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考场‖第二章:考场浮世绘——古代考生的魔幻日常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2 10:51 2

摘要:公元1175年,一本名为《东莱博议》的科举教辅横空出世。作者吕祖谦——这位理学大师兼“金牌讲师”——深谙考生心理,将《左传》中的历史事件拆解成125篇满分范文,每篇标注“破题技巧”“金句模板”。书一上市便引发疯抢,连朱熹都忍不住吐槽:“科举文字,坏人心术如吕伯

公元1175年,一本名为《东莱博议》的科举教辅横空出世。作者吕祖谦——这位理学大师兼“金牌讲师”——深谙考生心理,将《左传》中的历史事件拆解成125篇满分范文,每篇标注“破题技巧”“金句模板”。书一上市便引发疯抢,连朱熹都忍不住吐槽:“科举文字,坏人心术如吕伯恭(吕祖谦字),真可叹也!”

宋代的教辅市场非常繁荣,除了吕祖谦的《东莱博议》,还有许多其他畅销的教辅书籍。例如,朱熹的《四书集注》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还对后世的科举考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的书坊遍布全国,书商们通过印刷和销售教辅书籍,赚得盆满钵满。这些教辅书籍不仅为考生提供了备考的资料,也推动了宋代出版业的发展。宋代的印刷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书坊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

此外,宋代的补习班也非常发达。许多退休官员和文人会开设私塾,专门教授科举备考知识。这些补习班不仅提供系统的课程,还会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补习班的学费通常较高,但考生们为了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往往不惜重金。补习班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科举考试的竞争程度,也使得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清代绍兴府学宫门前,常年张贴着这样的广告:“包过县试,白银五十两;不中全退!”授课的是退休师爷汪辉祖,他总结出《佐治药言》——一本专门分析考官偏好的“押题宝典”。

他的杀手锏是“三摸法”:

摸考官:研究主考官的诗词风格,比如爱用杜甫典故作策论者,必出民生题;

摸时政:结合近年黄河水患,预测《治河策》题型;

摸题型:针对不同层级考试,定制“破题八式”……

清代的补习班市场同样繁荣,除了绍兴师爷的“考前押题班”,还有许多其他知名的补习班。例如,北京的“国子监”补习班,由国子监的官员和学者授课,专门针对会试和殿试进行辅导。这些补习班不仅提供系统的课程,还会根据考试的最新动态进行押题和预测。补习班的学费通常较高,但考生们为了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往往不惜重金。补习班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科举考试的竞争程度,也使得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清代的教辅书籍也非常丰富,除了《佐治药言》,还有许多其他知名的教辅书籍。例如,《四书文》和《五经正义》等书籍,都是考生备考的必备资料。这些教辅书籍不仅为考生提供了备考的资料,也推动了清代出版业的发展。清代的书坊遍布全国,书商们通过印刷和销售教辅书籍,赚得盆满钵满。教辅书籍的繁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考试的高度关注和对成功的渴望。

长1米、深1.3米的砖砌小隔间,两块木板分别作桌凳——这就是江南贡院的“VIP包间”。清嘉庆考生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写道:“初九日卯时(早5点)入场,携烧饼十枚、酱瓜一包。至夜,邻号老叟如厕跌伤,血溅吾卷。十二日交卷时,左臂被鼠噬,肿若馒头。”

号舍是科举考试期间考生的临时住所,条件极其简陋。考生们需要在狭小的空间中连续答题三天两夜,期间不能离开。许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还要忍受身体的折磨。号舍内没有厕所,考生们需要在墙边的木桶中解决大小便问题。此外,号舍内还常常有老鼠出没,考生们需要时刻警惕,防止老鼠咬坏试卷。

为了应对这种艰苦的环境,考生们往往会携带各种“续命神器”。例如,防蚊套装(艾草香囊+薄荷膏)、提神药丸(人参片混朱砂)、油纸(用于包裹秽物)等。这些物品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的不适,但考试的艰苦程度仍然可想而知。许多考生在考试结束后,往往疲惫不堪,甚至生病。然而,这种艰苦的考试环境并没有阻挡考生们的热情,他们依然前赴后继地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河北沧州博物馆,一件清代作弊马褂震惊观众——丝绸内衬上,用0.3毫米字迹抄录《四书》全文,需放大镜才能阅读。但魔幻现实远不止于此:

飞鸽传书:同治年间,广东考生训练信鸽携带答案,考官发现后当场烤鸽示众;

蜡烛密码:将答案刻入蜡烛,燃烧到特定位置显字(故宫藏“作弊蜡烛”实物为证);

砚台夹层:现藏南京科举博物馆的一方端砚,底部暗格可藏微型《五经》摘要。

作弊一直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顽疾。尽管考试制度越来越严格,但考生们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仍然想尽各种办法作弊。除了上述提到的作弊方式外,还有许多其他奇特的作弊手段。例如,有些考生会在衣服的内衬中缝入微型书本,或者在鞋底刻上答案。还有一些考生会利用考场内的物品进行作弊,如将答案写在考桌的抽屉里,或者在号舍的墙壁上刻上答案。

为了应对作弊行为,考官们也想尽了各种办法。除了严格的搜检和审查外,考官们还会在考场内设置各种陷阱。例如,考官会在考桌上涂上特殊的药水,一旦考生在上面写字,药水就会显色,从而暴露作弊行为。此外,考官还会在考场内安排“卧底”,专门监视考生的行为。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一直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公元1024年,四次落第的柳永写下《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牢骚被宋仁宗看到,朱笔批注:“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虽然在科举考试中屡屡落榜,但他的词作却广为流传。他的词风清新自然,深受百姓喜爱。柳永的词作不仅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还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青楼女子都以演唱柳永的词为荣,柳永也因此被称为“大宋青楼顶流”。尽管他在科举考试中未能取得成功,但他的文学成就却让他名垂千古。他的词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抗争。柳永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科举考试对文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公元1499年,南京应天府乡试放榜日。28岁的唐伯虎本已高中解元(第一名),却被举报“买通考官程敏政”。尽管证据不足,但舆论风暴让他永禁科考。

唐伯虎的科举之路充满了坎坷。他在科举考试中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最终却因为一场冤案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这场事件不仅改变了唐伯虎的命运,也让他在文坛上声名狼藉。然而,唐伯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在绘画和诗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唐伯虎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科举考试对文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19岁中秀才,此后连续11次乡试落榜。这位山东老童生在《聊斋志异》中疯狂吐槽科举:

《司文郎》篇,让盲僧用鼻子闻考卷:“初嗅作恶,再嗅呕逆,此必考官文章!”

《叶生》篇借鬼魂之口控诉:“半生沦落,非战之罪,只因君脑有贵贱骨!”

蒲松龄虽然在科举考试中屡屡落榜,但他的文学成就却让他名垂千古。他的《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还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疾苦。蒲松龄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科举考试对文人命运的巨大影响。尽管他在科举考试中未能取得成功,但他的文学成就却让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历史的实践充分证明,落榜不意味着失败,也许是另一条路的开始!

未完待续……

来源:三棱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