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本好书 | 他们眼中的中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2 15:33 2

摘要:我见到威廉时,他不仅在写作和说话上,连举止看上去都完全像个中国人。东方观点和古代中国文化已一步步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

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

其他民族虚构寓意神话,而中国人则手中拿着毛笔和测天仪撰写他们的历史。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文明的潮流从未退去,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至今。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

推荐15本好书,站在不同角度看看他们眼中的中国。

1.《中国文明简史

★西方人眼中伟大的中国文明!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以全新视角解读中国文明史!

★卫礼贤被誉为20世纪享誉全球的汉学家

★“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

★“发现中国内在世界的马可·波罗”

我见到威廉时,他不仅在写作和说话上,连举止看上去都完全像个中国人。东方观点和古代中国文化已一步步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

——荣格《谈理查德·威廉》

中国精神孕育了不同寻常的强大传统。诚然,用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中国很早就为人所知,但长期以来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对口述历史的一种补充。就连孔子的著述也是很简略的(例如《春秋》和《易经》),其思想还是主要靠口耳相传。中国就像其他东方文明一样,这种习俗导致了文化传统成为一种非常牢固和可靠的东西。

——卫礼贤

历经数千年岁月而生生不息,这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上许多古老文明的突出特点。不过,这一结论并非当代中国学界的发明,早在约百年前,国际汉学界已经有不少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德国汉学家卫礼贤便是其中之一。

这位汉学家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可他不仅不传教,还向西方人宣扬起中国文化。晚年他在病痛中写成《中国文明简史》一书,讲述了中国自上古至清代的文明发展历程,其中凝结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深刻洞见

相关阅读:卫礼贤《中国文明简史》: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

2.《马可波罗行纪》: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呈现的著作;学界公认的最佳译本。

欲知世界各地之真相,可取此书读之。

本书是一位13世纪的威尼斯人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而游历中国的奇书,曾风靡世界。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本书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3.《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外国人眼中19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保存了大量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始材料,对于了解晚清中国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

公元1816 年,阿美士德被英国政府指派出使访华,由于在觐见嘉庆皇帝的礼仪问题上产生分歧,最终接见取消,但准许使团沿大运河南下旅行至广州,沿途也得到礼待。

本书为阿美士德使团副使埃利斯出使中国沿途所记的私人日记,日记中记述了使团出使中国的整个过程。本书公开出版,对于研究当时中国的历史及人文风俗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延伸阅读:

○《凝视远邦: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的视觉文化》

不同于传统上关于马戛尔尼使团的政治外交研究,作者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切入,观察了使团艺术家们关于中国之旅的图像生产活动。

在清王朝依其传统怀柔远人之时,英国来访者们亦依其时代惯例,以艺术、科学与外交相互结合的形式凝视着远邦。

相关阅读:“帝王之相”: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画笔下的乾隆皇帝 | 《凝视远邦》

4.夫马进《朝鲜燕行使与朝鲜通信使》: “朝天”与“燕行”,朝鲜使节眼中的明清东亚世界。

在燕行使和通信使文献的研究领域,夫马进教授是最重要的一位开拓者,他不仅在发掘文献上有杰出贡献,也提供了重新叙述东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他的研究超越了王朝或国家的边界,把明清时代的中国、李氏朝鲜王朝、室町江户时代日本,以及14世纪以降的琉球连成一片,勾勒出东海海域的纵横交错和风云变幻。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

本书主要讨论14—19世纪的韩国(朝鲜)与中国、韩国(朝鲜)和日本的对外交流史。作者从浩如烟海的燕行录、通信使录中揭示东亚的册封-朝贡体系的实际状况,以及中日韩通过燕行使和通信使所进行的学术文化交流。本书视角独特、见微知著、勾稽隐秘史料、论说绵密细致,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还原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关阅读:新书速递 | “朝天”与“燕行”:朝鲜使节眼中的明清东亚世界

5.《中国伊朗编: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 着重于栽培植物及产品之历史》:欧美东方学代表性作品。

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所著的《中国伊朗编》是他一生著作中重要的一种,也是欧美东方学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著者本人在语言学、人类学、植物学、矿物学方面都受过专门训练。本书可以说是他探讨东方名物、语言、制度各方面专门问题所得成果的总汇。首先是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其次是关于中亚纺织品、矿物和汉籍著录的伊朗史上萨珊王朝的官制

相关阅读: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欧美东方学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延伸阅读:

○《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国》

本书着眼于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丝绸之路的中国段进行研究,详细梳理了中阿丝绸之路交往的历史,寻找失落的东西文化的交流轨迹。

相关阅读:上天将智慧赋予中国人的手|新书推荐《阿拉伯地理典籍中的中国》

6.《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看两百年前欧洲人如何“颂华”。

作为文化现象,欧洲的“中国热”大体上可以分作俗和雅两个层次。

所谓俗,是指下自市井细民、上至王公贵族对中国所表现的狂热,这种狂热或为好奇心所驱使,或出于对异国情调的追逐,较多表现为购买中国商品,收藏中国器物,了解有关中国的奇闻趣事,模仿中国人的建筑、园林、装饰和衣着,等等。

雅层次的“中国热”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理性思考,除了对中国本身做比较深刻的分析研究之外,还将中国作为参照物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显现了中国文化对于欧洲思想的影响。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它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接触和交流,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堪称空前思想家们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链接:《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7.《镜中观法》:十九世纪晚期西方人的中国法律观。

《中国评论》是19世纪晚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导性媒介,是英美汉学的代表性刊物。本书就是以其为切入点,探讨19世纪晚期中国法知识的西传、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法形象的塑造和演绎的专题论著。

相关链接:《镜中观法》:十九世纪晚期西方人的中国法律观

延伸阅读:

○《他者的镜像》

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他者”是如何认识中国的?以在华外籍留学生为镜像,从“他者”认识中国。

相关链接:《他者的镜像》| 以在华外籍留学生为镜像,从“他者”认识中国

8.《一个瑞典人眼里的中国(1902—1914)》:瑞典人新常富带领你感受清末民初外国人眼里的中国。

这正是四亿人的人生观,是人民的灵魂,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他们的道德准则,是基于古代圣人的教诲;他们把勤劳作为人的第一职责,他们把“三纲五常”作为家国的基本原则。它源于道德与理想,与物质主义或军国主义截然相反——“一个不是由剑带来的国家,必不会因剑而灭亡”。

20世纪初,外国人看到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又会拥有怎样的体验?

新常富,瑞典地质学家、教授和作家,在中国工作生活半个世纪,将他的黄金年华献给了山西大学,他是中瑞两国传统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和开路人。本书原文为瑞典文,原书名是《新中国》,详细记录了其在中国的生活、工作、游历、见闻和数十年的实践,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整体面貌。

相关阅读:city不city?一百年前,一个瑞典人眼里的中国

9.《敦煌发现》:再现敦煌历史文化及其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佳作。

奥里尔·斯坦因(1862—1943),英籍匈牙利人。毕生从事东方学研究与考古探险。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等方面的支持下,先后进行四次中国西部与中亚探险,著作等身。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敦煌部分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素材之一。书中有玉门关长城遗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等内容,是我们了解敦煌历史文化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可多得的佳作。

延伸阅读:

○ 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记

《西域之路》

《敦煌发现》

《西域宝藏》

《河西探险》

相关阅读:新书速递 | 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记之《河西探险》

10.《风俗论》(伏尔泰文集第4、5、6卷):指出了人类从愚昧进步到文明的艰辛历程,从而揭示人类必然走向理性时代的美好前景。

当迦勒底人还只是在粗糙的砖坯上刻字时,中国人已在轻便的竹简上刻字,他们还保存有这些古代的竹简,外面涂着清漆不至于腐烂,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物了。中国人在撰写帝王历史之前,没有任何史书。不像埃及人和希腊人,中国人的历史书中没有任何虚构,没有任何奇迹,没有任何得到神启的自称半神的人物。这个民族从一开始写历史,便写得合情合理。

《风俗论》所关注的是各民族的风俗,同时也研究这些风俗后面隐藏的民族精神与心态,所以,这本史学著作就不是单纯的王朝史、政治史或事件史,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当代法国年鉴学派的先驱,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许多日后社会科学方法的萌芽。

相关阅读:伏尔泰看中国:中国人把天上的历史同地上的历史结合起来了

延伸阅读:

《西方哲学家中的中国之友:马勒伯朗士、莱布尼茨与伏尔泰思想研究》

挑选了西方哲学家中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的中国之友,从他们的生平、思想与著作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西方哲学史,并在中西文化的异同中看到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

11.《东域纪程录丛》:19世纪英国汉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汉学研究必读,古代和中世纪远东研究者的便览手册。

亨利·裕尔编撰的《东域纪程录丛》是19世纪中叶问世的汉学名著。1866年初版,1916年修订再版,此后不断出现新的版本,至今仍位列汉学研究之必读书目。此书是19世界英国汉学研究成就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裕尔以这一著作以及《马可波罗游记译注》跻身欧洲著名汉学家之列。

——张绪山(清华大学历史系)

对于这部著作,给予何种高度评价都不为过,对于地理科学的爱好者们,如何强烈地推荐这本书都不为过。

——默奇森(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

本书是英国著名学者、汉学家亨利·裕尔最重要的作品。西方学者对于东方的兴趣由来已久,并撰写了关于东方的大量著述,裕尔试图把这些著述加以搜集整理,使得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东方,认识东方。因而,本书涵盖了裕尔所能接触到的该领域几乎所有文献。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同样可以从中了解到西方人对于东方的认识和看法,更深刻地了解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本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万国天津:全球化历史的另类视角》

一段八国联军临时政府在天津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来自世界各地珍贵的档案与第一手记载。

12.《史与物:中国学者与法国汉学家论学书札辑注》:在学术互动中发育的中国学术图景,清晰呈现国学与汉学相遇后的中国学术变迁。

《史与物》所及1909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中国学者和学术机构等写给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38封信,以及与此相关的13个附件。该书对汉学、国学、汉学与国学相遇的概要式回顾,将作为把这些珍贵信件回置到当时场景的背景表述。

13.《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新译本):揭示隐藏在传说背后的深层结构,显示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艾兰教授是一位思想特异、独辟蹊径的学者,在这本著作中,她抱着大胆怀疑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史传说,且并未停留在简单的证实或证伪上,而是出色地借鉴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与方法,揭示了隐藏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关尧、舜、禹、启直至商、周王朝的建立的历史传说背后的深层结构,显示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增订版)

本书聚焦商朝的历史文化问题——商代的宗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们的祭祀、神话、艺术及宇宙观中。

○《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增订本)

该书是艾兰教授历年作学术研究有关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和考古方面的论文选集。

14.《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画像石述说的古代中国的生活和思想》:以汉代画像石为钥匙打开了解古代生活的大门。

本书图文并茂,对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该书通过对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画像石的介绍,向读者讲述了古代中国的生活与思想

15.《康熙的红票》: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

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

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呈现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来源:商务印书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