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传(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3 15:48 2

摘要:66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临川人,北宋词人和文学家。1005年赐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迁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宋仁宗即位后,入崇政殿讲学。此后,参与编修《真宗实录》,授礼部侍郎,知审官院,累迁枢密副使,授刑部侍郎。此后,出知应天府,历任御史中丞

66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临川人,北宋词人和文学家。1005年赐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迁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宋仁宗即位后,入崇政殿讲学。此后,参与编修《真宗实录》,授礼部侍郎,知审官院,累迁枢密副使,授刑部侍郎。此后,出知应天府,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职。仁宗亲政后,愈发受到重用。1042年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两年后因事罢相,出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等地,封临淄公。1054年自请入朝,次年因病逝世,享年65岁,谥号元献,著有《元献遗文》《珠玉词》。

晏殊

67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等人合称唐宋八大家。父欧阳观,曾任绵州军事推官。1030年进士及第,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1034年任馆阁校勘,1036年因替范仲淹申辩,被贬放夷陵。1043年召还京城,转任太常丞知谏院。同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出知滁州,扬州,颍州及应天。数年后,被召回朝中,拜翰林学士。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英宗即位后,卷入朝堂党争,颇受非议。宋神宗即位,力求辞相位,出知亳青蔡三州。1071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次年逝世,享年66岁,谥号文忠。参与编撰《新唐书》等,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

68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朝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父亲周辅成,曾任桂岭县令。1036年举荐为主簿,1040年担任分宁主簿。1044年改任南安军司理参军,1048年调任郴州桂阳县令。1054年调任大理寺丞,颇有政绩。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改任虔州通判。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1071年升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理政期间,讲学授业,创办书院。1073年病死,终年57岁,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

周敦颐

69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父亲王益,曾任临江军判官。1042年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期满后,放弃京试入馆阁机会,调任鄞县知县。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1051年改任舒州通判,调任常州知州,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1058年调为度支判官,曾经上书皇帝,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授翰林学士,深得神宗赏识。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等。次年拜相位,大力推行改革,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弊端问题,导致变法派内部出现分裂。1074年被罢相,次年被再次起用,旋即罢相,出判江宁,封荆国公。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同年病逝,享年66岁,谥号文,辑有《王安石全集》。

王安石

70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铁冠道人,又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1057年进京应试,赐进士及第,声名大噪。母亲去世后,随父回乡奔丧。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71年被贬为杭州通判,1074年调往密州任知州。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5年司马光复相位,复为朝奉郎知登州。随后,被召还朝,升任为起居舍人。不久,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1089年升任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颍州等地。新党执政后,被贬惠州及儋州。1101年获赦北还,同年在常州病逝,享年65岁,谥号文忠。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

苏轼

71晏几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江西进贤人,北宋著名词人。 晏殊第七子,婉约派代表人物。1055年父亲去世,补为太常寺太祝。1074年郑侠进献《流民图》反对变法,被罗织罪名牵连下狱。宋神宗即位后,获得释放。此后,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职。晚年远离官场,寄情于诗词创作。1110年辞世,享年73岁,著有《小山词》。

72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江苏高邮人,北宋词人。少年从苏轼游,受到王安石赏识。1075年游历高邮,作有诗文多篇。同年岳父去世,两日后岳母蔡氏以死相殉,曾作《蔡氏哀词》。1085年考中进士,授定海主簿,未及时赴任,五月为干谒。1087年担任太学博士,1091年迁秘书省正字兼编修。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随后,又被贬监处州酒税,遭到贬谪,编管雷州。1100年复命为宣德郎,同年去世,享年52岁,著有《淮海词》等。

73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其父李格非,官至提点刑狱。自幼耳濡目染,才华过人。1100年结识张耒,次年与赵明诚在汴京成婚。1104年离京返回原籍,1106年蔡京罢相,与丈夫赵明诚团聚。1125年赵明诚改守淄州,随赵明诚定居淄州。1127年北宋灭亡,赵明诚母亲去世,南下奔丧。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三月与赵明诚泛舟至芜湖,入姑孰城。同日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悼项羽。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国势日急,携带少量书帖典籍仓皇南逃。次年追随帝踪流徙浙东地区,1132年到达杭州。此后,改嫁张汝舟,半年后告发张汝舟,两人最终和离。1136年返回临安,此后定居临安。1155年辞世,享年72岁,著有《易安集》《漱玉集》。

李清照

74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河南洛阳人,宋朝大臣和词人,与陈与义等并称洛中八俊。早年以清高自许,两次举荐为学官,拒不出任。1132年有人推荐其做官,高宗下诏任其为右迪功郎。到达临安后,授予秘书省正字兼兵部郎官,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此后,因发表主战言论,受到右谏议大夫汪勃弹劾,1149年被免职。不久,上疏请求退居嘉禾,晚年出任鸿胪少卿。1159年病逝,享年79岁,词作有《鹧鸪天》等作品。

75岳飞(1103-1142)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和诗人。喜读兵书,拜周同为师。1122年投身军戎,同年岳和病死,回家守丧。1126年应募投军,次年因越职被革职。8月投奔张所部,累迁武翼郎,修武郎等职。次年隶属宗泽部,统领骑军大败金兵,升任统制。同年宗泽病死,隶属杜充部,次年退守钟山。1134年率军收复襄阳六郡,次年授崇信军节度使兼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剿灭杨么起义军。同年加检校少保,封武昌郡公,迁襄阳府路招讨使。1136年率师北伐,攻取商州,虢州等地。官至京西南路宣抚使,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晋封少保。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挥师北伐,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先后收复洛阳等地,在郾城与颍昌大败金军,驻守朱仙镇。同年授枢密副使,罢免兵权,次年被诬陷入狱。1142年正月与其子岳云同时遇害,时年39岁,谥号武穆,改谥忠武,著有《满江红》等。

岳飞

76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陆佃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师从毛德昭及韩有功等人,12岁能为诗作文,以恩荫被授登仕郎之职。1153年进京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到秦桧排斥,仕途不畅。1155年秦桧病逝,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临安,任敕令所删定官。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遭到主和派排斥。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被罢官归居故里。1202年奉诏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及光宗两朝实录,官至宝章阁待制。1210年去世,享年85岁,著有《剑南诗稿》。

陆游

77辛弃疾(1140-1207)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将领和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祖父辛赞,少年时与党怀英受学于刘瞻。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正月耿京命其和贾瑞等人奉表南归,出任天平军掌书记。同年叛徒张安国与邵进等谋害耿京,带领一部分人投降金朝。与海州统制王世隆等人驰赴金营,出其不意袭进金营,抓获张安国,因功迁江阴签判。宋孝宗即位,重用主战派人士张浚,取得胜利。随后,金宋签订隆兴和议。随后,向宋孝宗进献《美芹十论》,提出北伐金国的建议。此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湖南安抚使等职。1181年被交章弹劾,罢免官职。1192年授福建提刑,官至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1198年授主管冲佑观之职,1203年出任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1210年逝世,享年68岁,谥号忠敏,著有《稼轩长短句》等。

辛弃疾

78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字同甫,号称龙川先生,浙江永康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早年举荐参加礼部试,未能考中,被聘为幕宾。在周葵府期间,结交大批名贵公卿,声名鹊起。1166年父亲受牵连入狱,1168年父亲得以出狱。此后,接连三次参加礼部试考试,都未得中第。1178年返回临安,重当太学生,再次诣阙上书。1184年因置毒杀人嫌疑等事入狱,次年被营救出狱。1193年亲擢为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同年逝世,享年52岁,著有《龙川词》《龙川文集》。

陈亮

79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云谷老人,祖籍江西婺源,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世称朱子。其父朱松,曾任尤溪县尉。幼年随母定居崇安,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1148年赐进士出身,1153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兼县学。此后,历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官至焕章阁侍制兼侍讲,曾为宋宁宗讲学。此后,利用讲学方便多次攻击韩侂胄。宁宗被韩侂胄拥立,将其褫职出朝。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其以伪学欺人,列有六大罪状。随后,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1200年病逝于家中,谥号文,享年71岁,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

朱熹

80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父亲姜噩,曾任汉阳知县。1174年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此后,长期漫流扬州和江淮地区。1185年结识萧德藻,两人结为知己。随后,寓居湖州多年,1190年自号白石道人。同年客游合肥,寓居赤阑桥。1196年移居杭州,1204年家宅被烧,漫游金陵和扬州等地。1221年去世,享年67岁,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续书谱》《绛帖平》等书。

81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忻州人,金元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1221年进士及第,1224年以宏词科登第。累迁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等职,1227年授内乡县令。1231年调任南阳县令,次年调任尚书省,任左司员外郎。1233年蒙古军围汴京,被围困在城中。次年金国被灭后,被蒙古军俘获。1239年获释后,返回故乡隐居。晚年专门潜心著述,1257年去世,享年68岁,辑有《中州集》。

元好问

82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自号浮休道人,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大臣,文学家和诗人。1256年考中进士,1259年授宁海军节度判官,官至刑部侍郎。1273年任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次年知赣州。1275年率兵到临安,授平江府知府。次年授临安知府,升任枢密使。不久,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营议和被扣留。得以脱险后,坚持领导抗元斗争。1278年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此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解至元大都,囚禁三年,誓死不屈。1283年从容就义,终年47岁,谥号忠烈,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

83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祖籍山西,河南开封人,元代著名文学家,曲作家和杂剧家。金朝官员白华子,官至枢密院判。聪颖过人,长于词曲。1233年蒙古军攻破汴京,母亲罹难,被元好问收养。1237年寄居真定,依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1261年丞相史天泽欲荐其于朝,谢而不仕。其后,南游汉江,汴京,怀州,岳阳等地。1280年定居金陵,1306年逝世,享年81岁,著有词集《天籁集》及杂剧。

84关汉卿(1220-1300)号已斋,已斋叟,山西运城人,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杂剧奠基人。出身医户家庭,1240年定居大都,开始专事戏剧活动。高才风流,进娱乐场所从事杂剧创作活动。此后,主持玉京书会,和曲家王和卿,杨显之,费君祥等人密切交往。创作杂剧涵盖面非常广泛,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蝴蝶梦》等。

关汉卿

85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又字致远,大都人,元代戏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青少时期,在大都定居生活。1270年到处漂泊,1273年真金立为太子,向真金太子进献贺词。1285年真金去世,任江浙行省务官。元贞年间参加书会,与李时中,花李郎和李二创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晚年过着隐居生活,1321年去世,享年72岁。

86刘基(1311-1375)字伯温,世称刘青田,渐江温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明初开国功臣。博览经史,精于天文历法及兵法。1333年考中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此后,历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等职。1352年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回乡隐居著述。1360年应朱元璋邀请,至应天府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1367年授太史令,献上新历《戊申大统历》。次年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1371年与胡惟庸交恶,被胡惟庸所谮,赐归乡里。1375年忧愤而死,时年65岁,谥号文成,著有《覆瓿集》《郁离子》。主张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文学传统,对明初文风转向质朴起到重要作用。

刘基

87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14岁时母亲病故,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做生意。在父亲同意下,师从学者赵宝丰。此后,漫游江湖,游历杭州,与杂剧作家贾仲明为友。1356年辞别赵宝丰,投靠张士诚幕府作宾。次年张士诚采纳其建议,张士诚打败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进攻。1363年离开张士诚,师从施耐庵,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等。

88方孝儒(1357-1402)字希直,号逊志,世称正学先生,方克勤子,浙江宁海人,明朝大臣,文学家和思想家。少时拜名儒宋濂为师,深受太祖器重。1398年朱允炆即位,召其入京委以重任,官至翰林侍讲,翰林学士。次年入值文渊阁,参与纂修《太祖实录》充任副总裁。其后,调任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1399年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讨伐燕王诏书檄文多出自其手。1402年拒绝起草诏书,被燕王朱棣杀害,享年45岁,谥号文正,著有《逊志斋集》。

方孝孺

89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世称于少保,浙江杭州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不仕。少年时期刻苦读书,志向高远。1421年考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官。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随宣宗亲征平叛,升任御史。此后,得到明宣宗器重,历任山西巡抚,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宦官王振下狱,因百姓奏请释放。1448年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次年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率师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也先被迫释放英宗,因功加封少保。与瓦剌和议后,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团营操练,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其谋立襄王儿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时年60岁,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传世。

于谦

90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苏州吴县人,明代画家和文学家。自幼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其父唐广德,商贩出身。16岁考中苏州府乡试,1482年结识祝允明。1488年与徐氏成婚,1490年曾作《对竹图》。1494年父亲去世,母亲和妻子相继离世,家境逐渐衰落。在好友祝枝山规劝下,潜心读书准备科考。1497年参加录科考试期间,与好友张灵挟妓饮酒,放浪形骸。次年考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1499年因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从此丧失进取心,游荡江湖。晚年生活十分穷困,甚至靠朋友接济,以卖书画为生。1520年绘制《落花图咏》,1523年病逝,享年54岁,作品有《落霞孤鹜图》《秋风纨扇图》等。

唐寅

91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仲,号称衡山居士,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在诗文书法造诣上,与祝允明,唐寅和徐祯卿齐名,并称吴中四才子。早年攻诗文书画,师事吴宽,李应祯及沈周等人。父亲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1486年随父随行滁州,随太仆寺少卿吕㦂学诗。1488年参加乡试,考中长洲县生员,被考官置为三等。次年开始跟随沈周学画,1491年师从李应祯学习书法。1511年被巡抚李充嗣向朝廷举荐,任命其为翰林院待诏。明世宗即位,参与纂修《武宗实录》,担任经筵讲官。1522年得到苏州巡抚李充嗣推荐,次年赴京赶考,中试后授翰林院待诏。四年后辞官南归,筑玉磬山房,家居以翰墨自娱,潜心书画30余年。1534年与朱朗和石岳游虎丘,1559年因病去世,时年90岁。

文征明

92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自号枝指生,署名枝山老樵,江苏苏州人,明朝书画家。能善诗文,工于书法,尤其是狂草颇受世人赞誉,世称吴中四大才子。祖父祝颢,曾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父亲祝瓛,1483年去世。19岁考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1492年中举人,先后七次参加会试。1496年途经扬州,未入其城。2月赴京参加会试,屡次不第。其子祝续考中进士,官至广西左布政使。晚年开始杜绝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1514年授广东兴宁县知县。1522年转任应天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1526年因病去世,享年67岁。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行书《离骚》。

祝允明

93王守仁(1472-1529)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渐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华子。1489年拜访娄谅,1492年与胡世宁和孙燧中举。1499年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1504年授兵部武选司主事,1506年上疏触怒刘瑾,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历任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先后平定南赣及两广起义。1519年平定朱宸濠之乱,1521年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1525年创建阳明书院,传播王学思想。1529年逝世,享年57岁,谥号文成,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

94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自称博南山人,四川成都人,明朝大臣,文学家。父亲杨廷和,官至东阁大学士。自幼博览群书,聪慧过人。1501年随父途经汉中,西安等地入京。1511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编修《武宗实录》。1517年明武宗到处巡游,呈上奏章劝谏武宗,武宗不予理睬,辞官归里。世宗继位后,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明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期,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往返于四川及云南等地。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72岁,追谥文宪。

杨慎

95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父亲王忬,曾任兵部右侍郎。1547年考中进士,授大理寺左寺。历任刑部员外郎和刑部郎中,山东按察副使等职。1553年王忬巡抚海防事宜,启程赴京师,迁刑部郎中。此后,累迁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1569年授渐江左参政,1573年授湖广按察使,迁广西右布政使,调任郧阳巡抚。不久,被罢归故里。1582年张居正死后,起复为应天府尹,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著有《弇山堂别集》。

96张岱(1597-1689)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陶庵,晚号六休居士,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史学家和文学家。自幼体弱患有痰疾,居外祖父陶允嘉家养病。1616年随琴师王侣鹅学琴艺,两年后随琴师王本吾学琴。早年悠游各地,创作许多诗文。1635年参加乡试,因屡次会试不第而未入仕。明朝灭亡后,避兵灾于剡中,隐居四明山中,晚年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石匮书》等。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等碑文,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93岁。

97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自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等,祖籍金华,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世称李十郎。父亲李如松,伯父李如椿,出生商人家庭。1637年考入金华府庠,为金华府学生。1629年父亲病逝于如皋,1635年参加童子试,成为五经童子。1639年赴杭州参加乡试,名落孙山。1645年清兵攻入金华,八咏楼遭毁,被迫离开金华回到兰溪。从此,无意入仕做官,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1651年迁居杭州,移家金陵,修筑芥子园别业,开设书铺,广交达官显贵。1677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1680年病逝,享年70岁,著有《闲情偶寄》。

98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字宁人,尊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和史学家,顾同应子,少年时加入复社。1640年参加秋试被黜,遍阅各地郡县志书及资料,研究疆域及水利等问题。1643年捐纳成为国子监生,1645年投入南明朝廷,在昆山积极参加抗清活动。抗清失败后,往来鲁燕晋诸省。晚年定居于陕西华阴,1668年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到李因笃等人营救出狱。1678年开设博学鸿儒科,以死坚拒推荐。1682年去世,享年70岁,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

顾炎武

99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南衡阳人,自号船山先生,明末清初诗人,思想家,文学家。自幼好学,研习经史和诗文。1632年考中秀才,被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荐入衡阳县学。1642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与王源曾等百余人在黄鹤楼结盟。1644年举起反清复明旗帜,毅然挺身战斗。此后,奔波于湖北,湖南两地,与管嗣裘等人在衡阳举兵起义。1647年投奔桂王朱由榔,抗清未果,隐姓埋名。1664年参与编写《永历实录》,1675年迁居石船山。晚年终老林泉,1692年去世,享年74岁,著有《尚书引义》《老子衍》等。

王夫之

100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诗词享有很高声誉,在文学史上取得卓著成就。饱读诗书,文武兼修。17岁考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1672年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曾经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1685年因寒疾去世,年仅31岁,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词作多为友情词,边塞词和悼亡词,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

10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吴雯延子,过继吴霖起为子。1717年与李氏成婚,次年生父去世,返回故里祭拜。1722年与吴霖起返回故里,接连受到打击。1733年选择移居南京,与程廷祚等人交往。1736年因病而退场,从此绝意仕途。此后,往返扬州至淮安间,与朋友诗酒唱合。1754年偕妻与儿子游扬州,在客寓住所逝世,享年54岁,著有《儒林外史》。

102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祖籍辽阳,曹顒子,清代著名文学家。祖父曹寅,曾任江宁织造。少年时家居南京,生活富足。1727年其父曹頫因事株连,被革职抄家,随家移居北京。晚年居于北京西郊,举家食粥,过着著书隐居生活。1759年南游江宁,阅历山川,凭吊旧迹。1762年幼子因病早夭,陷于过度悲痛,卧床不起,次年逝世,享年49岁,著有《红楼梦》。《红楼梦》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伟大贡献,是作者亲历亲闻生活为基础,使红学这部巨著长盛不衰。

曹雪芹

103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河北献县人,清朝文学家和官员。1738年师从董邦达,次年入读于生云精舍。1747年参加顺天乡试,次年参加会试,未能考中进士。1754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756年与钱大昕总纂《热河志》,历任侍读学士,福建学政,知府等职。1768年被牵连谪戍乌鲁木齐,1771年遇赦返京。1773年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11月补侍读学士。1779年擢升詹事府詹事,4月授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官至协办大学士。1805年逝世,享年82岁,谥号文达,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104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早年以卖画为生,19岁赴绍兴求学,流转各地。1803年妻子陈芸死后,赴四川充当幕僚。嘉庆年间充任司笔砚,出使琉球。回国后,在如皋任职幕僚。1823年返回故里,1825年因病去世,享年63岁,著作有《浮生六记》。

105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杭州人,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和文学家。父亲龚丽正,官至徽州知府。1813年参加乡试,名落孙山。次年回到徽州,主持编写《徽州府志》。1818年参加浙江乡试,考中举人,次年师事刘逢禄,研读《公羊春秋》。1820年授内阁中书,官至礼部主事等职。同时,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势力侵略,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1841年去世,享年50岁,著有《定盦文集》。

龚自珍

来源:明王传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