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1068)“助人为乐”与“悄悄走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1 19:28 2

摘要:某老师在班上作调查时问同学们:“什么样的品质是你最欣赏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助人为乐”;但当老师调查“如果有同学遇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办”时,选择“悄悄走开”的人不在少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老师在班上作调查时问同学们:“什么样的品质是你最欣赏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助人为乐”;但当老师调查“如果有同学遇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办”时,选择“悄悄走开”的人不在少数。

这种现象引起了你怎样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部分呈现了一种看起来很矛盾的现象:不少学生既欣赏他人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又不愿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时常可见。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自私,这是最浅层的理解。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盼望他人出手相助;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往往悄悄走开。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知行不一。我们有清晰的道德认知,知道作为社会人,要乐于助人;但是具体在“行”的层面,学生可能还没有实践的勇气或习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道德教育与评价体系的断裂造成的。学校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是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断裂导致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选择“悄悄走开”。从社会因素来看,我们悄悄走开,也可能是担心风险。社会上一些被讹事件经媒体不当宣传,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了学生的认知。

命题部分提出以下要求:(1)这种现象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个问句要求学生要针对这种现象展开思考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才能解决问题?考生不能简单地提出“要助人为乐”的观点并证明这一观点。(2)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需要注意的是,考生的立意必须基于对材料的整体感知,也就是说,必须基于材料中的这种矛盾的现象来思考立意。(3)结合社会或生活实际。考生的写作不能假大空,必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对此,写作时,可从上述分析中自选角度展开。比如,可以按照从浅入深的原则逐步论证,先从浅层次说明我们人性中都有自私的一面(但要注意不能只针对这一浅层次展开,否则行文就缺乏深度,拿不到高分),然后说明即使我们人性中也有很多无私的成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缺乏勇气等原因无法做到。此后,则要重点从如何改进这一方面展开,说明我们要重视行动,或者学校要注重对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等等。

立意:

1.莫让自私蔽障助人之乐。

2.破认知之茧,成知行之蝶。

3.构建善意生态,助力青年成长。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美德不是靠言语,而是靠行动来体现。"当教室里的调查结果呈现出"言"与"行"的割裂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崇高的道德认知难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这种知行错位的现象,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代青少年精神成长的深层困境。

认知与行动之间的鸿沟,往往源于对"助人"内涵的误解。孟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指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但现代人却常将助人简化为简单的施舍行为。当我们把助人等同于"给予物质帮助"时,那些需要精神支持、情感抚慰的求助者就被排除在外;当我们将助人限定为"惊天动地的壮举"时,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善意就被忽视。就像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时,不仅教学生读书识字,更带他们参与社会实践,让道德教育真正扎根于生活土壤。

教育方式的偏差加剧了知行分离。传统德育课堂上,"雷锋日记"的诵读与"感动中国"的视频播放,塑造的是道德模范的完美形象,却缺少对普通人日常善举的关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道德教育应该从身边小事开始。"当学校将助人行为量化为"好人好事登记簿"里的分数,当家长用"别惹麻烦"的叮嘱替代"力所能及"的引导,孩子们自然学会在问卷调查中选择正确答案,却在现实中选择明哲保身。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考验着道德勇气。南京彭宇案引发的"扶不扶"争议,郑州暴雨中"救命文档"创造的生命奇迹,这些鲜活事例告诉我们:助人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社会价值的博弈。但丁在《神曲》中写道:"道德常常在黑暗中放射光芒。"当老人摔倒时,那个犹豫的身影或许正在计算维权成本;当同学求助时,那只伸出的手可能需要突破"社死"的恐惧。这种计算不是冷漠,而是社会信任机制缺失的缩影。

破解知行困局,需要重建"助人"的价值坐标。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义务的最坚实基础在于人的良知。"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助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视角的共情。就像重庆山火中少年骑手自发运送物资,并非有人强制,而是源于对家园的热爱。学校应创造更多"服务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社区服务、公益实践中体会"助人即助己"的真谛。

站在文明的长河边,我们看见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也见证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守。当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重新接轨,当"助人为乐"不再是问卷上的选项而是生命的本能,我们终将在知行合一中,让道德的光芒照亮现实的土地。这需要每个少年既要做星空的仰望者,更要成为大地的耕耘者。

从心之所赏到行之所往:让助人不再是纸上风景

当 “助人为乐” 在品质欣赏榜单上独占鳌头,而面对他人困境时 “悄悄走开” 的身影却屡见不鲜,这种认知与行为的巨大反差,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代人道德选择的复杂图景。为何我们内心向往善举,行动却与之背道而驰?这一现象背后,藏着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人性密码与社会命题。

从个体层面看,这种矛盾源于责任意识与风险考量的博弈。心理学中的 “旁观者效应” 揭示,当众人在场时,个体往往会降低自身的责任感,默认 “总有人会帮忙”。在校园里,面对同学的困难,部分人选择沉默,或许正是被这种集体心理所裹挟。加之社会中偶发的 “扶老人反被讹”“热心助人遭误解” 等负面事件,让善意的表达蒙上了一层风险阴影。就像曾轰动一时的 “彭宇案”,其判决结果不仅让当事人陷入舆论漩涡,更在社会层面引发信任危机,许多人因此对助人行为产生顾虑,即便内心认可助人为乐的价值,也不敢轻易付诸行动。

从社会层面剖析,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和淡漠的人际关系加剧了知行脱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悄然滋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成为不少人的处世哲学。学校教育中,对分数和成绩的过度关注,使得品德教育流于形式,学生未能真正将 “助人为乐” 内化为自觉行动。此外,社区和校园缺乏有效的互助机制,当有人遇到困难时,没有明确的求助渠道和响应流程,导致个体即便有帮助他人的意愿,也不知从何做起,最终只能选择逃避。

然而,助人不应只是束之高阁的道德理想,而应成为融入生活的日常实践。要打破这种知行矛盾,需从多维度发力。学校应加强德育实践,通过志愿服务、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助人的快乐,培育责任感。社会要完善法律法规,为善意行为保驾护航,让助人者无后顾之忧。同时,媒体应多宣扬正能量事迹,营造温暖互助的社会氛围。比如,“顺其自然” 匿名捐款 23 年的善举被广泛报道后,激励了无数人投身公益;“感动中国” 人物的故事,也让助人为乐的精神深入人心。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不应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当我们学会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收获的不仅是对方的感激,更是内心的丰盈与安宁。唯有将心中对善的向往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才能让 “助人为乐” 不再是纸上风景,而是成为点亮社会的璀璨星光。

在某班级的调查中,“助人为乐”这一品质备受同学们推崇,然而当真正面对同学遇到困难时,选择“悄悄走开”的人却不在少数。这一鲜明的反差,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善意与实际行动之间的鸿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知行合一的深刻思考。

知,是对善的认知与认同;行,则是将这种认知付诸实践。知与行,本应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我们前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我们欣赏“助人为乐”的品质,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渴望善良、向往美好,懂得在他人困难时伸出援手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当困难真正降临到身边的同学身上时,我们却因各种顾虑而选择了退缩。这种知而不行,不仅违背了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也让我们失去了传递温暖、弘扬善意的机会。

知行脱节的背后,是多种因素的交织。一方面,是自私心理在作祟。在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害怕帮助他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或损失。于是,当看到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选择了明哲保身,悄悄走开。另一方面,是缺乏勇气和担当。帮助他人有时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面临风险,我们害怕自己能力不足,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或者担心因此而受到他人的误解和指责。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责任的逃避,让我们在善意面前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退缩。

然而,知而不行,非真知也。真正的善良,不仅体现在内心的认同上,更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真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一生心系天下苍生,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灾民,兴办义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济世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自身居无定所,却依然心怀天下寒士,用诗歌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其精神令人动容。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平凡的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善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善良美德的重任。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助人为乐”品质的欣赏和赞美,更要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当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当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增添一份温暖。我们要明白,每一次伸出援手,都是在传递一份善意;每一次无私奉献,都是在弘扬一种精神。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让善良的光芒照亮人间的每一个角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摒弃知行脱节的弊病,以知为帆,以行为桨,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善良与美好的彼岸。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助人为乐”的真谛,让知行合一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世界。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