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底的北京,有一丝丝凉意,田中角荣完成所有公务后,向周总理提出了一个小小的私人请求,希望能够见一见“大汉奸”郭绍绪。
1972年,在众多人共同努力下,放下恩怨,发展经济,中日恢复建交,田中角荣刚当上日本首相,迫不及待的访华。
九月底的北京,有一丝丝凉意,田中角荣完成所有公务后,向周总理提出了一个小小的私人请求,希望能够见一见“大汉奸”郭绍绪。
但是遗憾的是,田中角荣没能如愿,此刻这个人已经去世!
1903年,郭绍绪出生于伊川县黄兑村地主家庭,12岁时因家族与当地豪强矛盾,家人十余口遇害,被迫流亡并参军。
从小习武,机灵与刻苦耐劳,19岁时,成为一名军官,被老乡王凌云相中,王凌云当时是国民党第二军的军长了,郭绍绪跟着他做了一位处长。
1943年到1944年,抗日战场上豫湘桂战役一溃千里,位于关中平原的河南大片土地沦陷,日本兵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王凌云安排郭绍绪回家乡,把他的父母妻儿接到重庆避难,却扑了一个空,王凌云母亲已经被他弟弟接走了。
而自己的家乡,伊川县已被日军第139联队占领,到处都留下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影子,祖宅被毁,坟墓被挖、乡亲被害,生灵涂炭,抗日救国连自己的家乡都保卫不了,寻找到王凌云的母亲后,老人的哭泣激发了他的复仇决心。
他安排好,他们去重庆的路线后,自己选择留了下来,秘密联络当地抗日志士,包括蔡店乡的马三俊、杜康村的袁好文等绿林豪杰,以“保家护民”为号召,吸纳了数百名青壮年。
这支队伍初期以“人民自卫团”名义公开活动,但实质是抗日武装。
日军所到之处,都惨遭蹂澜,疯狂至极,随着不断侵略腹地,东南亚战场拉开,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日军推行“以华制华”政策,试图拉拢地方武装,利用高官厚禄侵蚀那些自私之人。
郭绍绪和他的自卫团引起了日军的重视,听说他曾经是国民党的军官时,更是迫切的想要拉拢。
日军大队长大内义弥便派出一个翻译,提着厚重礼品去做说客,郭绍绪说要的不是礼品,在国民党那做军官啥礼品没有,我只是对国民政府失望!
翻译回来报告后,日军第三大队大队长大内义弥立马让翻译传达说:“绍绪君,若你能为皇军所用,伊川县保安司令,便是你的-------”
此处正合郭绍绪的胃口,两个人一拍即合,表示誓死效忠日军,从此成为周围十里八乡民众口里的汉奸。
大内义弥任命郭绍绪为“伊川县保安司令”,允许其组建保安团,并配发部分枪支弹药。
郭绍绪表现出谄媚态度,频繁宴请日军翻译官、军官,并赠送古玩字画,征调民夫为日军服务,逐渐消除日军初步怀疑。
他的作恶多端的口碑也从此传播开来,经常走在路上被指名道姓的唾骂,甚至遭背后下黑手,但是他一副满不在乎,把自己的保安团扩充到600余人。
与此同时,在酒楼、商铺安插眼线,获取日军扫荡伏牛山游击队等重要情报。
带着他的保安团下乡扫荡,实际是抢地主家,郭绍绪将逮捕的汉奸与恶霸伪装成“抗日分子”进行公开处决,并将尸体送至日军处作为“投名状”,声称这些人“意图叛变。
郭绍绪为了庆祝胜利,邀请日军大队长等军官参加自己大胜的庆功宴,狡猾的大队长却派了中队长来。
日军派遣翻译官山本入住郭宅监视,郭绍绪每日以美食、美酒款待,甚至主动交出私人财物供其检查,最终使山本上报“此人可信”。 即使日军突然来的大搜捕,他也巧妙的躲过,不断取得日军信任。
郭绍绪与地下党及游击队合谋,应对消灭抗日武装,策划“空城计”行动,游击队提前撤离,留下空营房和破旧装备,郭绍绪率保安团“英勇突击”,制造胜利假象。
郭绍绪将行动包装成“重大胜利”,向日军提交虚假战报,甚至上交缴获的“战利品”,进一步获取信任。
在半年的时间,郭绍绪便在伊川县人尽皆知大汉奸,就算背负如此骂名但他仍旧咬牙坚持。
接连不断的围剿胜利,抗日武装也销声匿迹了,这让大内义弥对于郭绍绪的防备心降至了最低。
1944年8月15日,也是中国农历七月初七,说是中国传统节日,郭绍绪以“乞巧节”风俗为名,在日军驻军附近酒楼宴请大内义弥等8名日军军官及随从。
大内义弥本来不想去,但是一想他这么忠心,又在驻军附近酒楼,大内义弥当天携带了诸多亲信和军官赴约。
很久没有参加聚会的日军官,酒过三巡后,竟然毫无防备的连枪支都卸了下来,海吃海喝,庆祝起来。
眼看着,时机已成熟,以“清炖鸡上桌”为信号,郭绍绪大喊一句清炖鸡,率先开枪击毙大内义弥,伪装服务员的自卫团成员同步行动,几分钟内击毙8名军官及12名随行日军。
行动后迅速转移至伏牛山,利用地形伏击追剿日军,击毙40余人,也洗刷了他大汉奸的骂名。被日军编入《战时丛书》作为反面教材,成为“以华制华”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
战后139联队对“归顺人员”的信任度骤降,引发内部清洗行动,郭绍绪的名字因此被日军高层熟知。
这八名军官中有一位是田中角荣的至亲,所以《战时丛书》也引起了田中角荣的关注。
1972年,田中角荣趁访问中国之机缘,想要见一见让自己至亲等八名军官丢命他乡的人是啥样,可惜的是郭绍绪一直愚忠于国民党,解放战争去世。
郭绍绪以胆识和智谋,在抗日战争中以“灰色抵抗”写下壮烈篇章,他既是国民军官,又需周旋于日军、伪军、游击队之间。
最后的结局让人惋惜,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忍辱负重、舍生取义的精神,至今仍被纪念。现如今伊川县仍存“鸿门宴旧址”纪念碑,这场宴席成为抗战中“智斗”与“民族韧性”的标榜。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