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讨论人民公社好在何处的问题时,【田园风光】说:“即使我写不出来也不能证明作者说的是对的,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只要是说真话,都知道人民公社为什么会被历史淘汰。目前,国家倡导的是共同富裕,而不是集体化,因为这条路走不通。兄弟姐妹都过不到一块,何况其他人。就是
在讨论人民公社好在何处的问题时,【田园风光】说:“即使我写不出来也不能证明作者说的是对的,凡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只要是说真话,都知道人民公社为什么会被历史淘汰。目前,国家倡导的是共同富裕,而不是集体化,因为这条路走不通。兄弟姐妹都过不到一块,何况其他人。就是人民津津乐道的南街村,周家庄,也已经和过去的人民公社没有什么关联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再走过去的路,是根本走不通的。这么浅显的道理,还用费那么多的话来阐述吗?人民公社那么好,为什么国家不再提倡,不再推广?只有那些想沾便宜,好吃懒做的人,才希望回到过去。你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归纳【田园风光】的意思,是说因为有想沾便宜的人存在,有好吃懒做的人存在,因而集体化的道路就走不通了。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人类早应该灭亡了。
道理很简单,因为家庭就是一个集体。在家庭成员中有没有想沾便宜的人?有没有好吃懒做的人?如果也这样的人,那家庭是不是早就不应该存在?家庭成员不只是兄弟之间有矛盾,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更有矛盾。既然人都是自私的,那么,是不是家庭的存在也是不合理?是不是家庭早应该灭亡呢?
生产队是什么?人民公社是什么?只不过是放大了的家庭而已。因此,家庭可以存在,生产队同样也可以存在,人民公社又为什么不能存在呢?
与私有制的民营企业比较一下,我们来看一看是公有制的集体经济更有生存能力?还是私有制企业更有生存能力?
人所共知,个人创办的100家企业,5年内会倒闭90%,90家。剩下的10家,再过5年又倒闭90%,9家。还剩1家,这1%至少经过10年的检验、至少经历一次大的经济危机,才能真正成为成熟的企业。私有制企业的存活率是非常低的。
人民公社从1958年到1983年,共存在了25年,其中头四年为探索期,如果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调整之后的1962年算起,到1983年,其进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间共21年时间。在这21年时间,我国农业从养活6亿多人的能力发展到养活10亿多人的能力,而且在此期间在农村实现了电力化、水利化、中学教学的普及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普及,大幅提高了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开始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的工业化,粮食亩产也由三、四百斤提高到八、九百斤的水平。而且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济不仅保证了我国人口快速增长条件下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更为我国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积累和其它各种条件。
虽然在这众多的人民公社中会有些生产队(例如小岗村)搞得不好,但同时也有搞得很好的,有些好的生产队工值甚至达到一元以上的水平。从人民公社整体状态来看,除了极少数搞得较好和搞得较好差的生产队之外,绝大多数的生产队都处于中间状态。这足以说明,人民公社条件下的集体经济是相当稳定的,这种稳定性是私营企业远远不能相比的。
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即使是私营企业,他也需要雇佣多个工人进行生产的,也是多人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结合性质的协作劳动。难道这些私营企业的员工之间就没有爱沾便宜的人?难道员工之中就没有好吃懒做的人?如果私营企业都存在着爱占便宜的人,存在着好吃懒做的人,私营企业都可以存在,那为什么体现全体劳动者利益要求的集体经济就不能存在呢?
许多人责难人民公社穷,难道人民公社比之前单干状态的农民更穷?难道农民用电动的脱粒机比之前用脚踏的脱粒机更穷?难道用水泵干沟比用老式水车车水干沟更穷?难道用电灯比点煤油灯更穷?用自己造的火柴比用洋火更穷?难道小孩子有书读比没有书读更穷?难道在家门口看病比乡下没有医疗更穷?难道家家户户有广播听比电都没有的年代更穷?
人民公社明明是使我国农业从原始的生产状态向现代化的科学种植状态转变,使我国农村实现多方面从0到1的根本性突破的时期,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靠天吃饭状态的时期。但是,许多人不是把人民公社时期的状态与人民公社之前的农村农民状态相对比,而是把人民公社与改革之后、甚至发展了几十年之后的今天相比较。这显然是很荒唐的。
人民公社是被淘汰的吗?
显然不是。人民公社的解体完全是由政策选择的结果。
从农民这头说,既有主张分户单干的小岗村的18个红手印,又有周家庄要求保存人民公社体制的3000多个红手印。只是政策选择和推广了小岗做法而已。在人民公社,有些搞得好的生产队工值达到0.80、0.90,甚至1.00元之前,这些队的社员收入实际已经与社队企业拿工资的收入水平相差无几,这样的队肯定是反对解散生产队的;还有一些有社队企业地方,集体经济处于较富裕状态,这些地方的社员也不愿意放弃集体经济。因此,人民公社的消失并不存在淘汰之说。对于解散生产队,分户单干,社员是既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体制的走向自然就决定于政策的导向了。
农村改革和改制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集体经济才是一条光明大道。全国那些走集体化道路的村镇,大多实现了共同富裕,而坚持承包户的地方,年轻人大多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空心村和耕地抛荒的问题等三农问题必然地出现了。
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集体经济?
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个体生产者势单力薄,难以参与市场竞争。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讲,在市场化条件下,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要求很高,需要类似中小企业老板那样满足多种管理角色的能力,而普遍的农户主体,哪里能够做得到呢?
相反,在集体生产条件下,由于采用分工与协作,例如,生产能手可能专事生产事务,擅长经营者可以专事营销;管理能力强的可以统筹管理,具有科技素质的农民则可以专攻农科研项目等等;集体可以通过合适的组合来多方面地应对市场经济对农业生产各方面的要求。
近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集体经济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而且也在进行着各种探索。但这些探索又被限制在设定的区域,因而成效不大。
人性是自私的。但为什么由老板或股东经营的,少数人分享生产成果的产权型企业,都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和发展;而由劳动者自己经营的,由大家凭借劳动投入分配生产成果的劳权型经济却不能生存和发展呢?这在逻辑上说不通!
来源:钟建民的理论之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