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这熟悉的韵律,是不是瞬间把你拉回了小学那段与乘法口诀 “斗智斗勇” 的时光?那时,它像是一个怎么也甩不掉的 “小麻烦”,被我们无数次 “嫌弃”。可谁能想到,这个让中国学生又爱又恨的乘法口诀,竟在遥远的英国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成为了
被 “嫌弃” 的乘法口诀,竟是文化输出爆款?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这熟悉的韵律,是不是瞬间把你拉回了小学那段与乘法口诀 “斗智斗勇” 的时光?那时,它像是一个怎么也甩不掉的 “小麻烦”,被我们无数次 “嫌弃”。可谁能想到,这个让中国学生又爱又恨的乘法口诀,竟在遥远的英国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成为了文化输出的爆款!
在英国,人们的基础数学运算能力常常饱受诟病。据相关数据显示,高达 79% 的英国人在计算方面能力欠佳,计算器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好帮手”。曾有记者采访一位英国成年男子,询问八乘以九等于多少,他思索良久后,给出了令人大跌眼镜的答案 —— 五十二。更令人咋舌的是,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也曾在这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上 “栽了跟头” ,面对 “9×8” 的提问,选择了回避。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英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九九乘法口诀,并于 2015 年正式将其引进小学教育课程。本以为这是一剂提升数学能力的 “良方”,却没想到遭遇了诸多挑战。语言发音的差异,让原本朗朗上口的口诀变得拗口难懂,英国学生和家长纷纷叫苦不迭。但英国政府推广的决心十分坚定,为了让乘法口诀更好地适应本土教育,他们对其进行了大胆改编,推出了 “12×12 乘法表” ,开启了一场特殊的数学教育变革。
乘法口诀的前世今生
乘法口诀,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数学工具,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思想激荡、文化繁荣的时代,乘法口诀在这样的背景下悄然萌芽。
起源:古老智慧的萌芽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对数学计算的需求日益增长。无论是土地的丈量、物资的分配,还是商业交易中的算账,都需要快速准确的计算方法。乘法口诀便应运而生,它将复杂的乘法运算简化成易于记忆的口诀,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战国策》《荀子》等书中都有关于乘法口诀的记载,虽然当时的口诀形式与现在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已经基本形成 ,当时的乘法口诀是从 “九九八十一” 开始,至 “一一如一” 止,与现代的顺序相反,因此被称为 “九九歌”。
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完善
秦汉时期,乘法口诀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在这个大一统的时代,数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更加频繁,乘法口诀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从出土的秦汉时期的数学文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乘法口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不仅在数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唐宋时期,是乘法口诀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乘法口诀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不仅用于日常的计算,还在商业贸易、税收征收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这一时期的乘法口诀在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各种版本的 “九九歌”,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学习和使用需求 。
到了明清时期,乘法口诀已经完全普及到民间,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必备的数学知识。无论是市井中的商人,还是田间的农夫,都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这一时期,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
汉语乘法口诀的独特优势
汉语乘法口诀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并非偶然,它具有诸多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其在数学教育领域独树一帜 。
发音:简洁明快,朗朗上口
汉语数字的发音具有独特的魅力,每个数字基本都是单音节,发音简洁,且无复辅音,这使得乘法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首首优美的童谣。比如 “七七四十九”,五个字,发音清脆利落,节奏明快,极容易记忆。相比之下,英文中 “seven seven forty-nine”,不仅音节多,读起来还拗口,难以形成流畅的韵律,记忆难度大大增加 。
这种发音上的优势,让汉语乘法口诀在背诵时更加轻松,能够快速在脑海中形成记忆,并且在日常计算中,也能更迅速地反应出结果,提高计算效率 。
逻辑:严丝合缝,“十” 全 “十美”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它按照数字的大小顺序排列,从 “一一得一” 开始,到 “九九八十一” 结束,每一行、每一列都有着明确的规律 。
在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规律。随着乘数的递增,积也相应地有规律地增加。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本质,也能更轻松地记忆口诀。例如,在背诵 “5 的乘法口诀” 时,我们会发现积的个位数不是 5 就是 0,且随着乘数的增大,积依次递增 5 。
这些规律不仅体现了数学的美感,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记忆方法,让乘法口诀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
文化:千年传承,魅力不减
乘法口诀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九九归一”,既体现了数学计算的结果,也寓意着事物的发展最终回归到本质,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深刻认知 。
同时,乘法口诀以其简洁的语言,将复杂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后人,体现了中国古代寓教于乐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跨越千年,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式 。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乘法口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
当汉语口诀遇上多元教育
在全球化的今天,教育的多元性和创新性日益受到重视。汉语乘法口诀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数学学习工具,在现代多元教育中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
数学启蒙的基石
对于儿童来说,乘法口诀是开启数学大门的钥匙,是数学启蒙的重要基石 。在孩子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乘法口诀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基本的乘法运算技能,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当孩子们开始接触乘法时,通过背诵乘法口诀,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字之间的运算关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易于记忆的口诀。“二三得六”,这句简单的口诀,让孩子明白 2 个 3 相加的结果是 6,从而理解乘法的本质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
背诵乘法口诀的过程,也是锻炼孩子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不断的背诵和练习中,孩子们的记忆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他们在运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现代教学法的融合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乘法口诀的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与现代教学法紧密融合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乘法口诀动画、视频,将抽象的口诀以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互动电子白板,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乘法口诀,增强学习体验 。
游戏化教学也是乘法口诀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设计乘法口诀接龙游戏,让学生依次说出乘法口诀,说错或说不出来的学生接受小惩罚,这种方式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口诀 。还可以设计乘法口诀拼图游戏,将乘法口诀的算式和结果分别制作成拼图卡片,让学生通过拼图的方式,将算式和结果对应起来,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 。
此外,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也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得到应用。将乘法口诀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学习 “购物” 主题时,让学生模拟购物场景,计算商品的总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口诀 。
国际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乘法口诀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挑战,但也带来了难得的文化交流机遇 。就像在英国推广时,由于语言和学习习惯的差异,乘法口诀遭遇了 “水土不服” 。语言发音的不同,使得原本朗朗上口的口诀在翻译成英文后变得拗口难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而中国的乘法口诀教学强调记忆和练习,这种教育方式的差异,也让英国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时感到不适应 。
这些挑战并不能阻挡乘法口诀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教育模式和数学学习方法,乘法口诀作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之一,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各国可以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探索适合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数学教育方式 。
在这个过程中,乘法口诀不仅是一种数学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它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数学智慧和文化魅力,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
汉语口诀,世界的宝藏
汉语乘法口诀,这一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化瑰宝,以其简洁明快的发音、严谨精妙的逻辑和深厚悠远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数学教育领域的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中国学子开启数学大门的钥匙,更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份厚重馈赠 。
在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汉语乘法口诀将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它将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走进更多国家的课堂,为全球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世界的宝藏,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来源:一粒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