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辈子,要主动靠近“旺”你的圈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03:42 2

摘要:下班后刷短视频的同事,聚餐时聊八卦的朋友,酒桌上吹牛攀比的熟人……这些看似热闹的关系,往往在悄悄吸走你的能量。

作家李尚龙有句话很扎心:“你所在的圈子,就是你人生的样子。”

下班后刷短视频的同事,聚餐时聊八卦的朋友,酒桌上吹牛攀比的熟人……这些看似热闹的关系,往往在悄悄吸走你的能量。

而真正能让你脱胎换骨的,永远是那些让你“心慌”的圈子——

那里的人聊行业趋势,谈认知升级,做长期规划。

待久了你会焦虑,会自省,更会逼着自己跟上脚步。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主动走进能“旺”你的圈子。

01

去年同学聚会,我亲眼见证了“圈层改变命运”的真相。

宿舍老四豆子,毕业后留在老家当公务员。

十年过去,他张口闭口仍是“单位食堂又涨价”“领导今天穿了双假皮鞋”,整个人透着暮气。

而睡他上铺的老三小林,一毕业就挤进上海金融圈。

他聊的都是“AI对行业的冲击”“如何用ChatGPT提升效率”,甚至组局搞副业带着同事一起赚钱。

酒过三巡,小林说了句真心话:

“在老家待三年,看谁都像知音;在北上广混三年,看谁都像老师。”

这话让我想起《异类》中的研究:

“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通常是他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

在菜市场砍价的人,眼里只有三毛五分的输赢;

在创业咖啡厅谈事的人,琢磨的是百万量级的合作。

就像热带植物到了沙漠注定枯萎,人若待在低能量的圈子里,再好的苗子也会长歪。

02

东方甄选的董宇辉,就是被圈子“旺”起来的典型。

几年前他还是个普通老师,在直播间里手足无措。

如今面对千万观众谈历史哲学,被俞敏洪称为“新东方的宝藏”。

他的逆袭,从加入东方甄选团队开始——

这里有北大毕业的导演聊纪录片逻辑,耶鲁海归的运营讲流量算法,连选品同事都能从一颗橙子讲到供应链革命。

“过去备课查三天资料,现在吃顿饭就能偷师三个新视角。”董宇辉在采访中笑称。

这让我想起任正非的用人策略:

“给菜鸟开高薪,但要把他扔进高手堆里。”

当年华为俄罗斯研究所招了个数学系毕业生,月薪直接给到2万。

新人被安排坐在两位图灵奖得主中间,三个月后竟解开了困扰团队两年的算法难题。

心理学上有个“镜像神经元理论”:

人的大脑会本能模仿身边人的思维模式。

靠近持续进化的人,你也会长出锋利的爪牙。

03

演员张颂文46岁爆红后,说过一段肺腑之言:

“20年前我蹭剧组大巴车,30岁还在租房,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总有人给我‘托底’。”

他口中的“托底人”,其实是个神奇的圈子——

北漂时的话剧社成员,如今有影帝、名导、编剧。

这群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接到工作,必须带三个兄弟试戏。

“就像沙漠里的胡杨林,一棵树抓住水分,整片林子都能活。”

普通人想改命,至少要挤进三种圈子:

1. 撕开你认知的圈子

抖音创始人张楠最早是名摄影师。

2013年参加互联网大会,听到张一鸣说“算法会重塑内容”,果断转行加入字节跳动。

后来她坦言:“那次会议像在我脑子里开了扇天窗。”

参加行业论坛,混迹专业社群,甚至付费进入高端社群。

这些地方流通的信息差,可能就是下一个风口。

2. 给你铺台阶的圈子

作家九边提过“资源杠杆率”概念:

同样的努力,在工地搬砖只能换顿饭钱,在投行写报告却能撬动百万资金。

就像快递小哥窦立国,因常给阿里楼里送快递,结识菜鸟物流高管。

后来他靠着这些人脉转型做跨境仓储,如今年入千万。

3. 能接住你情绪的圈子

漫画家朱德庸的社恐圈很有意思——

成员有家庭主妇、退休教师、宠物医生。

他们不聊事业,但谁心情低落,总有人送来自制的果酱或手写信。

“正能量圈子治病,负能量圈子要命。”

观察过公园里的树吗?

灌木丛挤在一起争夺阳光,长得歪七扭八;

雪松各自保持距离,反而棵棵笔直参天。

人就像树,在低处纠缠只会消耗养分,往高处生长才能自成风景。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愿你找到那片让自己挺拔的森林,在更好的圈子,活出热气腾腾的人生。

来源:是德善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