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治愈人的10首禅诗,浮世万千,看透一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3 12:19 2

摘要:第一句“千年石上古人踪”,是说,在千年的古道上,哪个是古人走过所留下的踪迹呢?看看啊,佛陀所发现和指示的“古道”,诸佛菩萨是怎样认识和实践的呢?古圣先贤是如何成圣成贤的呢?

01

无题

(唐)寒山子

千年石山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

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这首偈颂出自禅宗大师寒山子的手笔,简洁而深刻,富含哲理。

它以自然为背景,以明月为引子,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引导我们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第一句“千年石上古人踪”,是说,在千年的古道上,哪个是古人走过所留下的踪迹呢?看看啊,佛陀所发现和指示的“古道”,诸佛菩萨是怎样认识和实践的呢?古圣先贤是如何成圣成贤的呢?

换言之,在佛的觉悟教育里的“古仙人道”,是我们的模范和导航。这个古仙人之“道”,是指勇敢、毅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吃不得苦中苦,怎能成为人上人?古仙人道是发心的,发菩提心,发慈悲心,发般若心、发勇猛心,你如果肯发心,就能发现和走上古仙人道,否则就没法子!

第二句“万丈岩前一点空”,就是说,在万丈悬崖前面,一眼望去,一片空茫茫,你敢跨步一跃吗?你能把虚空粉碎(觉性)看成自己的归宿吗?如果你不了解空性的真谛,以为往下跳就失去一切了,那是多么可怕啊?实际上,空如虚空,你能无惧于那一点空,才能拥有万有:空又如大火炬,能烧毁凡夫的一切妄想执着,如果不怕这个大火炬,让它光明普照,人生还会有什么问题呢?

第三句“明月照时常皎洁”,在午夜时分,一轮圆月冉冉升起,于是黑暗自然而然就退隐了,同样的,就像自心一念灵犀,自性光明自然映现,而无明黑暗就立刻退失了。当我们心里的明月照耀起来时,一灯破万年暗,一智能除万年痴,黑暗、是非、烦恼都会离自己而远去了。

第四句“不劳寻讨问西东”,要是能把我们本心觉性里空明朗耀的般若智光明丽丽的显现,就你就不会再去计较、分别,凡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于是就踏着圣贤的脚步勇往直前,还怕走不到生命的最究竟圆满的境地(净土)吗?

02

无去无来

(唐)拾得

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满出人天。

拾得原是个孤儿,是天台山国清寺僧人丰干把他捡来养大的,故名“拾得”。他的生卒籍贯均不详。他和寒山情谊较深,诗的思想倾向、风格相似,后人将其诗辑附在《寒山子诗集》里。丰干、寒山、拾得,时人称为“国清三隐”,是解脱的智者,其事迹流播甚远。

此诗似是咏水精(即水晶),实不然;或是咏水晶般的心,也不然;是咏一种透明的感觉,透明的智慧,也不全然;是说用透明的心去观照世界,让人间更加美丽透亮,更接近自己心念神系的净土,这似乎也未能将题旨全说清楚。故诗题标为“无题”。

一、二两句是拾得对本然的生命的彻悟。真如法性,无终无始,无去无来,超乎一切时间空间而存在。生命现象,有生有死,有青春有衰老,而内在自性却如如不动。顿悟到这个如如不动的自性,就找到大安心,就会透过流转不息的现象,看到万事万物的本质,解脱自在,面对形貌的衰老,面对死亡,安静自如,若面对另一程生命的起点。

三、四两句是一、二两句意念的具像化;说是有了对生命本质透彻真切的体悟,心就会像一颗绝瑕无翳的水晶,透出光明,洒满人间,使山河大地湛然澄澈。手上的念珠,清润透明,由红线系连。这红线有如一条热肠子,说明世事看得剔透,心却仍抱持着温热,仍对人世怀着悲悯。心愿澄澈自身,也清凉他人。

03

对酒诗

(唐)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赏析】

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时迸发出的一点火光,转瞬即逝。人生不论贫穷富有,应放开眼界,随遇而安,笑口常开,极乐自在。

此诗为白居易的闲适之作,写于他被贬江州之后,借酒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白居易以“蜗牛角上争何事”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琐碎小事上的无谓争斗,进而以“石火光中寄此身”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他劝诫人们应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应为外物所累,不开口笑反而是痴傻之举。这种超脱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与佛家的“放下执念,追求内心平和”的思想不谋而合。整首诗语言平实,寓意深远,引导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追求内心的自在与解脱。

04

读禅经

唐·白居易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佛家教义的深刻理解。这句话意味着在梦中谈论梦境,双层梦境之下,一切皆为虚幻。这反映了佛教中关于世间一切皆为幻象,人生如梦,梦中之梦更显得虚无的理论。白居易用这样的表达来强调世间万物的无常和幻化,倡导人们应该看透尘世的虚妄,追求心灵的解脱。这与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思想相契合,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洞悉世间真相。

白居易此诗决定明心见性,我们时间本来就在梦中,一起相皆为虚妄,如梦幻泡影,梦中人做的梦更是虚妄,洞察如此真相,自然如如不动,哪如愚人,尚忧愁梦境!

05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是柳宗元33岁外放永州司马时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属于五言古诗。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柳宗元住在永州龙兴寺。龙兴寺在城南,住持僧为重巽,坐禅于龙兴寺净土院,与住在龙兴寺西厢的柳宗元相邻。由于重巽是楚之南的“善言佛者”,故称其为“超师”。

柳宗元追求佛道,主要是拜重巽为师。他有时请其讲“佛道”,有时到净土院读佛经。一天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的净土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想在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理,又流露出寻求超越尘世、追求冲淡宁静的复杂心情。

唐代佛教林立,主要流行净土和禅宗两派。净土专念阿尼陀佛名号,以求往生西方净土。

柳宗元自幼好佛,谪贬永州之后更希望从佛学禅理当中寻求心理的寄托和解脱。

这天早晨柳宗元像往常一样汲取寒冷的井水漱一漱口,闲暇的拿着一本佛学经卷到东斋外面虚诚的诵读。

诗人在诵经之余不禁感叹:世人不去追求佛家的真谛,而是痴迷于追逐世上愚妄的形迹,他想领悟佛家的真谛,但不能心领神会怎么能精通呢?

06

寄韬光禅师

——白居易〔唐代〕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一首充满趣味性的叠字诗。

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后相对,两句之间上下相对,如珠走玉盘,铿然和鸣,诗味回环,呼应自然。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天地无界的超然感觉。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连续使用叠字,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给人极大的艺术享受。全诗浑然天成,禅韵缭绕,是一首于禅于诗皆臻妙境的佳作。

韬光禅师,莫详族里,唐穆宗时,结茅于杭州灵隐寺西峰,与鸟巢布衣为友。

刺史白居易重其道,尝具馔饭之,以诗邀云: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

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

命师来伴吃,斋罢一瓯茶。

师答云: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枕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饮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画楼前。

其高致如此。

永乐初,槎溪张辂游庵一绝云:

蹑屩扪萝上翠微,绿云深处扣禅扉。

老僧解诵香山句,惊落松花满客衣。

诗今犹在也。

——摘录自《七修类稿》卷三十

07

念佛偈

[唐]白居易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祖师说:一句弥陀作大舟。求生净土的人,平日务必多多念佛,便是为自己建造一条脱离苦海的大船。念得越多越真切,这条船就越好越安稳!白居易晚年信佛十分虔诚,不再吟诵诗文,专心学佛,念阿弥陀佛。尽管招来许多达官贵人的讥笑,可他不管这些闲言碎语,只管老实念佛。他在脍炙人口的《念佛偈》中这样表露自己的心迹: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

08

轻如毫末重如山,地角天涯去复还。

黄叶殒时风骨露,水边依旧石斑斓。

——宋·释智愚

09

《贫道子—虎园》

众生相守护,一切好眷顾。

虎园怡芳草,一声阿弥陀。

众生相与极乐境:禅意诗中的生态寓言

《贫道子--虎园》是一首充满禅意机锋的生态寓言诗,在简练的四行文字中,诗人构建了一个多层级的隐喻空间。作品表面描绘虎园生态,深层则指向佛教哲学观照下的生命共同体图景,展现了现代语境下对传统禅宗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众生相守护"开宗明义地构建了佛教哲学框架。这里的"众生相"既包含《金刚经》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哲学概念,又巧妙转化为具象的生命共同体意象。诗人将传统佛理中的"破相"智慧,转化为现代生态意识中的"护相"理念,暗合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观。

"虎园怡芳草"的意象设置颇具深意。在传统认知中,虎园是猛兽栖息之所,芳草象征柔美自然,二者本属对立范畴。诗人却以"怡"字消解了这种对立,通过动态平衡的生态图景,展现了大乘佛教"烦恼即菩提"的辩证思维。这种生态书写超越了简单的环保呼吁,抵达了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悟道境界。

10

参禅

宋 修演禅师

未悟之日要参禅,一见石门便坦然。

蒙师指个真消息,方知盐咸醋是酸。

每个人都希望从生活的经过中,找到现成的经验,甚至是复制别人的道路,可恰恰没有相同的人生,所以就造成了每个人思考人生的途径从不雷同,那么找到从痛苦当中突围的方法,也就变成了林林总总。

每个人都在观察着世界,失落中寻找内在的昂扬,糟糕中去摸索前方的光明,每个人都鲜活的存在于世间,经历着折磨,那么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回,我们的心地是否足够平淡,抱一种坚强的态度在风雨人生中还能坚持多久?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向前延伸成人生旅途,是荷塘月色,还是寂寥落寞?不必要把双眼盯住外面的世界,生命是一种内在自我的观察,朗朗星空,内外普照,这就是智慧存在的地方。

盐从哪里咸,醋在哪里酸,放下那些和痛苦绑在一起的自我执着,打破那些束缚心地的无明,就能看见生命那片晴朗朗的天。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