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琳现象:代入感太强难道不是内心有某种映射吗?

摘要:近期,随着《再见爱人4》的热播,麦琳的行为表现也越发的引人热议,“口诛笔罚”者比比皆是,好似每一个旁观者都有能点评一二的权利,也让“麦琳”这个形象,越发的活跃,但细想之下,能让观众代入感那么强,难道不是因为自己或者身边有这样一个“麦琳”存在吗?

近期,随着《再见爱人4》的热播,麦琳的行为表现也越发的引人热议,“口诛笔罚”者比比皆是,好似每一个旁观者都有能点评一二的权利,也让“麦琳”这个形象,越发的活跃,但细想之下,能让观众代入感那么强,难道不是因为自己或者身边有这样一个“麦琳”存在吗?

麦琳不仅仅是一个节目中的“麦琳”,她更像是一种媒介,一种载体,承载着不同个体的生活体验、情感记忆乃至价值观念。

在一些男士眼中,麦琳或许就是那个曾经深爱却因种种原因分手的前女友;而在某些女士口中,麦琳则可能代表了自己或者身边人在特定情境下无法摆脱的一面,看似是在说“麦琳”,其实是在说自己。而麦琳的浮于表面,何尝不是深潜在每个“麦琳”底下没有见光的内心世界呢?

麦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广泛的讨论话题,部分原因在于她的形象足够模糊,足够包容,以至于几乎任何人的生活经历都能够找到与之对应的影子。这种模糊性既是她的魅力所在,也是导致讨论错位的原因之一。因为每个人心中的“麦琳”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当人们试图通过她来探讨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时,往往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格格不入,进而引发不必要的争执。

就说《再见爱人4》播到如今,从黄圣依到麦琳,无论好评与否,观众的点不仅仅只是她们其中一个,而是透过她们看到了现实生活,大差不差的情感代入,才有了如今的网络热议。

如今网络对麦琳的讨伐已经有点过度了,甚至有些同性充满了恶意。看客只看到了她表面的讨厌行为,诚然她确实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是同时大家都忽略了背后她承受的生活压力,包括生养孩子的压力。网络的普遍现象之一:忽略女性压力,家庭中的男人总是美美隐身。

而麦琳要改变这种现状也很容易:出去工作和学习,更多的了解自己和爱自己,把眼界打开,有独立赚钱的能力。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来源:年三

相关推荐