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药物吃的多成瘾,不吃睡不着,睡眠药物服用有哪些讲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30 17:48 2

摘要:“一颗小小的安眠药,吞下去的不是入睡的希望,而是一场对身体和大脑的挑战。”很多中老年人一开始只偶尔失眠,后来慢慢发展为每天都要靠药物入睡。

“一颗小小的安眠药,吞下去的不是入睡的希望,而是一场对身体和大脑的挑战。”很多中老年人一开始只偶尔失眠,后来慢慢发展为每天都要靠药物入睡。

更严重的是,一旦停药,整夜辗转反侧,焦虑不安,仿佛身体已经“忘记”了如何自然入睡。这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药物依赖的真实表现。

安眠药、镇静剂,这些本该是短期帮助睡眠的“工具”,如今却成了不少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长期依赖睡眠药物,真的安全吗?服用时又有哪些讲究,才能既保证睡眠,又不掉进依赖的陷阱?本文将带您走进睡眠药物背后的科学真相,揭开“吃药入睡”的隐患与对策。

很多人对安眠药有一种误解:吃一颗就能睡,吃多点睡得更好,长期吃也无妨。但这类药物大多属于“苯二氮䓬类”或“非苯类镇静催眠药”,其作用是通过抑制大脑神经活动,让人感觉放松、困倦。

初期服用确实有效。但研究发现,连续使用超过两周后,身体会逐渐产生耐药性。也就是说,同样的剂量,效果会越来越差。

为了维持原来的效果,有人自作主张加量,结果却越睡越糟,陷入“药越吃越多,睡得却越差”的恶性循环。

更可怕的是,长期使用这类药物,身体会产生生理性依赖。一旦停药,轻则焦虑、乏力,重则出现反跳性失眠——睡眠质量比服药前还差。

成瘾不是“心理脆弱”,而是大脑对药物的真实渴求。睡眠药物通过影响大脑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增强抑制神经的作用,让人意识迟钝、肌肉松弛、困意袭来。但大脑并不傻,它会逐渐“适应”这种刺激,减少自身对GABA的敏感性。

一旦药效过去,大脑便难以自己维持正常的抑制状态,从而出现失眠、焦虑等“戒断反应”。这就像一个人习惯了拐杖行走,突然把拐杖拿掉,他反而无法正常走路。

特别是老年人,脑代谢本就减慢,更容易对这类药物敏感。一些人甚至在白天也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走路不稳的问题,增加了跌倒、骨折的风险。

很多人以为吃了药能睡着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睡眠质量的核心在于“睡得深、睡得稳”,而非单纯的“睡着”。

睡眠分为多个阶段: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期(REM)。长期依赖安眠药,会打乱这些自然周期,尤其是抑制REM期,影响记忆整合和情绪调节功能。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在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后,尽管睡眠时间似乎延长,但深睡眠比例却显著下降,第二天仍旧感到疲惫、头昏脑胀。这种“被药物制造的睡眠”,只是表面的安宁,背后却是身体功能的透支。

科学合理地使用睡眠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眠,但绝不能成为生活的“常态”。

第一,不可自行买药、随意加量。目前国家对安眠药实行严格管控,许多药物如艾司唑仑、地西泮等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自己拿主意加量,不但增加依赖风险,还可能引发呼吸抑制等严重副作用。

第二,控制服药时间与频率。一般建议在连续服药不超过两周的前提下,使用“间歇性服药”方式,即隔日用药或只在特别需要时使用,避免大脑形成依赖。

第三,优先选择半衰期短的药物。这类药物代谢快,残留少,对白天认知影响较小。对于老年人,医生会推荐更适合的药物,例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新型非苯类药物,但同样不能长期服用。

失眠往往不是“睡不着”,而是“心不静”。心理因素在睡眠障碍中占据极大比重。焦虑、抑郁、生活压力、作息紊乱,这些往往才是导致长期失眠的根源。

比如许多退休老人,生活节奏突然放慢,白天活动减少、午睡时间过长,晚上自然难以入眠。再家庭关系紧张、照顾孙辈压力大,也会让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难以放松。

此时,与其依赖药物,不如尝试非药物疗法。比如认知行为治疗(CBT-I)、正念冥想、呼吸训练、规律作息调整等,长期坚持,反而能带来更稳定、持久的改善。

睡前一个小时,决定了一夜的睡眠质量。如果总是盯着手机、喝茶、看新闻,那就别怪自己越睡越焦躁。

专家建议,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强光刺激、情绪波动。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泡脚:温水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放松神经。

深呼吸:简单的腹式呼吸训练,有助于平稳心率,减轻焦虑。

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起床,哪怕没睡着也不要赖床,有助于建立生物钟。

少吃多梦、多梦易醒?也许是晚饭吃太饱。清淡晚餐、避免油腻和辛辣,也是一种“睡前良药”。

睡眠是一种能力,不是靠药物强行“制造”的结果。服用安眠药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懂得适可而止,合理使用。

每一位中老年人都值得拥有一段高质量的睡眠,那不是靠吞药换来的,而是靠科学生活方式慢慢养成的。

当我们开始重视睡眠背后的生活、心理和行为因素,就能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睡眠节奏”。与其让药物主导生活,不如让自己主导睡眠。

参考文献:

[1]王玉.依赖性催眠药物的临床应用与风险防控[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2):1014-1018.
[2]张晓明,李红.睡眠障碍的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睡眠研究,2023,9(03):145-150.
[3]刘芳,赵晨.老年人失眠的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0):5230-5233.

来源:两性生殖健康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