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篇题为《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的网文刷屏时,无数人为文中“211毕业生饿死出租屋”的悲剧揪心。然而随着警方通报揭穿“学历造假”“考公屡败”等关键情节虚构,这场舆论风暴骤然反转。自媒体在追求流量与真相之间,究竟踩中了哪些法律红线?
当一篇题为《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的网文刷屏时,无数人为文中“211毕业生饿死出租屋”的悲剧揪心。然而随着警方通报揭穿“学历造假”“考公屡败”等关键情节虚构,这场舆论风暴骤然反转。自媒体在追求流量与真相之间,究竟踩中了哪些法律红线?
公众号“贞观”发布的这篇文章,用“211毕业”“饿死”“骨灰被弃”等极具冲击力的表述,描绘了一个考公失败者孤独死亡的悲惨故事。但咸阳警方调查显示:死者陈可仅为专升本学历,考公最好成绩仅排25名,其父母也未曾借钱付租。这种事实与叙事的巨大偏差,将自媒体内容真实性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更耐人寻味的是,该公号删稿后坚称“内容真实”,却又在二次说明中承认案发地并非西安。这种前后矛盾的补救,暴露出部分自媒体“先射箭再画靶”的创作逻辑——用煽情细节置换事实核查,用道德关怀掩盖法律风险。
自媒体内容审核的法律义务与漏洞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平台对用户发布信息负有审核义务。但“贞观”所谓的“事实性审核”,仅停留在作者提供的聊天记录、视频等单方证据,未与警方、家属等权威信源交叉验证。这种流于形式的审核,本质上是对法律责任的逃避。
更值得警惕的是“删稿说明”的免责企图。我国司法实践早已明确,事后删除不能免除侵权责任,尤其是当虚构内容已造成广泛传播时。公号试图用“保护当事人”的说辞规避责任,恰恰暴露了其对法律后果的认知不足。
煽动性表述的侵权风险:逝者名誉权如何保护网文中“饿死”“骨灰被弃”等表述,已涉嫌侵犯逝者名誉权。《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侵害名誉权需以“社会评价降低”为要件。虽然陈可家属难以量化这种损害,但将专升本学历虚构为211名校,本质上是对逝者人生轨迹的扭曲,构成对其人格尊严的二次伤害。
自媒体常以“社会关怀”为由披露细节,但警方通报的克制态度提供了参照——权威信息发布需平衡公共利益与隐私保护。当“贞观”用物业视频、转账记录等碎片拼凑“悲情剧本”时,其伦理底线早已让位于流量算法。
虚构事实的法律红线:从民事侵权到行政处罚若作者明知“211学历”系虚构仍发布,可能构成诽谤或名誉侵权。但难点在于举证主观故意——创作者完全可以辩称“信源有误”。这也解释了为何警方通报仅澄清事实,未追究刑责: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需证明“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而此案尚难达标。
但民事赔偿风险不容忽视。2021年杭州某公号因虚构“癌症患者众筹”被判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此类判例表明,法院越来越倾向于将“未核实关键事实”推定为过错。
构建健康内容生态的可行路径法律框架下的改进需多方合力:平台应建立敏感事件“双信源核实”机制,对学历、死因等关键事实强制校验;读者可通过举报渠道倒逼内容净化,但需避免“未审先判”的舆论审判;行业协会则应制定《自媒体内容伦理指南》,用典型案例明确“合理核实”的标准边界。
结语:真实是流量的基石当自媒体用虚构的211学历赚取眼泪时,真正的大象——专升本歧视、考公焦虑等真问题反而被遮蔽。此案犹如一剂法律清醒剂:与其追逐“10万+”的泡沫,不如坚守“一字一真相”的底线。毕竟,唯有真实的苦难才配得上真诚的关怀。
来源:采菊案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