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国土比我们大许多,9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仅驻扎着6.16万现役军队,规模甚至不及中东小国以色列(现役17万)。
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国土比我们大许多,9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仅驻扎着6.16万现役军队,规模甚至不及中东小国以色列(现役17万)。
然而,这样一个“军事小国”却能在美俄两大强权的夹缝中安然无恙,甚至让美国主动送钱送装备。这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天然优势,也有加拿大“躺平式”生存策略的精明算计。
一、地理优势:老天爷赏的“护城河”
加拿大三面环海,北接北极,唯一陆上邻国是美国。这样的地理格局让它远离欧亚大陆的纷争,天然成为“世外桃源”。历史上,美国曾两次试图武力吞并加拿大(1775年、1812年),但均被击退。
尤其是1812年战争,加拿大民兵借助严寒和地形,反将美军赶回五大湖以南,迫使美国签订边界协议。自此,美国意识到吞并加拿大的成本远高于收益,转而选择合作。
冷战时期,加拿大更成了美苏对峙的“缓冲带”。苏联若想攻击美国本土,必经加拿大领空或北极航线。美国因此主动升级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在加拿大北极地区部署雷达和卫星系统,甚至承担了70%的防御费用。
二、“抱大腿”哲学:把保镖变成邻居
加拿大深谙“打不过就加入”的生存智慧。1968年,其国防政策明确将“与美国共同防御北美”列为核心,从此开启“军事外包”模式。
美国不仅提供F-18战机、豹式坦克等装备,还直接派军官训练加军。2021年,拜登政府更要求加拿大升级北极防御系统,并承诺分担费用。
这种依赖换来的是极低的国防成本:加拿大军费仅占GDP的1.33%(2024年为246亿美元),远低于北约2%的标准。即便特鲁多政府承诺到2032年将军费提升至1.76%,仍被美国议员嘲讽为“搭便车”。
但对加拿大而言,省下的军费投入民生,人均GDP高达4.3万美元,何乐而不为?
三、资源筹码:用石油换保护伞
加拿大的底气还来自“资源王牌”。其原油储量全球第三,钾矿、铀矿等战略资源丰富,北极圈内未开发的能源更让美俄垂涎。美国需要加拿大稳定供应资源,俄罗斯则忌惮攻击加拿大可能触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
这种微妙平衡在北极争夺中尤为明显。加拿大12艘老旧护卫舰根本无力巡逻漫长的北极海岸线,但美国却主动联合升级雷达系统,甚至提议共同建造破冰船。
四、外交平衡术:在美俄间“走钢丝”
尽管依赖美国,加拿大始终避免彻底倒向一方。它一边参与北约对俄制裁,一边保留与俄罗斯的北极对话机制;这种“模糊战略”让加拿大既能享受美国保护,又不至于沦为大国博弈的炮灰。
2020年,加拿大甚至因F-35战机价格过高,转而购买波音F-18,公开“打脸”美国军火商。虽然最终迫于压力恢复合作,但足以显示其外交弹性。
结语:小国的“躺赢”之道
加拿大认为,其军队不需要庞大,因为美国比加拿大更担心北极失守;它的国防不需要自主,因为挑衅加拿大等于直接挑战美国。
这种策略的代价,则是彻底放弃军事话语权。但至少在今天,当乌克兰战火纷飞、中东冲突不断时,加拿大人仍能喝着枫糖浆,笑看大国博弈。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来源:钧州小哥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