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比志向更重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2 00:53 2

摘要: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没志气的人,经常立志,却不能实行;有志气的人,一次立志,终身实行。叶文《漫谈立志》:“你不立志,就不会有事业上的成功。但立志要专,更要持久。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没志气的人,经常立志,却不能实行;有志气的人,一次立志,终身实行。叶文《漫谈立志》:“你不立志,就不会有事业上的成功。但立志要专,更要持久。

问题是怎样才能持久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乾这样说道:习惯比志向重要,我觉得很有道理。

我们很多人,年轻时立过很多志向,但真正实现的却不多,为什么?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养成好的习惯。

即便是哪些考上大学的,都能成才吗?也未必。因为他们的读书考试都带有功利性,考上了就完事,没有形成一种在某个领域勤奋钻研、终生努力的习惯。虽然有学历,但并没有专长和能力,有的只是书本知识和形式文凭。

志向以真理为支撑,靠知行合一来实现,这其中就包括行为习惯。

在1917年8月给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说:“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当时,他因未得大本大源之道而心中茫然。

而到了1920年夏后,毛泽东心中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大本大源之道开始明确起来。当时有各种学说,让人眼花缭乱,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无政府主义等,面对这些学说,毛泽东并未照单全收。他明确提出:对中国问题,“不赞成没有主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说他一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再也没变过。

问题是毛泽东没有停留在信仰的阶段,而是落实到了行动上。他原来的理想是当小学教员,做新闻记者,后来参与了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最后转向了军事运动,他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搞了28年的武装斗争,终于打败了蒋介石的腐朽政权,实现了自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志向。

《楞严经》里面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能改变人生的从来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但生活不是。人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不是道理没用,而是习惯最有用。“知易行难”,听道理简单,按照道理执行并形成习惯却很难。

习惯是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歌德说“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即投入行动”。

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生命的基石。杨绛曾言:“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坏习惯会束缚能干者,而好习惯却能引领前行者。足见,好习惯对人的成长意义非凡。诸如早睡早起、读书学习、运动锻炼及健康饮食等好习惯,均能让人受益终身,我们应当时刻珍惜并培养之。反之,懒散、拖延及熬夜等不良习惯,则会阻碍我们的进步,务必警惕并摒弃之。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养成的一些习惯性动作,无论是好是坏,都会在长时间内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那些每日坚持早睡早起、运动健身、保持自律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因此变得积极向上。而那些沉迷于手机娱乐、拖延症严重、频繁熬夜的人,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损害。

比如, 要健康,懂得多少健康的道理都没用,关键还是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村上春树,这位以写作闻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跑步爱好者。他在33岁时开始坚持跑步,并将其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天早晨四五点,他便起床开始跑步,或是在完成写作后跑一小时,每天的跑步距离达到十公里。这种持之以恒的跑步习惯不仅增强了他的体质,还助力他维持了健康的体重。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待跑步的态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他专门撰写了一本关于跑步的书籍《当我在跑步时我在想什么》。正如村上春树所言:“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来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不知谁这样一句话:“现在养成的习惯,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任何收益。但时间一长,你埋下的种子,自然就会开花结果。”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我们种下好的习惯,终将收获美好的人生。

莫言也曾说过:“改变人生的,不是大道理,而是小习惯。往往我们不在意的小习惯,却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大改变。”

人们经常说:"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定式。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可见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可能直接影响他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林乾表示,曾国藩给人的启示是好习惯比志向更加重要。早年毛泽东在他的《讲堂录》里提出:“几千年中国历史中,办事兼传教之人,只有两位,一位是宋朝的范仲淹,一位是清朝的曾国藩。”从曾国藩的经历上来讲,他说一个人矢志不渝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往往要经过两个阶段的考验,第一个阶段的考验风波磨折,要经历很多磨难。第二个阶段,当世界做得不顺利的时候,甚至内部也有质疑、反对、打压,仍然努力前行。他说“‘撑起两根穷骨头,打搂一根新精神’,就是曾国藩很好诠释既要实现目标,还要围绕目标而自我奋斗和自我心灵的洗涤。”

曾国藩强调读书要经世致用。他在给弟弟、儿子写的家书中,反复强调读书立志,要“志大人之学”,即不为己寒己饥而忧,而要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追求的不是个人、家族的发达,而是要培养一代代有家国情怀的人。

曾国藩读书治学有两个字最为重要,一个是“专”,一个是“耐”。他提出,艺多不养身,人只有做到专,才有可能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如果“庞杂”,什么都懂,就会什么都不懂。他还引用荀子“鼯鼠五技而穷”的典故,说明人如果要有成就,读经要专守一经,读史要专熟一代。立志成为古文大家,也必须专门在一家上下功夫。钱穆先生说他就是受到曾国藩的专字诀和耐字诀,才走上治学之道有成就的。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是道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养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所以,听多了道理没有用,将道理内化成你的习惯,变成你的信念才是重要的。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将通达的道理融入生活,变成一种习惯。你做不到,梁启超却做到了。“多变”是后人评价梁启超最常用的一个词,确实,梁启超一生观点变化无数,道路变化无数,但这不正是将通达的道理发挥到极致,将道理植入习惯中的一种表现吗?

把信念、志向、道理记在心里,用行动表现出来,把良言变成自己的好习惯。这样自己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好,志向就会逐步实现。

2025年5月1日

来源:刘军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