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对心脏病患者来说,究竟是好是坏?听听心脏科医生怎么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2 12:09 2

摘要:“装个支架,是不是一劳永逸?”“听说这东西一装,终身依赖?”“会不会越装越多?”这些问题,像绕口令一样困扰着无数患者和家属。支架治疗,仿佛是一条分岔路口,走哪边都惴惴不安。可这背后的科学逻辑,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要精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寒潮突至,街头巷尾的人们纷纷裹紧了围巾,茶馆里老陈捧着热茶,却忽然捂住了胸口,脸色煞白,就像窗外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冷风,让人毫无防备。

心脏病发作的时刻,往往像一只藏在暗处的猫,说来就来,毫不客气。许多家庭,正是从这一刻开始,被卷入了“支不支架”的两难抉择。

“装个支架,是不是一劳永逸?”“听说这东西一装,终身依赖?”“会不会越装越多?”这些问题,像绕口令一样困扰着无数患者和家属。支架治疗,仿佛是一条分岔路口,走哪边都惴惴不安。可这背后的科学逻辑,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要精细。

支架,学名叫冠状动脉支架,是一种用于打通心脏供血血管——冠状动脉的微型金属网管。它的本质,是在血管狭窄或堵塞的地方“撑开一条生路”。那这东西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潜伏的炸雷”?

答案,藏在一项项严谨的研究中,也藏在成千上万例病人的临床记录里。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代金属裸支架便开始在欧美国家试验应用。到2000年以后,涂药支架(也叫药物洗脱支架)逐渐成为主流,它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特殊药物,减少血管再次狭窄的可能。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药物支架在术后一年内的再狭窄率比裸支架下降了近70%。这可不是小数目,在医疗界,那可是“质变”。

但这并不意味着装上支架就万事大吉了。就像修路修得再好,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事故还是照样发生。支架只是“架桥”,真正决定“桥上是否畅通”的,是患者后续的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和基础疾病控制情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一份临床跟踪研究则显示,支架术后未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血管再次堵塞的风险是规范服药者的3倍以上。

而这类药物,往往要连续服用12个月甚至更久。一旦擅自停药,就像是拆了桥上的栏杆,危险随时可能从天而降。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一些患者存在“支架依赖”的心理误区。认为只要装了支架,就可以该抽烟的抽烟、该大鱼大肉的继续大吃特吃,甚至连高血压、糖尿病都懒得控制。

结果就是“前脚装支架、后脚又堵住”,有的患者几年内装了三四个,像是心脏里安了“金属项链”,却依旧心慌气短。

在医学界,关于“支不支架”的争论也从未停歇。特别是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科学家们早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所有的胸痛都需要通过支架解决?

2017年,《柳叶刀》杂志刊登了一项划时代的研究——ORBITA试验。这项研究首次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式,比较了支架与药物治疗对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

结果显示,在部分症状较轻的患者中,支架并未比药物显著改善运动耐力和日常功能

这一发现一度引发全球心血管领域的热议。因为它挑战了一个“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观念:血管堵了,就该装支架。但事实是,堵得不重、症状轻微、心肌尚未缺血的患者,有时候药物和生活干预反而更稳妥。就像墙上裂了条小缝,不一定非得推倒重建,补补防水层也许更合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支架就成了“冤大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几乎是救命的“黄金通道”。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接受及时支架手术,其死亡率下降了超过50%

这类病人,血管堵得像被水泥封死,若不迅速打通,心肌细胞就会“窒息而死”,支架就是“开锁”的那把钥匙。

那问题来了,什么人该装支架,什么人不该急着装?医学不是算命,需要的是综合评估。医生通常会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显像等手段,判断血管堵塞的程度、部位、心肌供血是否受影响等多个维度,再结合患者症状、病史、基础疾病情况做出判断。

有趣的是,近年来中国一些三线城市的医院逐渐出现“支架泛滥”的苗头。一些患者在不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被建议接受支架手术,背后或有经济驱动,也有信息不对称的因素。

这也让国家在2022年出台了《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将支架价格由原来动辄上万元压缩至七八百元,从制度上遏制了过度治疗的苗头。

但即便如此,老百姓面对医生“建议装支架”的时候,依然容易陷入“怕错过”的焦虑。其实,是否需要支架,不能全凭一句“堵了”,关键要看堵得咋样堵在哪儿对心肌有没有影响。就像一条高速路,一段支路堵了,或许绕行就好;但如果主干道全堵,那就得马上疏通。

那具体到不同人群,又该如何对待支架?

对于北方冬季寒冷地区(如东北、内蒙古)的中老年人,尤其在气温骤降、冷暖交替时期,是冠心病高发季节。

此类人群要特别注意及时监测血压、血脂,控制饮食的油脂摄入,少食咸菜、腊肉等高钠食品。若出现持续胸闷胸痛,及时去医院做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必要时进行冠脉造影。

南方湿热地区(如广东、广西)的人群则更容易因高脂饮食和缺乏户外运动引发代谢紊乱。建议定期进行血脂、血糖检查,适度喝茶解腻、避免湿热食物摄入过量,如煎炸、烧烤等,如果家族有心血管病史,更要加强警惕。

而对于年轻人,尤其是都市白领群体,近年来由于高压工作、熬夜、应酬频繁,冠心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快走或慢跑30分钟以上,远离烟酒,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有心脏不适症状者,应及早做心脏CT或运动平板试验,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最后,别忘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冷门建议”:牙周健康也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美国心脏协会研究发现,严重牙龈炎患者的冠心病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5%以上。因为牙龈感染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引发血管炎症,加速动脉硬化。所以,定期洗牙、保持口腔清洁,也是在保护心脏。

支架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洪水猛兽”。它像一把刀,不在于锋利与否,而在于握刀之人是否懂得如何使用。科学判断,合理选择,配合良好生活方式和规范用药,才是让支架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心脏病这道坎,不靠“装得多”,靠的是“活得明白”。

参考文献:

[1]蔡建松, 胡大一. 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解读[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6): 497-502.
[2]周玉杰, 胡盛寿. 支架治疗在稳定性心绞痛中的应用现状[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2): 112-116.
[3]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R].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0.

来源:嘉佳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