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河南等地农资商圈,3000多平米的超大仓储式卖场打出“1.9元草甘膦” 的促销牌,40公斤的玉米肥标价69 元,不到传统门店价格的70%。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农业主产区频繁上演,千平大卖场以“厂家直供+真品+低价”为杀手锏,正在改写农资流通格局。当传统零售
在山东、河南等地农资商圈,3000多平米的超大仓储式卖场打出“1.9元草甘膦” 的促销牌,40公斤的玉米肥标价69 元,不到传统门店价格的70%。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农业主产区频繁上演,千平大卖场以“厂家直供+真品+低价”为杀手锏,正在改写农资流通格局。当传统零售店的客流量锐减50%,当赊销本上的欠款越来越难收回,行业不禁发出疑问:低价绞杀之下,传统农资店真的要消亡了吗?
大卖场的竞争逻辑简单直接:用现金全款向上游要低价,靠规模陈列让农户“一站式采购”。河南周口某县级卖场负责人透露,他们单次采购化肥500吨,现金结算能拿到比传统经销商低10%-15% 的出厂价,加上大批量物流压缩运输成本(单吨化肥运费50元,仅为传统渠道1/3),终端售价自然有底气压到地板价。例如尿素卖1900 元 / 吨,比乡镇店低200元,足够让拉着三轮车的农户心动。
现金交易是另一把利刃。传统店依赖赊销维系客户,账款回收期长达3-6个月,而大卖场坚持“现款现货”,现金流周转效率比传统渠道快2-3 倍。新疆棉农老李算过账:“以前欠半年账买农药,总价1000元,现在现款800元拿走,不用欠人情,还能提前备货。” 这种“低价+现金”的组合,让大卖场在山东、河南等地的现金交易率普遍超过90%,直接抽空了传统店的客户池。
大卖场的扩张如同压路机般碾压传统渠道。河北邯郸一位干了15年农资的老板坦言,大店开业后,他的月销量从60吨暴跌至30吨,利润缩水50%。“人家从厂家直拿货,价格比我低200元/ 吨,我连运费都赚不出来。” 为了活下去,有的店主不得不降价跟风,但毛利率跌破10%,几乎无利可图;有的店主盯着赊销本发愁——100多个农户的欠款收不回,资金链随时断裂。
更严峻的是,年轻一代新农人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过去农户买农资靠“熟人关系”,现在80后的种植户更相信明码标价的大卖场:“打开导航就能找到,价格透明,买完就走。” 这种“去人情化”的消费趋势,让传统店的“关系护城河”轰然倒塌。
绝境中,不少传统店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河南周口的 “老农技” 门店把一半面积改成了“检测室”,免费为农户测土壤、查病害,根据地块情况推荐配方肥。“我的肥料比大店贵10%,但农户知道,用错肥每亩可能减产200斤,多花的钱早就赚回来了。” 老板周师傅说,他的门店复购率达到80%,客单价从100元提升到600元。
还有店主盯上了“服务溢价”。湖北荆州的李大姐推出 “病虫害托管” 服务:农户交300元 / 亩,她负责全程病虫害防治,包括无人机打药、田间巡查、应急方案。“大店卖的是单品,我卖的是解决方案,种粮大户最怕减产,愿意为省心买单。” 她的客户中,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占比超过70%,毛利率稳定在25%以上。
这些事实证明,传统店的核心优势在于“在地化服务”——老板们熟悉当地土壤特性、作物痛点,甚至能记住每个农户的种植习惯。比如山东寿光的大棚种植户,遇到番茄脐腐病会直接找镇上小店,因为店主老王能精准判断病因对症开方,而大卖场的店员只会推荐药品。
尽管冲击剧烈,传统店并不会彻底消亡,但行业必然经历一轮深度分化:
区域龙头大卖场会占据60%-70%的标准化产品市场,比如大田作物的化肥、除草剂,靠低价和效率取胜;专业服务型小店会守住30%-40%的细分市场,比如经济作物的定制化肥料、高端农药,靠技术和信任存活;夫妻老婆店若不转型,可能逐渐淘汰,尤其是缺乏技术能力、依赖赊销的门店。政策与市场也在推动这种分化。农业农村部要求农药经营必须配备持证农技师,大卖场为满足资质要求,开始高薪招聘技术人员,成本压力增大;而传统店的老板若本身就是农技员,反而在合规上更有优势。此外,随着土地流转加速,种植大户对“全程技术托管”的需求激增,给传统店的转型提供了窗口期。
当下的农资大卖场低价风暴,本质是效率革命对传统模式的冲击。但农业的特殊性在于,农户需要的不仅是便宜的产品,更是“能解决问题的人”。当大卖场的货架上摆满1.9元的草甘膦时,传统店的农技员正在田间查看玉米根系;当大店的喇叭循环播放“厂家直供”时,镇上的农资店主正在雨夜打电话提醒农户防涝。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细节,正是传统店对抗低价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的农资市场,不会是“大卖场通吃”的格局:能把低价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的大卖场会崛起,能把技术积累转化为信任壁垒的传统店会存活。所谓“绞杀”,绞杀的只是落后的经营模式,留下的是真正懂农业、懂农户的从业者——无论店大店小,能握住农户的手,就能在土地上找到生存的根基。
来源:新农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