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了2025年新当选院士名单。今年共有120位院士和30位外籍院士入选,其中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屠呦呦。现年94岁的她,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突破
转自新三届
屠呦呦在工作中
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布了2025年新当选院士名单。今年共有120位院士和30位外籍院士入选,其中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屠呦呦。现年94岁的她,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突破性贡献,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还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不过,她仍未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诺奖揭晓后,公众对屠呦呦未能入选院士的质疑随之而来。获奖后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屠呦呦表示自己过去曾多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未能成功。“卫生部长部长曾亲自推荐我当院士。但是,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
1981年北京,第四届化学药物治疗疟疾科学会议的与会代表合影,屠呦呦二排左四。在本次会议中对青蒿素的疗效做了公开的评价
青蒿素发现于大型研究抗疟疾药物的“523任务”中,这个项目规模大、参与人员众多,关于屠呦呦能否成为这个项目成果的代表性人物,一直存在争议。饶毅与合作者曾在《中国科学》发表文章,基于原始中文论文、文件和访谈资料,他们肯定屠呦呦为“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青蒿素发现是“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尽管作出如此原创性且具有全球影响的贡献,屠呦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获得国内重要奖项或是类似院士等重要荣誉头衔。
诺奖之后,屠呦呦依然未能入选两院院士。年龄或许是一个限制因素。屠呦呦获奖时已84岁,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对院士增选设有一定的年龄门槛。根据2014年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由6名或以上院士推荐,且其中至少4人须来自候选人申请学部,推荐方为有效。2023年改革后对这一标准有所调整,但还是要求至少两位院士推荐。
屠呦呦,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得主
尽管这一规定并未将候选人年龄严格限定在65岁以下,但也为高龄候选人增选院士制造了障碍。以2023年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中,最年长者77岁。中国科学院方面,最年长的候选人为68岁。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入选没有年龄限制。
纵观屠呦呦的荣誉历程,国际科学界的认可始终走在国内前面。她先是在2011年、2015年先后获得拉斯克奖与诺贝尔奖,随后才在2016年,数度无缘之后终于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如今,获得诺奖十年后,先授予这位中国科学家院士荣誉的,仍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
原载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
青蒿素。(a) 青蒿素的分子结构。(b) 青蒿素的三维结构模型,碳原子是黑色小球,氢原子是蓝色小球,氧原子是红色小球
外一篇
从3000万到0!
今天,向屠呦呦致敬!
作者:王莹、冯文雅
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
当前,中国已实现消除疟疾。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约有3000万疟疾病例,到零病例,再到成功消除疟疾,这份成绩背后离不开青蒿素和它的发现者屠呦呦。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位女科学家以身试药的故事。
疟疾,曾经离我们很近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蚊叮咬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的全身发冷、发热、多汗,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疟疾曾是我国流行历史最久、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1957年,云南省思茅县疟疾防治站人员用杀虫剂消灭池塘里的孑孓(蚊子幼虫)
新中国成立前每年约有3000万疟疾病人,其中约30万人死亡,病死率高达1%。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最高峰出现在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
她为测青蒿素
安全性,以身试药
在青蒿素出现之前,人类对抗疟疾的主要武器是奎宁和氯喹,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氯喹和奎宁药效减弱,疟疾发病率再次升高。
疟疾肆虐,研制出对抗疟疾的药物刻不容缓,屠呦呦临危受命。
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开始参加代号“523”的国家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她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 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屠呦呦在工作中
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图为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一起研究中药
从整理中医药典籍到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历经数百次实验和190多次失败,屠呦呦带领团队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青蒿。图片来源:《本草纲目(白话手绘彩图典藏本)》
但青蒿素对人体是否安全,在当时仍然未知,为了尽快进入临床验证,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综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图为屠呦呦向领导提交的志愿试药报告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医院,经过试服,最终证明青蒿素是安全的。
从3000万到0,
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015年,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图为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结束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展示获得的奖章
自青蒿素问世以来,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每当谈起成就,屠呦呦总是说:“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6月30日,世卫组织向中国颁发国家消除疟疾认证,称赞中国从上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经过70年不懈努力到如今完全消除疟疾,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青蒿和抗疟疾成药
疟疾消除了,但我国对于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仍在继续。
潜心钻研、默默耕耘。今天,让我们向屠呦呦致敬!向每一位勇敢前行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来源:玉宇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