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假期到来,南京江北新区首批37所中小学体育场正式宣布向公众开放。此前,苏州、无锡、扬州、连云港等地中小学体育场馆也陆续对外开放预约。不少市民反馈太方便了,健身又多了个好去处!
五一假期到来,南京江北新区首批37所中小学体育场正式宣布向公众开放。此前,苏州、无锡、扬州、连云港等地中小学体育场馆也陆续对外开放预约。不少市民反馈太方便了,健身又多了个好去处!
从“封闭校园”到“开放社区”,这个看似普通的政策调整,实则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在全民健身需求激增与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下,校园运动场开放,打破“校墙思维”,让存量资源在动态调配中释放最大社会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存在显著的“时空错配”现象。工作日的教学时段,这些设施被充分使用;而在节假日和晚间,却往往处于闲置状态。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却呈现出“潮汐式”特征——例如公共体育场馆在周末的使用率较平日高出3倍以上。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健身去哪儿”成为困扰城市治理的顽疾。
江北新区的此次改革,正是对这一矛盾的积极回应。37所学校的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等设施向市民免费开放,不仅盘活了存量资源,更通过时间错配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不仅是体育场馆,为了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题,今年1月,连云港海州区首批4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和3所学校的校外停车场试点向社会免费开放,方便市民就近锻炼、停车。这种“时间银行”式的资源配置模式,为破解城市公共资源短缺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南京江北新区部分中小学开放体育场馆名单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安全管理、责任界定、运营维护等多重挑战。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何时开?怎么开?都需要一定的管理智慧。
在南京市江北新区,进入学校锻炼的群众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在门卫处登记,学校将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值班管理,根据场地容量采取相关限流措施;在扬州部分中小学,市民首次进入校园时,需要登记身份信息,之后在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便可通过刷脸或者出示身份证件进入校园;而无锡新吴区为了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资源,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利用率,新增了刷脸、扫码等核验方式,支持多种方式入校,更好地满足新吴居民就近便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
总的来看,通过身份证登记、人流限流、专人值班等措施,既保障了校园安全,又实现了有序开放;而免费开放的政策,则体现了公共资源的普惠属性。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意义,远不止于提供健身场地。当社区居民走进校园,他们接触到的不仅是硬件设施,更是教育理念的传播载体。扬州梅岭中学教育集团运河中学将操场与教学区通过栅栏进行隔离,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这实际上是在保护教育空间的专业性。但与此同时,这种开放也在悄然改变着公众对教育的认知。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改变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学校的教育资源正在向社区辐射。学校体育场所开放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专业运动场地的服务;其二,社区的活力正在反哺校园。当居民在学校操场锻炼时,他们的运动热情也在感染着学生,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这种双向互动,正在构建起“学校—社区”的良性循环。
南京江北新区等地的改革,是我国城市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长沙、深圳等地也在进行相关开放探索。这种变革需要制度保障。专项资金补助、统一管理方案、动态调整机制……都需要制度创新的保障。这场变革更需要文化认同。当市民自觉遵守开放规则,当学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当政府构建长效保障机制,公共资源共享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如何让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每个城市都面临的课题。南京江北新区的实践,为各地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当校园运动场的大门向市民敞开,敞开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城市治理的新思路、新境界。这种开放,既是对公共资源的重新定义,也是对城市文明的新探索。未来,随着更多城市加入这场变革,社会大众期待看到的不仅是健身场地的增加,更是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城市活力的迸发,以及教育价值的全面释放。
编辑:蔡阳艳
审核:高仁泉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