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论是在广东、浙江,还是在福建、江苏……老乡在哪里,毕节的驻外劳务协作站就建到哪里。它们如同“外出务工人员的娘家”,为毕节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帮助他们纾困解难。
招聘会、零工市场、直播带岗等多种形式齐上阵,广泛发布用工信息,精准对接省外企业,让群众搭上“靠谱”的务工“直通车”,稳稳踏上就业“致富路”。
务工专列、免费专机、暖心大巴车全面铺开,提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一站式便捷服务,让群众的务工之路更加顺畅、更加安心。
不论是在广东、浙江,还是在福建、江苏……老乡在哪里,毕节的驻外劳务协作站就建到哪里。它们如同“外出务工人员的娘家”,为毕节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帮助他们纾困解难。
近年来,毕节市始终将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抓好、抓实,助力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实现稳岗就业。毕节市印发《毕节市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保障机制》,着力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有业就、稳得住、能增收”;出台《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2025年行动方案》,在压实部门工作责任、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服务质量、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保障的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毕节市已与省外80个重点用工城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地累计建成30个劳务协作站、28个“山海心连之家”服务点;在市内建立9个零工市场、50个村级就业服务驿站、3716个村级就业信息平台,为外出务工人员撑起了一把稳稳的“就业伞”。
图为毕节市七星关区零工市场(毕节试验区杂志社李金贵摄)
积极拓展岗位 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之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数据显示,毕节市劳动年龄人数达602.06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达193.06万人(省外务工人数147.75万人,占比76.53%),外出务工收入占脱贫劳动力收入的70%。
近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力稳岗就业工作,超前谋划、周密部署,不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力度稳岗扩岗,确保外出务工规模总体稳定。
2025年2月6日,“五省联动·春风送岗”大型招聘会暨贵州省“春风行动”启动仪式在毕节市七星关区举行。这场由贵州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携手举办的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吸纳省内外208家企业参与,共为求职者提供22375个就业岗位。2025年一季度,全市累计举办招聘会524场,参加企业2502家,提供就业岗位数16.03万个,吸引17.66万人次参加招聘会,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9.96万份。
2021年2月22日,毕节市2021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启动仪式在七星关区举行。(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张宇摄)
拓宽信息渠道。纳雍县以“直播带岗”为纽带、以主播为中心、以企业和求职人员为两端,推动主播、企业、求职人员三方线上互动。“直播带岗”主播通过在直播间适时发布企业及招聘岗位信息,为企业和求职人员提供点对点的就业服务,提升就业岗位和就业人员的匹配成功率;企业人员做客直播间,对企业发展情况、用工需求、工作环境以及薪酬待遇等进行宣传推介;求职者通过“直播间产品”、与主播连线、观看企业宣传片等方式,掌握具体岗位的薪酬待遇、录用条件、工作内容以及企业文化等,有效降低求职成本,实现“从家门到车门,下车门进厂门”的求职模式转变。
线上平台发力。打开“毕就业”微信小程序,进入“码上找工作”板块,工作地点、招聘人数、福利待遇等招聘信息一目了然。毕节市按照“市内联动挖掘一批、东西部协作收集一批、零工市场储备一批、公益性岗位新增一批、鼓励创业开发一批”等“五个一批”政策措施,以“毕就业”平台上的“码上找工作”为载体,累计发布岗位信息16.3万条;为企业发放稳岗返还、担保贷款、就业补贴等政策资金5900余万元,减征社保费5.95亿元。
为满足务工人员多样化的就业需求,毕节市充分发挥30个驻外劳务协作站、28个“山海心连之家”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入企探岗、线上寻岗、平台找岗等方式,面向外出务工人员推送岗位信息。自今年春节复工以来,已推送岗位信息31.34万条,有效解决务工人员外出就业信息不畅、缺乏门路、选择困难等实际问题。一条条信息、一场场招聘,正助力越来越多的毕节籍外出务工人员迈上就业“致富路”。
优化交通服务 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出行之忧
热烈的欢送仪式、温暖的爱心礼包、便捷的绿色通道……2025年2月5日13时28分,随着D4249次动车缓缓驶离站台,来自毕节市9个县(市、区)的1200名务工人员满载希望与祝福,踏上了2025年春节后前往广州务工的旅程。这是毕节市为务工人员打造安心返岗通道的生动缩影。
2025年2月5日,1200名毕节籍务工人员搭乘D4249次动车(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列)从毕节高铁站出发前往广东。(毕节试验区杂志社丁娇艳摄)
以往每到春节返岗高峰期,抢票难、转车烦、出行贵等问题总是困扰着外出务工人员。今年春运期间,来自七星关区燕子口镇的务工人员官迷带着行李顺利登上高铁,脸上满是轻松与喜悦。他说:“车子从家门口直达厂门口,不用抢票、不用排队,过年都踏实多了!”这一切得益于毕节市精心组织的免费返岗专列,真正实现了“点对点”的贴心服务。
这趟列车是毕节市2025年春运期间组织的免费专列之一,车票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出资购买,并联合铁路部门开通“绿色检票通道”,实行闭环管理,毕节市、县两级驻广州市劳务协作站工作人员全程护送。同时,车厢内还配有应急药箱、护理包等,并设立党员服务队、团员突击队,为务工人员提供贴心服务,让务工人员出行更安心、更放心。
毕节市驻广州市劳务协作站、广州市人社部门同步做好跟踪管理和劳动维权等服务工作,让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实现“点对点”安全便捷返岗。
为全面保障务工人员安全、顺利返岗,毕节市加强与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劳务协作站、人力资源机构的沟通协调,精心策划“联系企业”“统计岗位”“人员组织”“配发礼包”“全程护送”“两地交接”等各个环节,携手开展“点对点”返岗活动,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买票难、出行贵、路途远、归家难等问题。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毕节以组织专车、专列、专机等方式,陆续为2.5万余名务工人员提供免费返岗交通服务,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同时,毕节市在高铁站、火车站等场所设置返乡返岗服务点292个,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免费提供热茶、暖手贴等,累计开展政策咨询38.9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2.08万份。
强化技能培训 解决外出务工人员本领之忧
走进威宁自治县壹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训练场上,一台台叉车整齐排列、引擎轰鸣,数十名学员正操控叉车进行模拟实操训练,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这个叉车培训基地今年刚开办,目前已顺利完成三期学员培训,报名人数持续火爆。”该校负责人程军虎介绍,随着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叉车工、焊工、电工等技能岗位逐渐成为务工人员青睐的热门方向,其中叉车工的月收入比普工高出2000元左右,技能越强、收入越高,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
“00后”学员王维豪即将前往安徽某汽车工厂上班,他说:“在汽车工厂上班,一个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像王维豪这样的学员,在培训基地里不断涌现,他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助技能培训改变命运。
“人社部门对培训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叉车培训基地,学员不仅包吃包住、学费全免,通过考核后,还可获得叉车司机初级证和特种作业操作证。”程军虎说,学校已经与广汽集团、理想汽车、安吉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提供一站式技能人才服务。
近年来,毕节市持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培训实效提升。毕节市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聚焦产业所需、市场所缺,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培训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3万人次。例如,金沙县聚焦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外出务工技能用不上、本地用工技能不熟悉、新兴技能不掌握”的痛点,建立以“县内产业发展需求+企业用工岗位技能需求+个人意愿需求”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开设白酒酿造工艺、茶叶采摘与加工等“特色产业专班”,促进600多人返乡就业,让返乡人员“一技在手、就业不愁”,促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实现就近就业。
品牌效应提质。毕节市采取“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的运作模式,着力打造既有毕节特点、又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成功培育出“乌江百里苗绣(毕节苗绣)”“毕节乌蒙建筑工”“毕节带岗主播”“黔诚智慧康养”“赫章模架工匠”等5个省级劳务品牌,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促进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2024年以来,全市已培育“毕节工匠”技术技能人才72508人次,其中“毕节建工”培育24993人次、“毕节织工”培育15208人次、“毕节乡厨”培育12231人次、“毕节康护”培育12789人次、“毕节农技”培育7287人次。
资源供给提优。毕节市推动轻纺就业培训联盟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收集轻纺类企业培训需求4220个,发布“揭榜挂帅”培训项目59个。同时,建成投用“就业技能网络培育平台”1个、公共实训基地3个、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1个、技工学校1所、县级培训基地9个,供给效能不断加强。例如,织金县积极打造就业培训超市,探索创新“群众下单、机构接单、人社买单”三单服务模式,以零工市场为需求入口、以实训基地为能力枢纽、以劳务协作站为输出端口,形成“需求采集—技能提升—岗位对接”的闭环体系,走出就业服务精准化、市场化新路径。
同时,毕节市还依托“就业技能网络培育平台”,围绕“毕节工匠”品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人文特征、乡土元素的“课程+微课”VR 资源,形成“平台+微课+VR”的网络培训资源体系。尤其是在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的背景下,毕节市大力整合资源,推动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建设。依托“平台+微课+VR”网络培训体系,全市开发出融合地域特色的数字化课程,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培训各类技能人才8.65万人。
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留在家乡的就业人员,将围绕市内能源、轻纺、旅游等产业和市内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根据劳动者培训意愿,支持企业开展订单培训,促进务工人员就近就业;对新外出务工人员,将采取“岗位需要+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的培训模式,促进务工人员参加培训后尽快转移就业。同时,全市还探索建立纺织业就业培训联盟,提升就业培训联动性。
畅通维权渠道 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安薪之忧
“山海心连之家”是毕节市主动对接,积极争取广州市组织、人社部门支持,在广州市创新建立的劳务协作站,旨在以党建为引领,按照“让流动党员找到组织、让外出务工人员找到家”的目标导向,为在广州就业的毕节籍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切实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体验与就业质量。
贵州省(毕节市)驻广东省劳务协作北部区域总站
“您办理居住证了吗?买社保了吗?现在的收入怎么样?家里有哪些难处?”广州市天河区员村街“山海心连之家”的服务专员魏月月来自毕节市纳雍县。她通过打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了解务工人员需求,为务工人员分类建立档案,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魏月月应聘成为“山海心连之家”的服务专员后,建立了100多人的老乡微信群,热心地为毕节籍务工人员提供岗位推荐、就业培训、劳动维权、心理调适等服务,帮助大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一暖心服务,拉近了政府部门与外出务工人员的距离,让在穗务工人员感受到“有依靠、有归属、有温暖”。
2024年,毕节市积极发挥驻外劳务协作站维权功能,通过提供咨询、组织调解、协助举报投诉等方式,为14648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助力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劳动维权330余次。建成劳动争议“一站式”联调联处中心10个,开发线上劳动维权平台,探索劳动争议案件“云上”调解、“零接触”办案等新模式,助力外出务工人员“快捷维权”“掌上维权”。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劳动维权专员制度,收集欠薪线索2100余条、“码上解忧”收集诉求213条,均已全部办结。2025年3月,率先在广州市劳务协作站派驻公益律师,长期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维权服务。为更好地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提供服务,毕节市建立了“六办”服务清单,目前已累计办理服务事项1000余件次,切实帮助外出务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遍布城市的零工驿站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温馨港湾
下一步,毕节市将持续做好岗位供需平台搭建工作,为有意愿留在本地就业的务工人员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确保有就业意愿和条件的返乡人员全部实现就业。持续提升技能培训质效,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培训模式,落实好差异化、阶梯式培训补贴政策,着力提升培训针对性;围绕本地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具有毕节特色的劳务品牌,不断提升全市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持续创新服务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找岗+供给+拓展”统筹协调机制,强化驻外劳务协作站建设,夯实基层就业服务基础。创新异地维权援助机制,建立劳动维权专员队伍,提供异地维权法律援助。依托“毕就业”微信小程序提供“码上维权”服务,及时协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工资被拖欠、劳动纠纷等难题。
编排:陈 美 责编:聂 令
校核:付汉武 审发:靳雪莲
承办: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科
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