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文在探月科研成果中闪耀光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2 18:00 4

摘要:2020 年,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采样返回,这一历史性的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探索的重大突破,为全球科学界带来了全新的研究契机。2021 年,嫦娥五号月壤样本的首篇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发表于国际期刊《Science》,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术界激起了

嫦娥五号成果发表引发的思考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2020 年,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采样返回,这一历史性的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探索的重大突破,为全球科学界带来了全新的研究契机。2021 年,嫦娥五号月壤样本的首篇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发表于国际期刊《Science》,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学术界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一场关于科研成果语言选择的深度讨论。

在全球科学话语权长期被英语主导的大背景下,这一现象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科学家在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后,是否应该优先使用母语 —— 中文,来发布这些成果呢?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使用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科技自主创新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重要命题。毕竟,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的语言选择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文化、学术和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英语在科研领域的垄断现状

在当代科研领域,英语毫无疑问占据着垄断性的主导地位。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全球主流的学术数据库中,如 Web of Science 收录的论文里,英语论文的比例高达 95% ,这一数字直观地展现了英语在学术发表方面的绝对优势。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像《Nature》《Science》等,几乎所有的论文都是以英语发表,英语成为了进入这些国际顶级学术平台的唯一 “通行证”。这种垄断地位深刻地影响着学术交流的方式。

从学术会议的组织来看,英语是绝大多数国际学术会议的官方语言。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汇聚一堂,需要用英语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参与讨论和交流。这就意味着,那些英语水平欠佳的科研人员,即便有着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可能在这样的国际交流场合中面临表达困难,难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价值,从而在学术交流中处于劣势地位。

在知识生产与传播路径方面,英语的垄断地位也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科研人员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引用,往往优先选择用英语撰写论文并投稿至国际英语期刊。这使得大量非英语国家的科研成果以英语形式呈现,而本国语言的科研成果则相对被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土语言在科研领域的地位。另一方面,英语的主导地位使得科研知识的传播也主要依赖英语渠道,非英语国家的科研人员如果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科研动态和前沿知识,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阅读英语文献。这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薄弱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一道高高的门槛,限制了他们对全球科研知识的获取和吸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科研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

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为例,尽管法国在科技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实力,但由于英语在国际科研交流中的垄断地位,法国的科研人员在国际合作和成果传播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他们的一些优秀研究成果,若仅以法语发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引用率会大打折扣。同样,德国马普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若没有德文版本,对于德国国内科研人员的知识传承和学习也会造成不便 。这些案例都表明,英语在科研领域的垄断地位已经对全球科研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为其他国家在守护母语阵地、提升本国语言在科研领域的地位方面敲响了警钟。

守护母语阵地的国际案例

在全球科研领域英语主导的大环境下,仍有许多科技强国通过各种方式守护着母语在科研领域的阵地,法国和德国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作为法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长期坚持法语发表制度。CNRS 成立于 1939 年,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研究成果 。它的主要任务除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外,还包括科研成果推广、人才培养以及促进法语在科研领域的使用。在法国,科研人员在 CNRS 支持下进行的研究成果,许多都会优先以法语形式发表在法国国内的学术期刊上。例如,在法国的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法语期刊《Journal de Mathématiques Pures et Appliquées》(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和《Annales de l'Institut Henri Poincaré》(亨利・庞加莱研究所纪事)等,一直是法国科研人员发表成果的重要平台。这些期刊不仅在法国国内科研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这种方式,法国不仅保持了科研成果在国内的有效传播和知识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法语在国际科研交流中的地位,使得法语在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仍然拥有独特的学术表达体系和术语规范 。

德国马普研究所(马普学会)同样重视母语在科研成果发布中的地位,要求所有成果必须有德文版本。马普学会是世界顶级的基础研究机构,在全球科研领域声誉卓著。以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为例,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发表关于人类进化、语言起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时,除了会在国际知名的英语期刊上发表外,还会同时发布德文版本。比如他们在对现代人类最古老基因组的研究中,相关成果不仅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德文版本的研究报告也在德国国内科研机构、高校等得到了深入研究和讨论。这使得德国国内的科研人员、学生等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和理解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科研知识在国内的传播和学术传承 。在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对银河系外恒星 WOH G64 的研究中,也是如此。他们首次成功拍摄到这颗恒星照片的研究成果,既有英文版本在国际天文学界传播,也有德文版本供德国国内相关领域人员学习和研究 。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即使在英语主导科研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下,科技强国完全可以在保持国际化科研合作与交流的同时,守护好母语阵地。这不仅有助于本国科研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也能为提升本国文化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奠定基础,为中国在科研成果语言选择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中文科技表达的独特魅力

在科技领域,中文有着独特的表达优势,能够以简洁而精准的方式传递复杂的科学概念,同时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

著名化学家徐光宪在研究复杂的分离技术时,创造了 “萃取” 一词。这个词简洁而精准地阐释了利用液体各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从而实现分离的技术原理 。“萃” 有 “聚集”“精华” 之意,“取” 则明确了获取、分离的动作,二者结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一复杂技术的核心内涵,让科研人员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其本质,极大地方便了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这一词汇的创造,不仅体现了中文在科学术语表达上的精准性,也展示了中文独特的构词智慧。

中国航天领域的术语命名,如 “玉兔”“鹊桥” 等,更是将中文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玉兔” 作为月球车的名字,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中陪伴嫦娥居住在月球上的玉兔。神话里的玉兔善良、纯洁、敏捷,而月球车在月球表面的探索任务,同样需要具备灵活、精准的特点,这个名字不仅在形象上与月球车的使命相契合,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在看到月球车的名字时,能够联想到古老的神话传说,感受到中华民族对月球探索的浪漫情怀 。“鹊桥” 作为嫦娥四号中继星的名字,其寓意来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唯有鹊桥相助才能在每年七夕相会。而在航天任务里,“鹊桥” 中继星为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球之间搭建起通信的桥梁,实现了 “地月传书” 。这个名字巧妙地将神话故事与现代航天科技相结合,赋予了航天任务浪漫而美好的文化内涵,使冰冷的科技成果充满了人文温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文在科技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表达,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大力推动 “科技名词审定” 工程 。该工程系统梳理和规范了众多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术语,截至目前,已系统构建起 3.7 万个专业术语的中文表达体系。在物理学领域,对于各种基本粒子、物理现象的中文命名,都经过了严谨的审定,确保了中文术语能够准确反映其科学内涵,同时又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在生物学领域,从生物分类、细胞结构到基因工程等各个方面的术语,都通过这一工程得到了统一和规范,使得中文在生物学研究、教学和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工程的实施,为中文在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中文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知识传播。

构建双轨制发表机制的设想

在当前科研成果语言选择的讨论中,构建一种双轨制发表机制势在必行。这种机制能够在兼顾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有效提升中文在科研成果发布中的地位,实现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的双赢。

实施 “24 小时首发制” 是双轨制发表机制的核心设想。具体来说,当科研人员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后,首先应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权威中文期刊上进行首发 。这些中文期刊在国内科研界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能够确保科研成果在国内科研群体中得到及时传播和讨论,促进国内科研知识的共享和学术交流 。在中文期刊首发后的 24 小时内,科研团队应迅速组织专业翻译人员,将论文精准翻译为英文,然后投向国际知名期刊。这一短暂的时间差,既保证了科研成果的国内优先发布权,又不影响其在国际上的传播时效性 。

日本 J-STAGE 平台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借鉴。J-STAGE,即日本电子科技信息集成(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ggregator,Electronic),其目的在于向全世界即时发布日本科学技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和发展 。该平台出版的期刊涉及数学、通讯与信息科学、物理、化学与化工、生物等各个学科领域,不仅包括期刊,还有会议文献和报告 。J-STAGE 通过实施即时双语发布模式,使日语论文的国际可见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相关数据统计,采用这一模式后,日语论文的国际可见度提升了 40% 。在该平台上,日本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以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同时发布,全球科研人员既可以通过英语版本了解研究内容,也为对日语有一定了解的科研人员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新途径,拓宽了科研成果的传播渠道 。

这种双轨制发表机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文化传承角度看,中文首发能够让中国的科研成果首先在国内学术界得到传播和应用,增强国内科研人员对本国科研成果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中文在科研领域的发展和规范 。在国际交流方面,后续的英文翻译版本又能使科研成果顺利进入国际学术市场,与全球科研人员进行对话和交流,提升中国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它还能对国内科研期刊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首发,国内中文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望逐步提升,进而吸引更多优秀科研成果投稿,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中国科研期刊走向国际舞台 。

语言战略与科技发展同频共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语言战略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紧密相连,同频共振。

清华大学在推动科技成果语言战略方面做出了积极且具有示范意义的举措。学校明确要求,国家重大专项成果必须提交中文技术报告 。这一要求不仅强化了中文在科研成果表达中的地位,更体现了清华大学对母语在科研领域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在一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如量子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在完成研究后,首先精心撰写详细的中文技术报告。这些报告不仅记录了科研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实验方法和研究结论,还融入了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的深入思考和分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参考资料,促进了中文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 。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将中文成果纳入认证体系 。这一举措从国家层面为中文科研成果提供了认可和支持,极大地鼓励了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在该系统中,中文科研论文、技术报告等成果被纳入统一的管理和认证范畴,与英文成果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使得科研人员在申报科研项目、评估科研绩效等过程中,中文成果能够得到充分的认可和考量,进一步推动了中文在科研领域的广泛应用 。

随着这些语言战略举措的实施,中文在科研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据统计,中文科技论文在国际引文数据库中的占比已从 2010 年的 8.7% 稳步上升至 2022 年的 15.3% 。这一数据的变化直观地反映出中文科研话语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的成长潜力。越来越多的国际科研人员开始关注和引用中文科技论文,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也表明中文作为科研语言的国际地位正在逐步提高 。在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中文科技论文,被国际同行频繁引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彰显了中文科研话语在国际科研交流中的重要价值 。

共筑现代科技话语体系

当我们凝视着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那些晶莹的玻璃微珠时,仿佛看到了来自 38 万公里外宇宙深处的神秘信使,它们不仅承载着珍贵的物质样本,更带来了文明对话的宝贵契机。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让中文与科研成果齐飞,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传承的坚定守护,使古老的中文在现代科技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延续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基因;更是对中国科技创新自信的有力诠释,展示着中国科研人员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独特贡献和强大实力 。

实现这一目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科研机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形成强大合力 。科研机构应积极鼓励科研人员用中文撰写和发表科研成果,提供相关的支持和资源,营造良好的中文科研氛围 。学术期刊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的中文科研论文投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文科技期刊品牌 。评价体系则需进一步完善,充分认可中文科研成果的价值,将其纳入科研绩效评估、职称评定等关键环节,为中文科研成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培育植根于中华文化、融通世界的现代科技话语体系,让中文科研成果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书写人类科技发展的崭新篇章 。

来源:一粒小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