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游客花80元借助机器人登泰山”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报道,该游客通过租赁一款名为“泰山智能登山助手”的机器人设备,以80元的价格实现了半自动化登山体验。机器人具备负重运输、路线导航、实时讲解等功能,甚至能根据使用者心率调整行进速度。这一事件看似是科技赋
近日,一则“游客花80元借助机器人登泰山”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报道,该游客通过租赁一款名为“泰山智能登山助手”的机器人设备,以80元的价格实现了半自动化登山体验。机器人具备负重运输、路线导航、实时讲解等功能,甚至能根据使用者心率调整行进速度。这一事件看似是科技赋能旅游的典型案例,但其背后折射出的争议更值得深思。
机器人登山的核心优势在于降低体力门槛,让更多群体有机会领略泰山文化。数据显示,泰山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中老年及特殊人群占比近三成,传统登山方式确实存在局限性。智能设备的介入,本质上与缆车、滑竿等传统辅助工具一脉相承,是景区服务多元化的体现。然而,当“征服十八盘”的成就感被简化为“按键抵达”,当“一步一景”的沉浸式游览沦为“机械赶路”,技术是否正在消解登山本身的精神价值?明代《泰山志》中“仰观俯察,皆成文章”的游览哲学,在效率至上的科技应用中面临解构风险。
景区引入机器人服务,本质是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80元的定价介于缆车单程票(100元)与人工挑夫服务(200元起)之间,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但问题在于,技术解决方案往往倾向于标准化输出,而泰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其价值恰恰存在于个体化的文化感知中。机器人预设的讲解词能否替代挑夫口中的民间传说?算法规划的“最优路线”是否会抹杀游客自主探索的意外惊喜?都江堰景区曾因过度商业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的前车之鉴,值得泰山管理者警惕。
游客为便捷付费无可厚非,但景区更需清醒认识到:技术终归是手段而非目的。当泰山之巅的日出被机器人用电子屏“转播”,当摩崖石刻的触感被VR眼镜“模拟”,我们失去的或许比得到的更为珍贵。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如何守护“会当凌绝顶”的生命体验,将是所有人文景区面临的长期命题。
来源:哲学的物质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