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个读者问我:“东哥一个搞互联网的,怎么不学其他大厂疯狂砸钱搞AI,反而跑去搞外卖这种‘人力苦力活’?”
最近有个读者问我:“东哥一个搞互联网的,怎么不学其他大厂疯狂砸钱搞AI,反而跑去搞外卖这种‘人力苦力活’?”
这问题乍一听,像极了丈母娘质问女婿:“别人家孩子都在考公务员,你咋非要摆地摊?”
但仔细想想,京东这步棋,还真藏着大智慧。
互联网大厂这几年确实在AI领域杀红了眼——百度All in无人驾驶,腾讯狂囤AI芯片,阿里云喊出“AI驱动一切”。
但东哥偏偏另辟蹊径:外卖小哥队伍越招越猛,即时零售越做越火,甚至被网友调侃“京东快成外卖公司了”。
这背后的逻辑,绝不是什么“东哥不懂技术”,而是一场关于未来消费趋势的精准预判。
一、互联网平台经济:烧钱烧出来的“水电煤”
要理解京东的选择,先得看清互联网行业的本质。
互联网大厂干的其实是“运营商”的活儿——就像当年的电信、广电,靠烧钱建平台,抢用户入口。阿里、腾讯、美团,哪个不是先砸百亿补贴,把用户“喂”出习惯?等大家手机里只剩五六个APP时,它们就成了数字时代的“水电煤”,躺着收过路费。
但这条路,现在越来越难走。
马老师二十年前说:“不做平台死定了。”十年后改口:“现在还想做平台?死得更快!”
为什么?平台经济早已从“蓝海”卷成“红海”。巨头们每年烧几百亿养生态,小玩家连入场券都买不起。
2014年阿里云负责人对创业者直接摊牌:“别挣扎了,卖身吧。”——这话虽扎心,却是血淋淋的现实。
平台的游戏规则就一条:用钱砸出规模,用规模垄断市场。但如今用户增长见顶,流量价格飙涨,再想靠“烧钱”造个新淘宝、新微信?难如登天。
二、AI很性感,但技术突破像“买彩票”
既然平台经济卷不动,那ALL IN AI行不行?
问题在于,AI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不是光靠砸钱就能成。100个天才工程师的价值,远超1万个普通码农。就像清华“姚班”培养了20年顶尖人才,结果改变AI历史的Transformer模型,出自谷歌几个工程师之手。技术突破像中彩票,充满随机性。
更现实的是,AI商业化还远未成熟。
无人驾驶喊了十年,落地依旧难产;ChatGPT火爆全球,但怎么赚钱至今没谱。巨头们烧钱搞AI,更多是为了“卡位未来”,而京东选择的外卖行业,却是一个当下就能赚钱,未来还能裂变的超级入口。
三、外卖小哥送的真是“饭”吗?不,是“即时满足感”
很多人一听“人力密集型”,立刻联想到富士康流水线。但京东押注的,是服务业中“卖解决方案”的新玩法。
举个例子:
你半夜刷剧,看到男女主切蛋糕秀恩爱,突然馋到不行。这时候,如果外卖小哥30分钟把蛋糕送到你家,你花的真是“跑腿费”吗?不!你买的是“即时满足感”——一种转瞬即逝的消费冲动。
这种需求有多脆弱?半小时送不到,你可能刷个短视频就忘了。但谁能抓住这半小时,谁就吃透了未来消费的核心:服务业的本质不是“干活”,而是“解决情绪”。
美国的律师行业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为什么律师总劝客户“赶紧打官司”?因为当事人一旦冷静下来,可能直接和对方私了。律师卖的从来不是“法律条文”,而是“在情绪高点时,给你一个解决方案”。外卖小哥干的活儿,和律师本质上异曲同工——只不过一个送蛋糕,一个送官司。
四、未来十年的大机会:把“昙花一现”的需求变成生意
中国消费升级的下一站,绝不是“买更多东西”。
北上广深的白领,吃穿用度早已不输纽约中产。拼多多上一百块的连衣裙,质量可能比欧美快时尚品牌还好。真正能拉开差距的,是服务消费——而服务的精髓,在于捕捉那些“昙花一现”的需求。
比如:
你想给游戏角色换个皮肤,立刻有人接单改代码;
你突然想听周杰伦演唱会,马上有人转卖前排票;
甚至你失恋了想找人喝酒,也能半小时约到陪聊师……
这些需求就像流星,出现时耀眼,消失后无痕。谁能在流星划过时伸手接住,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京东发力即时零售,本质上是在搭建一个“需求捕手网络”。外卖小哥今天送餐,明天可能送文件、送药品、甚至送“情绪价值”。当用户习惯“万物皆可30分钟达”时,京东就能从“送外卖的”升级为“即时服务解决方案商”——这才是东哥真正的野心。
五、警惕“富士康思维”:人力密集≠落后产能
许多人一听“人力密集型”,立刻联想到低端、廉价、血汗工厂。这种思维,和“觉得中国造不出芯片”一样危险。
人力密集≠技术落后,而是“用人力密度换服务温度”。
富士康流水线追求的是“标准化”,但外卖、家政、养老这些服务业,核心却是“个性化”。你希望外卖小哥记住你的忌口,保洁阿姨了解你的收纳习惯,护工大叔懂得哄老人开心——这些“人情味”,恰恰是AI难以替代的竞争力。
未来的服务业,不会是“机器取代人”,而是“人机协同”。AI负责调度算法、预测需求,而人负责提供温度、解决意外。就像京东的仓储机器人能分拣货物,但最后把生日蛋糕轻轻放在你家门口的,一定是个活生生的人。
六、普通人如何抓住“服务经济”红利?
东哥的战略给普通人提了个醒:别用旧地图找新大陆。
打工者:别觉得送外卖、做家政“没前途”。未来这些行业会细分出“收纳规划师”“宠物情绪管理师”等高端岗位,收入可能超过写字楼白领。
创业者:与其扎堆AI、元宇宙,不如研究“如何把服务做到极致”。比如专门帮人处理分手礼物的“断舍离公司”,或者针对社恐人士的“代打电话服务”。
消费者:你的每一次“冲动消费”,都在为未来投票。越愿意为情绪买单,服务经济的雪球就滚得越快。
结语:跳出“ABCD”,才能看见“EFGH”
最后讲个故事:
有个女孩抱怨:“100个男人里只有1个求婚,我能怎么办?”但问题是——世界上难道只剩100个男人了吗?
很多人和这女孩一样,自己画了个圈,然后抱怨无路可走。
互联网的黄金时代,答案似乎只有“ABCD”(做平台、搞技术、拼流量、卷价格)。但京东用行动证明:字母表后面还有EFGH——比如抓住那些“一闪而过的需求”,用人力密度创造服务温度。
所以,当你觉得“内卷无解”时,不妨问问自己:
是我真的无路可走,还是根本没看懂游戏规则?
毕竟,未来从不属于只会答题的人,而是属于那些敢撕掉选项、自己写答案的家伙。
来源:作家李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