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劳动节有着两大主题,其一为“劳动最光荣”,以此纪念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其二就是“送春迎夏”,因为劳动节的固定日期在阳历5月1日,而立夏交节的时间在每年的阳历5月5日至6日之间,从劳动节五天假期的角度来看,每年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或假期结束的第一天,就是立夏节气
五一劳动节有着两大主题,其一为“劳动最光荣”,以此纪念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其二就是“送春迎夏”,因为劳动节的固定日期在阳历5月1日,而立夏交节的时间在每年的阳历5月5日至6日之间,从劳动节五天假期的角度来看,每年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或假期结束的第一天,就是立夏节气到来的日子。因此,五一假期这段时间就是春夏交替的重要节点。
明天就是农历四月初七(阳历5月4日),这天不仅是五一假期的第四天,同样也是立夏节气的前一天,称之为“绝日”。在民间,特别是老人的眼里,农历四月是一个很重要的月份,特别是四月初七,更是民俗文化中很特别的日子,农村有一句老话说“四月怕初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到底怕啥?我们来看看老人咋说的。
明天是农历的四月初七,立夏的前一日,这天是一个“木气将尽,火气初生“的“绝日”。按照干支纪年来说,明天是乙巳年、庚辰月、癸酉日,值得一提的事,明天同样还是“杨公忌日”、“小儿七”、“执日”。
首先,什么是“杨公忌日”呢?
杨公忌日,又称“杨公十三忌”,是农历年中十三个被视为“诸事不宜”的特殊日期。其起源主要与风水宗师杨筠松有关,在 《玉匣记》对此就有相关的记载,说的是杨筠松根据二十八宿的运行规律,推算出了一年之中十三个特殊的日子,随后演变为民间的择日依据之一。
杨公忌日共有十三个日子,分别固定在每年的农历日期,这十三个日子依次排序为: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明日农历四月初七,这天是每年的第四个“杨公忌日”。
其次,什么是“小儿七”呢?
在传统历法中,每个农历月的前八天分别代表着人和动物的生日,分别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之后的农历初九为天生日,农历初十为地生日。这个说法起源于两千年以前,据说女娲在创造万物的时候,先造出了“六畜”,而在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每个农历月的初七就被视为“人生日”,也叫“人胜日”和“小儿七”。
在古代,每到“小儿七”这天人们就会通过天气来观察年景,如果初七这天的天气晴朗,那么预示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之,如果初七这天阴云密布下起了雨,那么预示着接下来不是大旱就是大涝。除此之外,“小儿七”这天人们还有着“吃面”的习俗,也叫吃“绊脚面”,因为面条的形状细长而均匀,宛如一条绵延不绝的丝带,寓意生活美好和健康长寿。
最后,什么是“执日”呢?
在古代,人们如果遇上一些重要的事情,那么就会挑选一个好日子进行,这种“挑日子”的习俗就是我国的择吉文化,例如动土迁宅、纳畜安葬、婚嫁娶亲等都会择日而行,图个平安吉利。民间最常用的择吉方法就是“十二建日”,这是由十二个不同含义的日子组合而成,分别是: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明日农历四月初七,根据“十二建日”择吉推算为“执日”。其中“执”有着执着和坚固的意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有学会坚持,事情的结局才能更好。因此,“执日”在古人看来是“凶日”,但这里想要表达的并非是字面意思,而是传统择吉文化对日子的划分方法。
明日农历四月初七,不仅是立夏交节的前一日,同样还是“杨公忌日”、“小儿七”、“执日”,那么这天老人到底怕啥?我来回答。
明日四月初七是“杨公忌日”,在这样的日子老人都会提醒人们不要骄傲自满,这是为啥?
关于杨公忌日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较为有趣的说法。相传在古代,有一杨姓老者,家财万贯,膝下十三子,人称“杨公”。其邻居无子,杨公常以此炫耀,邻居因此很是生气,便诅咒他说:“不要显摆!人都会生老病死,谁知道你儿子能不能长命百岁呢?”,杨公听后不以为然,甚至口出狂言:“我有十三子,纵使天妒,每月亡一子,年末仍有一子伴终!”果然,这话在之后成真。从又一年的正月十三日开始,杨公的儿子便接连去世,而当年还恰逢闰月(有十三个农历月),直到年底杨公的十三个儿子全部丧尽。
由此可以看出,杨公因有众多儿子而得意忘形,整日骄傲自满、口无遮拦,最终却导致儿子接连离世,晚年生活孤独凄凉,在人们看来,杨公的遭遇都是因其骄傲、自满所指,因此在杨公忌日这天要避免骄傲自满,图个平安吉利。
老话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啥都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好比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倒不进去新东西了。人要是这样,就会停止学习、停止进步。所谓“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竹子因为虚心,所以能低头汲取养分,茁壮成长;梅花因为不傲慢,所以能以优雅的姿态绽放。人也是一样,只有生活中保持谦逊,才能虚心向他人学习。
明日四月初七,立夏交节的前一天,此时已经进入春夏交替的关键节点,随着自然界阳气生发旺盛,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浮于表面,这就会导致人体表层的温度升高,而人体为了调节体温,毛孔就会打开,汗液排出也会增多,这就导致人们经常出现口渴的情况,此时人们每日的喝水量就会增加。
但要注意,应当避免大口喝水,这是因为大口喝水,会让血液在短时间内迅速稀释,出现“水中毒”的情况,例如恶心、头晕、心慌等不适。而且,大口喝水还容易把空气也喝进肚子里,引起打嗝、腹胀。特别是刚运动完或者出汗多的时候,大口喝水可能让身体一下子吸收不了这么多水分,多余的水分在体内积聚,还会影响肾脏正常排水功能,导致水肿。
那么,口渴了该如何合理喝水?首先,喝水要少量多次。别等渴得不行了才喝水,那时候身体已经缺水比较严重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喝一小口,让身体慢慢吸收水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其次,水温要适宜。太凉的水会刺激肠胃,容易引起肠胃不适;最后,进入春末夏初,每日的饮水量要适当增加,每日饮水量应保证在2000毫升左右。
每年的四月初七恰逢立夏前后,此时气温已经稳定回升,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加快,此时适当运动,可以进一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让身体里的废物和毒素更快地排出体外,身体更清爽、更健康。而且,春末夏初人们时常会感觉烦躁,这是因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生发,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浮于体表,导致体内“空虚”,但适当运动后,身体内部阳气就会充实,从而产生愉悦感,缓解压力和焦虑。
然而,运动虽有益处,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千金要方》有云:"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春末夏初,人体腠理开泄,出汗量较平日本身就开始增多。若运动过量,就会因过度出汗,而导致正气耗伤。之后的过度劳倦,不仅损伤筋骨,更会使心神疲惫,一整天都没精神,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
那么,该如何运动?春末夏初锻炼,宜选和缓的运动,例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这些运动即能气血流通而不致大汗淋漓。运动后觉得身心舒畅,略有微汗,即为适度,如果感觉筋疲力尽,周身酸软,则是运动过量,下次运动就要适当降低强度和运动时长。
农历四月初七还有一怕,那就是“怕下雨”,为啥?
《齐民要术》有云:"四月七日晴,稻黍得丰登。"如果此日天晴无雨,说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升发,地气通泰,在古人看来,这样的天气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若这天下起了雨,就会导致田泥湿重,夏播作物难以下种,很容易误了农时。
农谚也有云:"四月初七淋,仓里不见米。"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四月初七这天下起了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降雨较多,农作物的收成将会受到影响。
春末夏初正是农作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例如此时麦苗拔节,油菜结荚,皆需日晒风和。如果雨水连绵,那么对农作物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过多的降雨会导致农作物的根系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不仅无法呼吸,时间久了农作物根系还会出现腐烂的情况;另一方面,进入夏季也是进入了汛期,如果此时阴雨连绵,那么很容易引发洪涝,对农作物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农历四月初七怕下雨,这是农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四月初七晴,粮食囤满仓”
“四月初七雨连绵,四十五日不停歇”
“初七晴,一月晴;初七雨,一月雨”
与此相关的农谚还有很多,都说明了农历四月初七是一个宜晴不宜雨的日子。
总结,老话说“四月怕初七”到底怕啥?您都了解了吧?今年四月初七正是五一长假的第四天,这天很多人都会选择返程回家,毕竟旅途劳累,要留一天的休息时间,在这里祝愿大家平安返程、生活安康。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