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两天内连续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两篇重要研究成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3 15:28 3

摘要:4月30日,南方科技大学夏海平带领团队与合作者在顶刊Natur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以金属为中心的平面[15]轮烯。该研究报告了三种以金属为中心的平面[15]轮烯骨架的合成。 其中对称性最高的片段具有D₅ₕ点群结构,其金属中心由五个完全相同的五元环

本周,南方科技大学再次爆发,两天内连发两篇重要顶刊文章。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

4月30日,南方科技大学夏海平带领团队与合作者在顶刊Natur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以金属为中心的平面[15]轮烯。该研究报告了三种以金属为中心的平面[15]轮烯骨架的合成。 其中对称性最高的片段具有D₅ₕ点群结构,其金属中心由五个完全相同的五元环共轭环系共享。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金属的d轨道与这些五元环发生共轭作用,使整个体系呈现芳香性。该骨架结构与多氮配位的金属扩环卟啉类化合物5在构型和光谱特征上存在松散类比性,从而架起了轮烯化学与经典杂原子配位化学之间的桥梁。实验证实,此类金属中心平面轮烯体系具有高稳定性且易于功能化修饰。基于上述特性,研究提出以金属为中心的平面轮烯有望成为材料科学领域极具潜力的构筑基元。

总之,该研究首次实现将金属置于轮烯平面中心,并制备了芳香性的金属[15]轮烯,该研究为领域内的重要进展,填补了金属轮烯领域70余年的空白。Nature杂志还以“Metal-cored molecule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该金属核心分子为同类结构中的首例)”为题专门配发了对该研究的“News and Views ”的点评文章。

本文第一完成单位为南方科技大学,唯一通讯作者为夏海平。生于1964年的夏海平,在1979至1986年先后在厦门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期间还在厦门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还曾任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2018年他加入了南方科技大学至今,目前为该校化学系讲席教授,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和广东省催化化学重点实验室。夏海平是“碳龙化学(Carbolong Chemistry)”的创始人,这也是极少的由国人开创并命名的新领域,是一项0到1的原创科研成果。夏海平曾获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国家“杰青”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荣誉。

5月1日,南方科技大学贾宁带领团队与合作者在顶刊Science上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细菌逆转录酶通过合成富含多聚腺苷酸(poly-A)的长链互补DNA(cDNA),以发挥抗噬菌体防御功能。该研究揭示,DRT9通过与其上游非编码RNA形成六聚体复合物,介导抗噬菌体防御——该复合物通过诱导细胞生长停滞阻断噬菌体感染周期,从而发挥防御作用。噬菌体感染发生时,噬菌体编码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NrdAB复合物会提升细胞内dATP水平,激活DRT9合成富含poly-A序列的cDNA。该cDNA可能通过螯合噬菌体复制必需的单链结合蛋白(SSB),阻断噬菌体基因组复制与传播。研究进一步解析了DRT9-ncRNA六聚体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其cDNA合成的分子机制。这些发现不仅凸显了基于逆转录酶(RT)的抗病毒防御机制的多样性,拓展了人们对RT生物学功能的认知,还为开发基于DRT9的生物技术工具提供了结构基础。

总之,该研究发现了一种由细菌逆转录酶DRT9和非编码RNA共同介导的新型抗噬菌体免疫策略,不仅进一步开拓了我们对细菌免疫机制的认识,还丰富了对逆转录酶功能的理解。本文第一完成单位为南方科技大学,唯一通讯作者为贾宁,她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21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至今,目前为该校医学院的副教授。他曾获美国布拉瓦尼克区域青年科学家化学奖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贾宁长期从事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周前的4月24日,贾宁刚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与合作者在顶刊Science上报道了“新型的基于crRNA结构模拟的RNA介导CRISPR-Cas13活性抑制”的文章。南方科技大学为该文的“共一共通”作者单位。

来源:科技大满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