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系列文章将尽最大诚意讲述各家汽车新势力的发展历程,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注定无缘终局之战,却用燃烧的轨迹照亮了整个行业的进化之路。
本系列文章将尽最大诚意讲述各家汽车新势力的发展历程,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注定无缘终局之战,却用燃烧的轨迹照亮了整个行业的进化之路。
谨以此文,镌刻这场伟大征程中所有敢为人先的背影,致敬他们以破界者的勇气掀起了百年汽车工业最壮阔的变革浪潮。
在硝烟弥漫的新能源战场,蔚来如同一名身披铠甲的“孤勇者”,执拗地扛起换电大旗逆流而上——当友商扎堆超充赛道时,它却将重金押注在3000余座“3分钟极速换电站”组成的钢铁迷阵上。
这座用百亿资金堆砌的补能帝国,既是用户体验的“魔法水晶”(用户推荐购车率长期超35%),也是商业逻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单站日均50次服务量挣扎于盈亏线)。
从自研5nm芯片刺破技术垄断,到开放换电生态对抗宁德时代等巨鳄,蔚来正以惊心动魄的豪赌,书写中国车企最锋利的创新寓言。
一、李斌的"孤注一掷"
2014年的深秋,李斌站在上海浦东的办公室落地窗前,俯瞰着黄浦江对岸的灯火。
这位北大社会学系出身的连续创业者,刚刚拒绝了特斯拉中国区总裁的邀请,转身创立了蔚来汽车。
作为易车网的创始人,李斌早已在汽车互联网领域积累了深厚资源。但他始终认为,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过于保守。
"用户需要的不是电动车,而是没有焦虑的出行方式。"李斌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拍着桌子说道。
这个商业逻辑似曾相识,改革行业的几个大佬也说过类似的话:
乔布斯多次公开宣称“消费者无法预知革命性产品”。
亨利·福特曾表示:“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所以很明显,坚持换电战略李斌不是要办一家赚大钱的企业,身为社会学学者的他,想要的是颠覆行业,孤注一掷!
二、换电战略的底层逻辑
2016年,当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破土动工,李斌却带着团队飞往德国慕尼黑,秘密研发换电技术。
此时的资本市场对这个"重资产、高难度、零参考"的项目充满质疑,一位投资人直言:"换电站比加油站还贵,你这是在拿用户当小白鼠。"
但李斌看到了更深层的矛盾:
- 技术瓶颈:2017年主流电动车续航普遍不足300公里,即使特斯拉V3超充也需要45分钟充满。
- 用户痛点:充电排队、电池衰减、技术迭代导致的车辆贬值,这些问题在早期电动车用户中尤为突出。
- 政策红利:财政部明确支持换电模式不受30万元补贴限价,为蔚来打开政策窗口。
李斌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换电站每天服务60次即可盈亏平衡,而蔚来用户日均换电频次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
更重要的是,换电模式催生了BaaS(电池即服务)商业模式,用户购车成本降低7万元,电池资产证券化让蔚来获得稳定现金流。
这种"买车不买电池"的创新,彻底重构了电动车的消费逻辑。
三、蔚来的雷霆开局
2016至2017年,蔚来以雷霆之势在汽车江湖劈开一道闪电。
2016年4月与江淮汽车缔结百亿盟约,李斌以安庆游子身份叩开江淮大门,将安徽车企十年电动车制造底蕴化为己用。
同年11月,伦敦萨奇艺术馆的穹顶下,李斌以一场耗资千万的艺术化发布会亮出双刃——英文品牌"NIO"如蓝色闪电刺破夜空,1360匹马力的EP9超跑轰鸣着碾碎赛道偏见。
次年年12月,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化作蔚来帝国的加冕场。耗资8000万打造的NIO Day上,12位用户代替高管敲响上市钟声,ES8携"女王副驾"和全球首个车载AI系统NOMI登场。
最震撼的当属NIO Power换电体系:3分钟完成电池更替的"魔法",配合终身免费质保承诺,彻底重构用户对电动车的补能认知,正式确立换电基因。
EP9
四、换电网络的"愚公移山"
2018年12月,蔚来第一座换电站在上海虹桥机场投入运营。这座造价300万元的"钢铁堡垒",成为李斌破局的起点。五年间,蔚来上演了一场换电网络的"基建狂魔"竞赛:
- 规模扩张:截至2025年4月,蔚来在全国建成3293座换电站,覆盖700余座城市,日均服务超20万次。高速公路每200公里就有一座换电站,用户可实现"一路换电直达"。
- 技术迭代:第四代换电站采用"通过式"设计,换电时间缩短至2分27秒,兼容8种不同规格电池包。
- 生态共建: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巧克力换电标准,吸引一汽、长安等8家车企加入换电联盟,计划2025年建成4000座换电站。
这场豪赌背后,是李斌的"长期主义"哲学。2020年疫情期间,蔚来逆势投入600亿元研发资金,其中40%用于换电技术。
这种不计短期回报的投入,让蔚来在资本市场遭遇"至暗时刻"——2019年股价暴跌80%,被戏称"2019年最惨CEO"。但李斌始终坚信:"换电网络是蔚来的护城河,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关键。"
五、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
2025年3月,蔚来与宁德时代签署25亿元战略投资协议,消息公布当日股价暴涨17%。这背后是资本市场对换电模式的重新认知:
- 估值逻辑:传统车企按"制造估值",而蔚来的换电网络被视为"能源资产"。摩根士丹利测算,每座换电站价值约1500万元,蔚来现有网络估值超480亿元。
- 现金流模型:BaaS用户每月支付728元电池租金,360万用户形成稳定现金流。蔚能电池资产公司计划2026年独立上市,估值或达千亿元。
- 政策溢价:国家电网、中石化等能源巨头加速布局换电,行业标准统一后,蔚来的技术专利将转化为巨大收益。
这种"制造+能源+服务"的复合估值,让蔚来在资本市场独树一帜。2024年蔚来净亏损224亿元,但自由现金流首次转正,现金储备达422亿元。投资者用脚投票,押注的正是换电模式的"时间复利"。
六、盈利目标:四季度盈利
虽然新势力盈利的不多,但是蔚来也到了该盈利的时候了。
自成立以来,可查的亏损情况如下:
合计1064.44亿
前段时间李斌喊出“四季度盈利”的目标。
首张牌押在临危受命的乐道品牌。原总裁艾铁成挂印离去后,能源大将沈斐接过了烫手山芋。首要达成的任务是:全国2300个县级换电站的“充电县县通”计划,以此撬动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
再加上藏在幕后的秦力洪,则把蔚来主品牌的流量疯狂导给乐道,试图让L60重现当年ES6的爆款神话。
第二张牌是突然“调转船头”的萤火虫。这款原为欧洲设计的小车,因反倾销关税被迫转战本土市场。蔚来狠心砍掉3万售价,让这辆4米长的精品车直接杀入比亚迪腹地。
而真正的胜负手藏在账本深处。自研芯片和电池包带来的单车万元降本,正在穿透财务报表;合并供应链团队、裁撤冗余岗位的组织瘦身,让每个季度硬生生挤出近10亿现金流。
同时还有研发投入的周期性回落,NIO Phone、NT3.0平台等技术储备进入收割期,李斌终于能暂时松开发费用的缰绳。
但是这一切能顺利完成盈利目标吗?没有人知道。
六、未来之战:换电vs快充
当比亚迪、华为在上海车展展示"5分钟补能400公里"的超充技术时,李斌却在蔚来展台演示第四代换电站的"3分钟满血复活"。这场技术路线之争,本质是两种商业逻辑的对决:
但李斌看到的是更深层的产业变革:换电模式正在重塑汽车产业链。当电池成为公共基础设施,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将从"制造能力"转向"能源运营能力"。
这种变革在欧洲已见端倪——蔚来与壳牌合作的换电站,正在改写传统能源巨头的游戏规则。
结语:李斌的"时间机器"
十年间,李斌用换电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凿开了一条血路。这个曾经被嘲笑的"换电偏执狂",如今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当特斯拉重新申请换电专利,当宁德时代入局换电生态,蔚来的"换电帝国"正在迎来历史性机遇。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李斌比任何人都清楚:换电模式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打败竞争对手,而在于重构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
这场豪赌的最终赢家,将是那些能把"时间"转化为"护城河"的人。而李斌,正在用蔚来的换电网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打造一台穿越周期的"时间机器"。
来源:馬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