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章太炎的得意门生,与鲁迅同门,却因狂傲不羁被称“黄疯子”;他才高八斗,桃李满天下,却在情感生活中劣迹斑斑,用假身份欺骗女学生,甚至抛妻弃子;他嗜酒如命,终在49岁醉酒吐血而亡,留下一生功过难评的传奇。
在民国那个大师云集风起云涌的时代,有一位才华横溢却争议不断的国学大师,他的名字叫黄侃。
他是章太炎的得意门生,与鲁迅同门,却因狂傲不羁被称“黄疯子”;他才高八斗,桃李满天下,却在情感生活中劣迹斑斑,用假身份欺骗女学生,甚至抛妻弃子;他嗜酒如命,终在49岁醉酒吐血而亡,留下一生功过难评的传奇。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他的才华与人格如此矛盾?让我们走进黄侃跌宕起伏的一生,揭开这位国学大师的光环与阴影。
1886年,黄侃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黄云鹄是前清进士,精通文学与书法,家中藏书丰富,为黄侃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
据《黄侃年谱》记载,黄侃自幼聪颖过人,3岁便能识字,5岁开始熟读诗书,7岁时写下“父为盐茶令,家存淡泊风”的诗句,展现了惊艳的才情。10岁时,他已能背诵《诗经》《论语》,对经史子集表现出浓厚兴趣,家人无不惊叹其天赋。
15岁那年,黄侃考中秀才,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学术功底。然而清廷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时代的变革推动他走上新的求学之路。
1903年,他进入湖北文普通学堂,与宋教仁、董必武等进步青年结识。他们夜以继日地讨论国事和交流学术,黄侃的视野从传统国学拓展到国家兴亡的宏大命题。
据《湖北文普通学堂史料》记载,他在学堂期间成绩优异,尤其在古文和书法上独占鳌头,深受师长赏识。
1905年,黄侃获得官派留学日本的机会,进入早稻田大学深造。在日本,他接触到西方哲学和语言学等新思想,学术视野进一步开阔。
然而一次偶然的“骂战”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据《章太炎年谱》记载,某夜黄侃因尿急在楼边方便,尿液溅到楼下挑灯夜读的章太炎身上。章太炎怒骂,黄侃也毫不示弱,两人在对骂中竟听出对方言辞中的学问,互报姓名后发现彼此久仰对方。
这场奇遇让黄侃拜入章太炎门下,成为鲁迅、钱玄同等人的师兄。在章太炎的悉心指导下,黄侃精研小学、经学、史学,学术根基愈发深厚,为日后成为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4年,黄侃应蔡元培之邀,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正式步入学术巅峰。他主讲《文选》《文心雕龙》等课程,讲课风格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晦涩的古典文学讲得生动有趣。
据《北大史料》记载,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不仅中文系学生趋之若鹜,就连数学、物理系的学生也慕名前来旁听。他的学生范文澜回忆:
“黄先生讲课如行云流水,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听他的课仿佛穿越到古代文人的世界。”
黄侃在文字音韵学领域成就卓著,他深入研究《说文解字》《广韵》,提出许多独到见解,认为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需以严谨态度考证其源流。
据《黄侃年谱》记载,他曾为一个字的读音查阅数十种古籍反复推敲,直至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他的代表作《音韵学讲义》系统总结了传统音韵学的研究方法,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
他与章太炎、刘师培并称“国学大师”,被誉为“传统语言文字学承前启后的人”。他的学生如金毓黻、杨伯峻、程千帆等人,皆在学术领域独领风骚,延续了他的学术衣钵。
然而黄侃的狂傲个性与他的学术成就,同样引人注目。
他自视甚高,绰号“黄疯子”,对许多人和事不屑一顾。据《胡适日记》记载,黄侃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陈独秀等人冲突不断。他坚决反对白话文运动,认为文言文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白话文粗俗不堪。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公开嘲讽胡适:
“若胡适太太去世,白话电报需‘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十一字,文言仅‘妻丧速归’四字,省三分之二费用。”
此言引发哄堂大笑,胡适颜面尽失。
黄侃与胡适的恩怨不止于此,一次宴会上,胡适谈及墨学,黄侃突然跳起,指着胡适骂道:
“讲墨学的人都是混账王八蛋!”
胡适正欲反驳,黄侃却笑着说:
“我试试你,墨子兼爱无父,你有父何谈墨子?”
众人或捧腹或尴尬,胡适只得悻悻然。
他还曾当众讽刺陈独秀“区区桐城秀才”,让刚上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颇为难堪。
尽管如此,陈独秀对其学术造诣颇为欣赏,曾叹道:
“黄侃学术渊邃,惜不为吾党用!”
黄侃的狂放让他在学界树敌无数,却也让他成为一个独树一帜的传奇人物。
黄侃的感情生活,则是一部充满欺骗与悲情的戏剧。
他的第一段婚姻是典型的封建包办婚姻,1903年,17岁的黄侃遵从父母之命,娶王采蘅为妻。
据《黄侃年谱》记载,王氏温柔贤淑,擅长书法与绘画,起初两人相处尚算和睦。然而随着黄侃赴日留学、接触新思想,他与王氏的共同语言逐渐减少。
留学归来后,黄侃全身心投入学术与社交疏于家庭,王氏则独守空闺,默默承担侍奉公婆、操持家务的重担。
1916年,王氏因操劳过度去世,年仅31岁。
据《民国文人轶事》记载,她临终前仍未等到黄侃的归来,这段婚姻成为封建制度下无数女性的悲凉缩影。
黄侃与黄绍兰的骗婚事件,更为人所诟病。
黄绍兰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知名儒士,她自幼熟读诗书志向高远。
据《民国文人轶事》记载,黄侃与黄绍兰相识于武昌,两人一见倾心。黄绍兰后来赴上海创办女校,黄侃追至上海,展开热烈追求。
他隐瞒原配身份,谎称婚姻为父母逼迫,并以“李姓”假身份与黄绍兰登记结婚。黄绍兰被其才华与甜言蜜语打动,同意了这场荒唐的婚姻。而且在婚后,她放弃事业全心投入家庭,很快怀了孕。
然而,黄侃却在此时移情别恋,与北京女师学生彭欣湘展开了新恋情。
黄绍兰得知真相后,挺着大肚子赶到北平讨说法。据《黄侃年谱》记载,黄侃竟厚颜无耻地说:
“和你结婚的是李某,与我黄侃何干?”
黄绍兰如遭雷击,彻底崩溃。而且此时她的父亲因她“伤风败俗”与其断绝关系,黄绍兰孤立无援,生下女儿后生活陷入绝境。她多次向黄侃索要抚养费,均被无视。
直到1947年,黄绍兰在精神病院自尽,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她的遭遇引发了当时文人的强烈批判,但黄侃却置若罔闻。
与此同时,黄侃与彭欣湘的恋情也成为北大校园的丑闻。
彭欣湘年轻单纯,轻易被黄侃的情书攻势俘获。据《民国文人轶事》记载,两人在校园内举止亲密,引发师生非议,学校也认为黄侃违反师德,将其革职。
彭欣湘怀孕后,黄侃竟然再次选择抛弃,独自离开了北平。彭欣湘独自抚养孩子生活艰难,她多次寻找黄侃,但都像大海捞针。
黄侃的薄情寡义,不仅毁了两位女性的生活,也让他的道德形象一落千丈。
黄侃对酒的痴迷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视酒为灵感之源,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弥漫着酒香。
据《黄侃年谱》记载,他每日饮酒,无论独酌还是与友人对饮,酒杯从不离手。他曾在文章中写道:
“酒能解忧,亦能启智,无酒则人生无味。”
他与友人聚会时,酒桌上高谈学术妙语连珠,酒精似乎让他的思想更加活跃。
然而长期酗酒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他逐渐出现头痛、胃痛等症状,但仍无法割舍对酒的依赖。
1935年10月5日,黄侃与友人在南京登高赏菊饮酒作乐。
据《民国文人轶事》记载,他当晚醉态可掬,与大家畅谈人生,众人皆以为他兴致盎然。不料,回家后他突然呕血,鲜血染红衣衫,家人惊慌失措,急忙请来医生。
医生诊断为酒精中毒引发的肝脏衰竭,已无力回天。
黄侃最终在49岁这一年溘然长逝,留下未完成的学术理想。他曾立志“五十之前不著书”,计划在五十岁后系统整理研究成果,却因命运无常而壮志未酬。
黄侃的早逝令学术界痛惜不已,他的许多研究手稿未能整理出版,成为学术史上的遗憾。他的学生程千帆曾叹:
“先生之学,博大精深,然天不假年,令人扼腕。”
黄侃的离世,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大损失。
黄侃的一生如同一幅色彩斑斓却充满矛盾的画卷,他在学术殿堂中光芒四射,为文字音韵学、经学等领域留下了宝贵遗产。他的《音韵学讲义》至今仍是研究传统语言文字的必读之作,他的学生如范文澜、杨伯峻等,将他的学术精神发扬光大。
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私人生活时,却看到一个道德缺失的黄侃。
他先用假身份欺骗黄绍兰,后又抛弃彭欣湘,毁了两位女性的青春与人生。他的自私与薄情,与他在讲台上的儒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黄侃的故事让我们深思:才华能否掩盖品行的缺陷?一个人的学术成就是否足以抵消其道德污点?他的狂傲与不羁让人印象深刻,但他的欺骗与背叛却令人寒心。黄侃的功与过,如同他的人生一般复杂而矛盾,留待后人评说。
大家如何看待这位国学大师的传奇人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探讨黄侃的功过是非。
1、 王汎森 (2000) 《黄侃年谱》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书详细记载了黄侃的生平、学术成就及情感纠葛。)
2、 钱基博 (1987) 《民国文人轶事》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本书记录了黄侃与黄绍兰、彭欣湘的情感事件及学界轶事。)
3、 胡适 (1998) 《胡适日记全编》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本书记录了黄侃与胡适的学术争锋及冲突事件。)
4、 唐德刚 (1991) 《章太炎年谱》 北京: 中华书局。(本书记载了黄侃与章太炎的师徒关系及相识经过。)
观点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撰写,并融入作者的理解与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官方意见。解读因视角不同而异,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后留言交流,提出宝贵意见。
图片来源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仅用于内容展示与说明,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清风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