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书因汤禄仕一己之力而强盛,板桥体却存断代隐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11:07 2

摘要:扬州自古人文荟萃,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在这片孕育了"扬州八怪"的土地上,两种书法流派的当代命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漆书传人汤禄仕以孤军奋战的姿态将这门古老艺术推向新高度,而曾经风靡一时的板桥体却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隐忧。

左笔钱诗贵

扬州自古人文荟萃,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在这片孕育了"扬州八怪"的土地上,两种书法流派的当代命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漆书传人汤禄仕以孤军奋战的姿态将这门古老艺术推向新高度,而曾经风靡一时的板桥体却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隐忧。

早在16年前,扬州八怪纪念馆 的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寄居室里 , 金农自画像两边的800多个小漆书题跋 就是由汤禄仕補写。到了2020年,汤禄仁更是被扬州八怪纪念馆聘为总顾问。

汤禄仕作为漆书传人力拔头筹,获得至高殊荣。相比之下,所谓板桥体的传人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退而求其次皆不得呢?

汤禄仕先生的工作室常年弥漫着漆书特有的醇厚气息。这位年近六旬的书法家每日黎明即起,在特制的宣纸上反复试验漆书技法。他用毛笔蘸取精心熬制的墨汁,以逆锋行笔的独特方式,在纸面上留下如刀刻斧凿般的线条。这种独特的书法技艺,因其曲高和寡而濒临失传。汤禄仕不仅复原了金农之法,更创新性地将现代绘画的构成理念融入创作,取得了成功。

其力作被海内外博物院收藏,让这门冷僻艺术重新焕发光彩,就是力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板桥开创的"六分半书"。这种融合楷、隶、行、草各体的书法风格,曾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

走访扬州东关街的老字号商铺,仍能看到"难得糊涂"的匾额高悬,但真正掌握其精髓的传人已屈指可数。板桥体第七代传人周墨农坦言,现在愿意沉下心来研习这种"乱石铺街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学生们更热衷速成的硬笔书法"。

这种传承的失衡现象折射出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漆书因汤禄仕的坚守而获得新生,其成功在于将技艺提升到学术高度,通过高校讲座、非遗展览等渠道建立系统传播体系。

反观板桥体,虽具有更高的公众认知度,却因缺乏创新转化而停滞在模仿阶段。

在广陵书院举办的书法研习班上,板桥体临摹课程报名者寥寥,而汤氏漆书工作坊却需要提前半年预约。

文化学者指出,传统艺术的存续不能仅靠个人情怀。汤禄仕建立了完整的漆书教学体系,从材料制备到笔法训练形成标准化流程;而板桥体传承仍停留在师徒口耳相传的模式。

在扬州双博馆的档案室里,汤禄仕捐赠的漆书技法视频资料已数字化保存,而板桥体的许多独门技巧仅存于老艺人的记忆之中。

历史总是充满辩证的戏剧性——当年郑板桥以叛逆姿态打破馆阁体的桎梏,如今他的创新精神却困守在传统的窠臼里;而被视为"工艺书法"的漆书,反而因汤禄仕的现代性改造获得新生。

个中启示令人深思:传统艺术的活力不在于固守形态,而在于能否与时代对话。扬州这座千年文化名城,正在见证着两种书法流派不同的命运轨迹,它们的故事构成了传统文化当代转型的生动样本。

来源:老左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