也能发出如此有规矩、有韵律的声响。石头本是沉默无言的,但水赋予了它音乐的潜能。“无疑铃解语”,诗人更是毫不怀疑,那清脆如铃的声音,简直就像铃铛在说话一样。水让冰冷的金属铃铛也变得富有生命,能够传达某种“语言”或情感。
这首诗可能是描写山涧泉水流过石头的声音,或是描写利用水力驱动发出声响的装置,比如古代的水激乐器。无论具体指什么,赵蕃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自然或人造物中蕴含的音乐美。诗歌展现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体现了宋代文人于细微处发现意趣、在浅淡中追求雅致的审美倾向。
此诗虽短,意蕴不浅。用音乐动作和效果比拟水声,再推及无情的石、铃,认为水能使其发出合乎节律、如同语言的声音,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和对自然造化的赞叹。
岁暮百日晴,江水三寸浅。
褰(qiān)裳步可涉,石子大如茧。
沙乾蒲菼(tǎn)死,穴邃鱼龙偃。
会看桃浪来,一碧千里远。
这首诗描绘了岁末久晴不雨导致江水枯浅的景象,并寄寓了对未来丰沛景象的期盼。语言浅白,画面感强。
开头两句交代背景和核心现象。“岁暮百日晴”,时值年末,连续一百天的大晴天,久旱无雨。“江水三寸浅”,直接点明后果,原本浩荡的江水,如今只剩下三寸深。数字对比强烈,突出了干旱的严重程度。
中间四句具体描绘江水枯浅后的景象。“褰裳步可涉”,提起衣裳,走路就能趟过江去。一个“涉”字,生动地写出了江水的浅显,失去了往日的阻隔力量。“石子大如茧”,江底的鹅卵石都露了出来,个头像蚕茧那么大。细节描写,让景象更加真切。之前深藏水底的景象,如今一览无余。
“沙乾蒲菼死”,岸边的沙滩因为缺水而干裂,水边的蒲草和菼草(芦苇一类的植物)也都枯死了。生命的凋零,渲染了干旱带来的萧条。“穴邃鱼龙偃”,水浅了,那些深藏在洞穴里的鱼儿,甚至传说中的龙(古人常认为深水有龙),也都潜伏不动了。万物似乎都因缺水而失去了活力,陷入沉寂。这几句从可行走、可见物、可见植物枯死、可见生物潜藏等多个角度,细致刻画了枯水期的江岸情状。
最后两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从眼前的枯寂转向未来的希望。“会看桃浪来”,相信总有一天会看到桃花汛到来。桃花汛指春季桃花盛开时节上涨的江水,水势通常比较大。“一碧千里远”,到那时,江水将恢复丰盈,碧波万顷,绵延千里。眼前的枯浅只是暂时的,未来的丰沛景象是可以期待的。结尾充满乐观精神,也暗含着自然循环、枯荣交替的哲理。
全诗先抑后扬,对比鲜明。前面细致描绘干旱枯水景象,真实而略带萧瑟。结尾则展望春汛到来、江水复涨的盛景,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展现了作者身处困顿(无论是自然景象还是人生境遇)时,仍能保持积极心态,相信困境终将过去,美好定会来临。
勿谓吾居陋,能来晓日多。
屈伸忘病体,沦浃(jiā)见天和。
孰愈万全药,贤于五袴(kù)歌。
食芹真有味,献语欲同科。
这首诗是赵蕃《曝日二首》中的第一首,写的是诗人在简陋居所里享受冬日暖阳的乐趣和感悟。诗歌充满了安贫乐道、于平凡中发现美好的生活情趣。
开头两句,诗人带着一丝自得说:“不要说我的住处简陋,这里的好处是早晨的阳光特别充足。”一个“能”字,透出对阳光的欢迎和喜爱。居所虽“陋”,却能得到阳光的眷顾,这本身就是一种福气,隐含着知足常乐的心态。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晒太阳的感受和益处。“屈伸忘病体”,在温暖的阳光下伸展身体,活动筋骨,舒服得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有病痛。阳光仿佛有疗愈作用。“沦浃见天和”,阳光渗透全身(沦浃),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和谐与融洽(天和)。
“孰愈万全药”,这种晒太阳带来的好处,哪是万全的灵丹妙药能比得上的呢?阳光的疗效,胜过药物。“贤于五袴歌”,这种享受比唱着《五袴歌》得到的赏赐还要好。
《五袴歌》典出《后汉书·廉范列传》,说的是后汉廉范任蜀郡太守时,废除禁止百姓夜间点火的禁令,百姓得以安心生产,为歌颂他的善政,编唱了《五袴歌》:“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诗人认为,享受自然的阳光比得到物质赏赐更可贵。这两句对比,突出了阳光的价值,超越了世俗追求的健康和财富。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愿意分享这份体验的心情。“食芹真有味”,典出《列子·杨朱》,原指有人觉得野芹菜好吃就想献给国君,后以“食芹”为谦词,表示自己位卑识浅,虽效忠君上,但贡献微薄,不足当意,也有虽处境贫困仍不忘君上的意思。这里诗人自比献芹人,意思是说,我觉得自己这种虽平凡但真诚对待生活、享受自然、安贫乐道的品质真的很有意义。
“献语欲同科”,我愿意把这种感受告诉大家,希望得到认同,或者说,愿意将这种朴素的道理(享受自然、安贫乐道)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体现了诗人真诚、质朴的情感。
整首诗围绕“曝日”这一寻常活动,抒发了在清贫生活中发现乐趣、感恩自然、安顿身心的情怀。语言朴素,情感真挚,用典自然贴切。展现了宋代文人一种内敛平和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来源:梅子文化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